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高跷

忠君玉将

<p class="ql-block">文字摄影:忠君玉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月二,龙抬头。</p><p class="ql-block">今年,在赤峰市玉龙广场观看了来自三省区(蒙冀辽)的20多只高跷队的精彩表演,有了很多的感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则:想起了儿时童年的我,也曾踩过高跷,那时也就八、九岁吧,自己制作的高跷,可谓粗糙的很,因为木料的短缺,加之没有大人的帮助,勉强算是一个高跷了,一个木棍中间钉上小木板,不很稳定。当时特别羡慕人家老张家的高跷,那叫一个精致,是那种卯榫结构的,踏板下还有立柱支撑,结实啊。以至于看到人家的高跷,馋的不行,恨不得自己要是有一个该有多好,经常围在人家跟前,羡慕的抚摸这个高跷腿子。看着自己的,很是惭愧,好在也能够绑在腿上,行走自如。自此后,也不管别人笑话我的高跷腿子难看了,便与小伙伴们一起穿走在老家的大街小巷,快乐无限,并且沾沾自喜而洋洋得意,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大人了。</p><p class="ql-block">二则:坦率的讲,七十年代农村的孩子们玩的真是少的可怜,记得比较清晰的有撞拐、挤油油、弹玻璃球、打片子、跳大脑袋格、跳绳等,还有就是冬天的滑冰车(同样也是自己做,同样是粗造之极),多数都是不花钱就能够玩的一些。记得印象深刻的,众多小孩分成两伙都拉着手,一伙喊:“鸡毛翎,扛大刀,哪个骏马叫我挑”,另一伙就喊:“挑哪个?”这伙就喊:“挑当街的小花妖”,这伙就选一个身强力壮的直接冲过去,撞开对方的拉着的手,算是赢了,拉过对方的小花妖回到自己队伍中,壮大自己的队伍。那时候孩子多,父母是不看管的,散撒着成长。不像现在,一个小孩后面不只一个人在看着,有的是四个大人以上。这,也说明了当时农村物质的匮乏,但是,并不缺少幼年时期的快乐。说实话,当时能够吃饱了就是好的人家了,当然,那时候的食物几乎都是没上过化肥农药的,也是今人羡慕的饮食了。</p><p class="ql-block">三则:看了今人的高跷表演,真是天翻地覆了。高跷制作精良,服装道具也是美不胜收,里面的人物更是丰富多彩。尤以《西游记》、《白蛇传》、《封神演义》、《杨门女将》等传统巨著为主,穿插了一些如媒婆、傻柱子、赃官等喜闻乐见的人物形象,使得高跷的表演更具有了文化的内涵。能够看到所有欣赏者都兴高采烈的围观,有一家老小四代同堂的、有推着的、有抱着的、有扛着的,反正每个人脸上都是洋溢着喜庆的笑颜。</p><p class="ql-block">政府更是推波助澜,作为2006就纳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高跷,众多媒体介入其中,直播、实时录音录像,将这个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推向更多领域。</p><p class="ql-block">“周末哪里疯,一站到赤峰”,应该是文旅部门宣传赤峰的一个口号,也借助于此次活动滚动播出。</p><p class="ql-block">四则:据资料介绍:民间有一种传说,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晏婴,一次出使邻国,邻国国人都要笑他身材矮小,他就装一双木腿,顿时高大起来,弄得那国君臣啼笑皆非。他又借题发挥,把外国君臣挖苦一顿,使得他们很狼狈。</p><p class="ql-block">另有一种传说,是把踩高跷与同贪官污吏作斗争联系在一起。从前,有座县城叫两金城,城里和城外的人民非常友好,每年春节都联合办社火,互祝生意兴隆,五谷丰登。不料来个贪官,把这看作是一个发财的机会,就说,凡是进出城办社火,每人都要要交三钱银。人们不交,他就关城门,挂吊桥。但仍难不住聪明的人,他们就踩着高跷。翻越城墙、过护城河,继续欢度春节,乐在其中。</p><p class="ql-block">还有传说认为踩高跷是御敌取胜的高将军所创,高将军率兵攻打胡兵城池时,受大雁长腿启发,令将士们绑上柳木棍练习走路,最终渡过护城河收复城池,此后百姓为纪念高将军,便有了踩高跷的习俗。</p><p class="ql-block">还有说的是捕鱼、采摘、祭祀等时候,就有高跷的影子。总之,高跷,就是来源于劳动生活之中。</p><p class="ql-block">五则:看高跷,一个境界就是门外汉看热闹;一个境界就是内行看门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高跷文化的内涵,才是题中应有之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