[闲话鼓浪屿]/原创散文 作者/沙誠俊子

沙誠俊子

<p class="ql-block">[闲话鼓浪屿]/原创散文</p><p class="ql-block">作者/沙誠俊子</p><p class="ql-block">(去过岛屿的人会有这种感觉,虽然岛屿各有不同,上面的内容却差不多,大同小异的,只有游客进去踩的坑各有不同,讨要你钞票的热情那更是各有各的高明,大家都想过上好日子,但用错了方法只会让一切变得更糟,当然见多也就麻木了。写岛屿的文章也是如此,前文搭后章的,彼此串题,写过一篇后,再无新意,始终跳不岀个人的狭隘范畴,读文章的人都在笑了,只有作者本人,还乐此不疲的陷入其中岀不来,居然还能津津乐道,这是文化人的苦恼。)</p><p class="ql-block">在碧波荡漾的大海中,漂浮着一座小岛,它宛若潮汐中的一叶扁舟,常常碾进我的梦乡,每当这个时候,耳边就会响起《绿岛小夜曲》那优美的旋律,这神来一笔的点划,就是位于厦门市的一座“海上花园”——鼓浪屿。</p><p class="ql-block">鼓浪屿原名叫圆沙洲、圆洲仔,因海西南有海蚀洞受浪潮冲击,声如擂鼓,明朝雅化为现在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刚上岛就送走了一场撩人的春雨,独自行走在小岛上,静下心来,细细寻觅一番。</p><p class="ql-block">大海静如处子般地伏于鼓浪屿的周围,顿时透尽了这座小岛的万般柔顺,这一刻,我想起舒婷《致橡树》的另一意像:“似乎,这般缠绻非人所有,只有天地所为”。</p><p class="ql-block">我觉得生活在岛上的人们,或者来到岛上的人们,就像是一粒粒珍珠,歇脚在河蚌的最柔软处。</p><p class="ql-block">还有欧阳鹭英和她的《小岛尘事》,言梦中已游历此地多次。她与鼓浪屿的深厚联系,源于诗人舒婷,认为她的存在使鼓浪屿弥漫着诗意。</p><p class="ql-block">舒婷在鼓浪屿的那个家,一所快有百年历史的红房子,如今成为有文青情结的游客热衷于探访的景点,这算是甜蜜的苦恼吧。还是不要去打扰了,人在风景里,似乎散淡得可以变成另一种风景了,这也难怪,目光相接处,山水灵动,自然有一片好的文字徜徉。</p> <p class="ql-block">登上小岛,不忘去旅游攻略里提到不能错过的张三疯奶茶店,也看了那块写着“不抽烟、不打牌、不接吻,没有表白别走”,的店内守则牌子。我写了这些文字,也算是另一种表白,应该可以走的。奶茶杯上爱生活、爱自己、爱家人的标语有点小温馨,这些特色的小店都有它自己的印章。还是排队买了一杯葡萄杏仁奶茶,很贵但很好喝。</p><p class="ql-block">岛上干净得像一个封面,打开看,人与植物乃至与盆景都如兄弟般相互尊重,找个恰当的词夸一下,抑或用“佛面互见”来说明这种唯一正常的关系,岭南文化的多样性,使得这片土地愈发显得多情多思,对于久居西北的我顿时产生了几丝慌乱。</p><p class="ql-block">拉克雷泰尔说:“城市有的是一张脸,乡村有的是一个灵魂”。在这里,厦门是个大岛,鼓浪屿是个小岛,前者是一张脸,后者是它的灵魂。仿佛母子俩的偎依,中间那条窄窄的海峡叫鹭江。现在厦门岛一侧,高楼林立,车马人喧,很难看到再有鹭鸟的光临,但鼓浪屿却是幽静闲适的,像平静水面上悄然绽放的一簇簇睡莲。</p> <p class="ql-block">海风舒缓,古树婆娑,道路迤逦,老屋安详。看多了就会发现它精致细密有余,但粗犷豪放的不足,多逸趣,少皇气,想想仿佛而已。</p><p class="ql-block">靠在石墙上,望着墙上那一盏盏有着怀旧风格的路灯,再摸摸自己的头发,诶!人生到此时,巳经是有花看花,无花看叶,见惯了北方的潦草,看到这一派云蒸霞蔚花繁叶茂的景象,一瞬间,真不知道自己这是飘到了何地。</p><p class="ql-block">想四海为家多走走,心里存了点格局,就是不见气象,大概是过了晴耕雨读的好日子。随着岁月的增长,内心里在做最后的摇晃,心中的渴望抓紧向外扩张,就生命来说,人生的风景却在这种扩张中相对地萎缩、收敛。算啦,还是低头吃饭吧,到底是岁月和季节不能一起回来,能这样活着巳经不错了。明白一切为无,一切为空,你想填满它,活着的岁月,一定是鸡零狗碎的。</p> <p class="ql-block">上岛前就知道,当初诗坛上有一位红的发紫的女诗人舒婷就出生在鼓浪屿,其实呢,这么多年了,我很少读现代诗,阿弥陀佛,今人作旧诗,要么没有平仄对仗,要么只有平仄对仗,一眼就会沦陷。熟悉舒婷,最早是读余秋雨先生的散文《三峡》,文章里引用了舒婷现代诗《神女峰》的句子,感觉有点意思,过了几年,一不留神又读了舒婷的散文《桂香满咸宁》,字里行间像是有那么点风在吹,满树的枝条,桂花都在动,觉得慰帖,心中升起无限欢喜,到底是女作家,终不免掉进美好的俗套,看着宽心,无可高攀的文字,也让我体味到了文学的温度和祟高。</p><p class="ql-block">写作的人,说到底,也是手艺人,他们的道路,和别的手艺人没本质区别,就像“作协”的文化人和纳鞋的乡人一样,区别只是手艺不同,一个是精神上的需求,一个是生活上的需要,写作的人只有一但成就了真的自我,才是他们的经典道路。宁夏的张贤亮若没有错划右派和坐过牢的经历,贾平凹老师若出生在北上广,恐怕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苦难也是财富,对于作家来说,必须拥有经历,说过不少糟践作家这行当的话,其实心里还挺喜欢。</p> <p class="ql-block">商业化不仅掩盖了曾经苍翠的绿植,随之而起的叫卖声也掩盖了曾经浪漫温柔的钢琴声,将往日钢琴声环绕的优雅场所变成充斥商贾叫卖的市侩之地。慕名而来的游客只能失望。我不知道有一天鼓浪屿也会沦落到乌镇一样,据说,现在越来越多的鼓浪屿原住民在撒离鼓浪屿,因为鼓浪屿越来越不适合居往了。</p><p class="ql-block">这十年,最大的感受是鼓浪屿标签的变化。在最早的时候,鼓浪屿的标签还是“海上花园”和“万国博览会”。 当时很多人过来就是羡慕鼓浪屿人的生活,来感受那种悠闲的海岛节奏。再后来,鼓浪屿的标签是文艺,文青。再后面呢,这两年鼓浪屿上面的标签是美食和小吃。</p><p class="ql-block">一个岛的标签从万国博览海上花园,变成文艺之岛,再变成吃货的岛。这是一个什么变化,一切取决于人们的喜好,或是一时,或是一世。留恋和谅解,我大抵上是这个态度,生活都不容易。</p><p class="ql-block">舒婷笔下的鼓浪屿,核心是岁月静好,希望它能一直这样美下去。当然读者也不必太认真,古往今来,诗人都喜欢给自己的故乡放高利贷。</p> <p class="ql-block">近代史上,它就是饱受列强欺凌的公共租界,多国都曾在鼓浪屿上设立过领事馆,解放后,这些领事馆遗址都得到了修复,它的意义就是要后人记得这段历史,而不是作为背景墙提供给游客拍照,很遗憾,这些鼓浪屿的灵魂、精髓,在风靡网红年代的今天,被人们选择了遗忘。</p><p class="ql-block">舒婷说:“她没有像别的诗人一样出国定居,也许对我个人来讲是一种拯救,我不能生活在一个没有自己家乡语言,甚至不能吃到中国饭的地方”,这话说的实在。</p><p class="ql-block">鼓浪屿也是诡异之地,岛上,几幢民国时期的老宅,空无一人,年久失修,残破不堪。藤蔓肆意攀爬,绿苔或灰苔点缀斑驳的墙面。二三层楼的建筑,皆有地下室,阴冷昏暗,风过之处,弥漫霉味。传说是“鬼屋”,夜半时分,鬼影摇曳,鬼火闪烁。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到底还隐藏着多少鲜为人知的秘密,这里就不一一展开,它给小岛罩上了神秘的浓雾,也因此吸引了无数探险爱好者。</p><p class="ql-block">在当地有个不那么积极的说法,厦门不提浪漫,却处处有浪漫,男女朋友或情侣一同去鼓浪屿,回来就会分手,如果你恨他,就让他和女友去鼓浪屿吧,如果你爱他,就和他去厦门吧,你相信这个传说是真的吗?当然,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还是太少,如果什么事都明确解释了,世界也就变得无聊了,生命只有一次,不妨有趣点。</p> <p class="ql-block">希腊神庙有箴言:“认识你自己”。这是千余年来困惑智者的命题,而小岛却以无声的方式轻易解开这个谜底。人世迁移、季节变幻、不苟合、不张扬、不浮躁、不寂寞、心无旁骛、静静地在四季中绽放最美的景致。</p><p class="ql-block">登上鼓浪屿的最高峰日光岩,金门岛近在咫尺,此岸环岛路上有巨幅标语“一国两治统一中国”,彼岸离大陆最近的金门大担岛上也有标语,“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本来是心战墙,现在成了旅游的网红打卡点,对面墙上的标语褪色了,这边看不清,影响了旅游体验,建议旅游局给对方一点钱,麻烦刷下颜色,再买两盏灯,晚上把灯点亮,让游客24小时都可以看清。</p><p class="ql-block">这应该是最近的遥远吧。我不知道眼前这片海域该有多宽,才能容纳过去的历史,站在日光岩上眺望对面的金门岛,这里有海岟两岸最大的乡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完)</p><p class="ql-block"> 2024年8月</p><p class="ql-block">上图一~图四为网上摘图</p><p class="ql-block">(欢迎打赏、转发、赐墨留香,更多关注识别二维码加微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