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是在南方,而一月份的上海,天气也十分寒冷,要知道此时的北方更是冰封千里,万物凋敝,寒风刺骨。江南虽然天气迥异于北方,也是阴冷、潮湿,令人不适。然而,我们这些人还是兴致勃勃赶赴离上海不太远的嘉兴市古镇月河探访。 风驰电挚的高铁,仅仅用了不到半个小时就到达了嘉兴南站,而去往月河则可以换乘公交或者打出租车到达。然而。老天不作美,阴雨绵绵,我们一行饶有兴趣地冒着蒙蒙细雨造访月河古镇。 月河历史街区位于浙江省嘉兴市老城区的北部,大名鼎鼎的月河古镇已有1700多年历史。 这是一个极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街区,如今依然繁华京杭大运河沿月河南侧一穿而过,这一段长约2.165公里,在城北部与中基路并行,“其水弯曲,抱城如月”,故名月河,亦称月濠。 京杭大运河流经嘉兴西门到北门一段,形成了平行的“三河三街”为基本格局,“三河三街”即基本平行的“京杭大运河”、“外月河”、“里月河”和“中基路”、“坛弄”、“秀水兜街”的三街。 月河历史街区,有人叫它月河古镇,其实大多数人还是叫它历史街区,它有着江南水乡的典型特征,小桥流水人家,枕河而居,而且是嘉兴市区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也最能反映江南水乡特色的地方之一。 由于京杭大运河在这里穿越而过,于是在河道两岸就形成万家灯火的景象,可以说是灯火璀璨,一片繁华,所以月河街区从历史上就是嘉兴城的黄金繁华之地。 月河古镇依傍着河水而建,蜿蜒的小河、古朴的石桥、幽深的狭弄、陈旧的民居,共同勾勒出浓郁的水乡古城风情,将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展现得淋漓尽致。 资料显示,过去这里商贾云集,贸易往来川流不息。尽管历史变迁,时代更叠,现在这块风水宝地依然还是繁华热闹之地。 圆圆的拱型桥梁,矮矮的房屋白墙黛瓦。时不时有手摇小船穿桥而过,一幅古朴典雅的江南水乡画卷,古韵犹在。 整个月河镇历史悠久,文化历史沉淀深厚,唐文德元年(888),嘉兴筑外城,由原周二里十步的子城扩建为周十二里的大城。南宋时,嘉兴城为首都临安(杭州)外围城市,规模日益扩大。 后人追记:“……环城皆濠,四门水陆并通,七十一桥,三十五坊,纵横交错,舟车财货丰阜。”当时四座城门均设水关,并在每座城门外筑月城,于是,自然而然的是:月城所临之水即名月河。 南宋时,嘉兴已成为繁荣的都市,北门月河一带商业兴盛,居民四附,形成市井。明清时期,月河街区达到全盛。 “父老禾兴旧馆前,香秔熟后话丰年”,“青粉墙低望里遥,红泥亭子柳千条”,清初大诗人朱彝尊的这些诗句,生动地描述了月河街市的景象。 通过导游的介绍,我们得知,在月河历史街区内有著名学者唐兰先生的故居、佛学家范古农旧宅等古迹,都得到了妥善的修葺保护。 街区内所建江西会馆、金鱼院、大昌当铺、嘉禾水驿、高公升酱园、财神堂等场馆,成为很好的旅游资源。 沿着青石板路,我们一行去德勤文化园参观。这里展示了浙江省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如海宁皮影戏、龙泉宝剑等。这个馆需要买票,但很值得一去,可以深入了解浙江的文化底蕴。 我们很感兴趣地参观了大昌当铺,这是一家历史悠久的当铺,内部展示了古代当铺的运作方式,让游客可以一窥古代金融业的面貌。 这是一座保留完好的古老当铺,走进里面,仿佛穿越时空,能感受到当年的繁华与沧桑。在这里可以了解到当铺的历史和文化,还能看到一些旧时的典当工具和物品,非常有意义。 然而,在月河历史街区最吸引人的莫过于是嘉兴粽子文化博物馆,这是中国唯一以粽子为主体的博物馆,而嘉兴粽子更是蜚声中外,对于这些中国最具传统意义的东西,人们真的应该很好地加以保护。 十分明显,粽子博物馆是月河历史街区的一大亮点。粽子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江南的粽子除了做法复杂、馅料品种多样的特点之外,与北方粽子的主要区别是将做粽子的糯米原料用酱油浸渍后再与肉馅相蒸,粽子熟后,香味四溢。 由于地域不同,北方的粽子则多是单一用白糯米,或者加入赤豆、红枣,蘸白糖食用。 我们怀着浓厚的兴趣参观了月河古镇是的粽子博物馆,全面了解粽子今生前世及粽子方面的历史文化。 导游告诉我们,从粽子的由来,到端午节的习俗,可以说是粽子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食品。 而粽子作为嘉兴最具代表性的本土特产,在全国都深有影响力。嘉兴粽子是浙江嘉兴特色传统名点。 以糯而不糊,肥而不腻,香糯可口,咸甜适中而著称。尤以鲜肉粽最为出名,被誉为“粽子之王”。 嘉兴粽子因其滋味鲜美,携带、食用方便而备受广大旅游者厚爱,有“东方快餐”之称。 嘉兴一带城乡,每逢过年、过清明节、过端午节,几乎是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不仅自己家人作为节令食品,而且还作为礼品馈赠亲友,甚至成为老百姓日常食用的点心食品。 本人对嘉兴粽子也是情有独钟,尤其是“五芳斋粽子”,也曾经品尝过“真真老老”品牌的粽子,也是相当的不错。 导游向我们介绍说,民国初年,有一批浙江兰溪人来到嘉兴,他们在冬天经营弹棉花生意,春夏时节挑了粽子担走街串巷地叫卖粽子。民国十年(1921年),张锦泉在张家弄6号开了首家“五芳斋粽子店”。 数年后又有两个嘉兴人冯昌年、朱庆堂在同一弄里开了两家“五芳斋”粽子店,三店分别以“荣记”、“合记”、“庆记”为号,并在粽子的选料、工艺等方面展开激烈竞争,使粽子技艺日趋成熟,并形成了鲜明的特色——“糯而不糊,肥而不腻,香糯可口,咸甜适中”,成为名扬江南的“粽子大王”。 五芳斋粽子号称“江南粽子大王”,的确是名不虚传。五芳斋粽子按传统工艺配方精制而成,选料十分讲究,肉粽采用上等白糯、后腿瘦肉、徽州伏箬,甜粽则用上等赤豆“大红袍”,通过配料、调味、包扎、蒸煮等多道工序精制而成。嘉兴五芳斋粽子有肉粽、豆沙、蛋黄等几十个花色品种。 1956年,三家店合并为一家“嘉兴五芳斋粽子店”,并一直传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今,五芳斋粽子是大名鼎鼎,成为了嘉兴的一张靓丽的名片,一个极具震撼力的金字招牌。在博物馆内外,我们还见到了许多栩栩如生、显示粽子文化的人物雕塑。 月河作为典型的中国南方水乡古镇,有着许多似曾相识的特征。这里的街巷、里弄多达六七十条,纵横交错,构成了月河街区的“鱼骨状”巷弄肌理的重要特色。 这里的小巷小街迁回曲折,纵横交错,小河狭弄、旧民居、石板小道等还原和展现了浓厚的水乡古城风貌。 古镇内的民居依水造势,古街深巷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建筑,让人感受到古朴厚重的历史韵味。 同时,这里也是嘉兴地方历史底蕴文化集合和时尚休闲文化资源的交汇点,将水乡文化旅游产业有机融入月河历史街区的文化氛围打造中,形成了较为鲜明的江南水乡“市井”特色。 走在充满历史沧桑的青石板上,望着纵深幽幽的小巷,和尚存的古桥古街,恍如隔世,古朴韵味让人油然而生。 如今,月河古街每年接待游客量近500万人次,不仅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第一批浙江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诗画浙江·百县千碗”美食街区。 月河历史街区将嘉兴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和人文有机融合,保留了鲜明的江南地方传统特色和古城文化、运河文化、人居文化的特点,真正呈现了原汁原味的江南水乡旧城风貌,值得一游。 综上所述,月河古街是一个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于一体的旅游胜地。朋友,如果您有机会来到嘉兴,请一定不要错过这个充满魅力的古镇,它一定会让您不虚此行的!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向原拍摄者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