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当当契,当当呛,当当契当契当呛。当清越的锣鼓在夜色中响起,村前小路突然出现一群人,燃起稻草,点起簇簇龙香,寂静的山村瞬间沸腾起来。正月的家乡,热热闹闹的香火龙就这样舞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全村人都忙乱起来。小孩跑到禾坪上打望,女人紧张地准备茶水,几只狗儿摇头摆尾,跑到村口迎接舞龙的队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舞香火龙是家乡最热闹的民俗,一般在元宵节举行。这段时间村里人多,过年的气氛还没有完全消散。舞香火龙以自然村为单位,同村同姓,血缘紧密,感情深厚,这是舞香火龙的基础,也是宗族团结的纽带。</p> <p class="ql-block"> 舞龙的第一步是扎龙。从山上砍来楠竹,从田里挑来稻草,全村老少爷们在祠堂或者禾堂忙开来。大人编织制作,小孩选料送料。大半天的功夫,一条生动威武的草龙就站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扎龙很有讲究,龙头要端庄稳重,龙尾要圆润灵动。龙的眼睛用蒙上红布的手电筒代替。舞动的时候,打开手电,火红的眼睛在夜色中格外鲜活醒目。</p><p class="ql-block"> 舞香火龙需要足够的体力,草龙的长短根据村里的青壮年劳力而定。一般为奇数,十一、十三或十五节。每节间隔两米,用竹杆做一个“龙爪”,便于支撑和掌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舞香火龙的诀窍,龙头要举得庄重,龙身要撑得圆润,龙尾要摆得滑跳,龙头、龙身和龙尾三个部位配合密切,随着锣鼓的节奏有张有驰。舞龙头的人要稳重墩厚吃得苦,摆龙尾的人要灵活善变吃得亏。我记得有好多年,舞龙头的是明苟老叔,摆龙尾的是志祥老侄。两场下来,他俩经常汗透衣背,身上直冒热气。</p> <p class="ql-block"> 香火龙进入村子,首先要拜祠堂,然后走街穿巷拜年。拜祠堂时,龙头要深深三叩首,各户门前则只须轻轻三点头。每到一处,都是鞭炮相迎,偶尔还有一个小红包。</p><p class="ql-block"> 拜完年,香火龙正式进入晒谷坪,四个小孩快速举着龙灯定位。我从孩提时起,经常站龙灯。由于夜里视线不好,环境陌生,经常需要大人指点拉扯。四个龙灯不断变换位置,时分时合,稍有差错和停顿,就会影响舞龙的节奏和效果。</p><p class="ql-block"> 香火龙在龙灯里穿梭。此时,烟花齐放,鞭炮四处飞溅。舞龙的人们跳跃着避开鞭炮,站龙灯的小孩扭动腰身躲避,经常有香火燃烧的余灰落在我们身上,还有“掘老鼠”尖叫着往身上冲。在香火和鞭炮的烟雾中,我们鼻痒喉呛,眼睛也被熏得睁不开。在烟熏火燎中站龙灯,让我们从小就无所畏惧,且善于应变。</p> <p class="ql-block"> 舞香火龙,舞的是热闹,舞的是欢畅。香火龙分上下两场。演完上半场,我们进入祠堂休息,吃茶点。第一道是甜酒糕点,第二道是肉汤糍粑,这是老家待客的传统礼性。</p><p class="ql-block"> 这些食品由各家各户"拼盘"而来,酒水有浓有淡,糍粑五花八门。接待香火龙的要处,是灌醉舞龙的人,尤其是舞龙头摆龙尾的人。双方推杯送盏,喝酒吃肉,一方百般劝酒,一方奋力挡酒,气氛十分热烈。有一年,白扶香火龙到我们村,吃到最后,三个捉一个,捏着鼻子灌酒,摆龙尾的人跳窗而逃。</p><p class="ql-block"> 男人们陪客人吃茶点,女人们一拥而上,把龙头的余香拔下来,供在自家的神位上。人们确信,龙头香可以保佑一年平安吉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吃完茶点,重新点燃龙香,开始下半场的表演。演完来到祠堂前,香火龙照例三叩首拜别。按照习俗,香火龙倒退着出村。这时,几个青壮年扯着龙头不让走,假装挽留。几番推辞后,主方燃起鞭炮送行。香火龙摇头摆尾,欢快地向人们告别。</p> <p class="ql-block"> 走出村庄,我们利用夜色,开始了另一场狂欢。走进菜地,掐白菜,扯葱蒜,拔萝卜。正月十五“偷青”,希望可以消灾解难、祈求吉祥。</p><p class="ql-block"> 舞香火龙很解压。记得有一年,我们村的香火龙从白扶舞到罗家,再到冲下时,已经是晚上十一点多。锣鼓一响,人们从睡梦中起来,手忙脚乱准备接待工作。在生活单调乏味的年代,对这些故意"搞路子"的做法,大家都心照不宣,相对一笑。</p><p class="ql-block"> 正月十五的深夜,香火龙在锣鼓声中回到村里,在祠堂前三叩首,作最后的告别。我们把香火龙送到村前的小河边,堆放在一起,点燃香火龙,谓之“化龙”。舞龙头的明苟叔对着滔滔江水,大声喊道:“大龙归大海,大虎归大山......”</p><p class="ql-block"> 我离开家乡三十多年,就再没有舞过香火龙。今天的香火龙,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了很多文旅和商业元素。遗憾的是,很多村子已经很难组织起来。舞一次香火龙,动辄要花费几万元,更难的是,怎么敲锣鼓,怎么绕龙灯,懂的人渐渐老去,学的人廖廖无几。</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香火龙在家乡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在这片山青水秀的土地上,她给了勤劳的人们以勇敢和智慧,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正月已去,春风徐来。我仿佛看见家乡那一条香火龙,隐潜在江湖,在云端,等待着再一次浴火重生,风华再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