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六板”是上党梆子运用非常广泛且必不可少的一种板式。少时,只知它叫“流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十二岁时,受大哥影响,爱上了二胡演奏。渐渐地在本村学校崭露头角。至初中一年级时,还坐上了学校宣传队弦乐队的头把交椅,排练了上党梆子《红灯记》选场。再稍大些,又被选进村里(那时叫大队)宣传队拉二胡。但谈起上党梆子的各种板式却是一头雾水,东南摸不着西北。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唯有对“流水”(当时不知它叫四六)板情有独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07年秋,我从教育部门退居二线后,有了较充足的时间,与上党梆子重续前缘,对它的音乐和唱腔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深入探讨和钻研,特别是与“流水”即“四六”板结下了不解之缘,演译出了一段难以忘怀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六板”,究竟是哪“四”,哪“六”,“四”和“六”各代表什么?此问题没有现成资料可查,便一直在我脑海里萦绕数年始终无解。但我天生的打烂沙锅问到底,还问碎片撒哪里的棱角特点,从未被磨钝。一次,我向一位曾经在县级专业剧团呆过且还能掌鼓板的赵师傅请教,他回答说,这还不好讲,四句唱不够,唱成了六句,就叫四六板。我觉得好笑,明白他是糊饭加浆糊自欺欺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请教了一位德高望众且精通上党梆子的资深鼓板,曾任县级文化馆的王馆长。他回答,上党梆子的四六板唱腔一般都是十个字,习惯上先唱四个字,后唱六个字,这样的板式就叫四六。我半信半疑。因为多数还有七字唱腔。个例还有八字、九字、超十字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县级师傅的解答未能如我所愿,便游抽空向市剧团著名的某一级演员请教。他说,这个问题不太好讲。当我向他陈述了王馆长的观点时,他又说,这样解答还可以。听了一级演员的回答后,原本懵懂的我更加懵懂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甘心的我,特地向梅花奖得主某师傅求教。回答:“真弄不明白,这个问题要请教上党戏剧院吴院长才行”。我眼晴湿润了。自语道:“大师就是有大师的品德,做人办事绝不会敷衍塞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泽州县上党梆子剧团在邻村演出,趁看戏之际我请教了时任团长的某某这个问题,他却撇开话题,所问非所答。反回来告诉我,他的师傅教他唱四六板时,凡遇十字词,分三、三、四唱;凡遇七字词,分二、二、三唱。而后,我查阅多个四六板词曲谱,确实如此。佩服人家知道那么多,我连这点基本常识都不晓得,实在惭愧,呈现一脸沮丧貌。反过来我又想,会唱四六板的戏迷大有人在,真正能上升成理论的人应该是凤毛麟角。但作为热爱戏剧音乐的使者,不应丧失信心,则应发挥自己牛角尖坚韧不拔的意志继续深钻细研,才会有更大的收获。总之,某团长的四六板十字、七字唱法的提供,像台发动机为我充满了电,使热血在血管中沸腾,促我登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日,有幸与泽州某民间剧团团长交流四六板问题时,又委婉地向之陈述了王管长的意见,他不置可否。但却向我透露了他师傅传授他关于“四六板”的一句话: “上党梆子四六板的结构都是问答句,即上句问,下句答”。这次交流结果虽没有找到我想要的答案,但该团长的“问答”句结构还是让我受益匪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又一日,听说有一位博学多才阳城籍的田姓音乐老师从长治来到八甲口,我慕名前去拜访。酒席间,我向田老师请教四六板问题,他笑着回答,你是考我了吧?唱词四句,过门六板。我知道,唱词不一定是四句,但数了数过门确是六板。拜访最终结果,我仍处于一知半解状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多年过去了,为了“四六板”知识的获取,我秉持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之原则,踏石涉水,跑短了腿,磨薄了嘴,长时间在“四六板”问题上煎熬。因为热爱上党梆子,我并未放弃;因为钟情于上党梆子,我不愿放弃;因为与上党梆子又续前缘,我不敢放弃。炽热的爱、浓浓的情、绝不断的缘,激励我不断在有关介绍上党梆子知识的书海中遨游,吮吸着有益于自己的营养。数十年如一日,如饥似渴反复阅读、咀嚼著名音乐家、剧作家吴宝明、冯来生、苟有富、赵魁元、张保福、陈衡英等名家名著,对“四六”板有了一点肤浅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值得提及的是,一次,我做客同行朋友家,无意中发现了一本由长治文化艺术学校高级讲师牛志忠先生所著的<b>《传统板腔与文武场》</b>一书,欣喜若狂,如获至宝,爱不释手。原来,什么叫“四六板”的答案竟藏匿在这里。真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来得全不费功夫。做客毕,我借回了此书,立即动手全册复印,祥细拜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牛志忠先生在书中讲到,上党梆子所有的板式均是在“中四六”的基础上演变而来。“中四六”(亦名二性)是各种板式的基础,一板一眼,速度为中速。“ 四句六板”即四句唱腔,过门六板。而“四六板”正是由“中四六”旋律简化、速度加快而形成的有板无眼的一种板式。是上党梆子的基本唱腔,用量很大,有慢、中、快之分。”这段话像一轮红日拨开了迷雾,化解了心中的疑云,“四六板”这道“方程式”终于有了正解。我欢呼、感叹、泪奔。成语天道酬勤的意义真的在我心里开了花。长治田姓音乐老师“唱词四句,过门六板”的八个字,在我眼前不时飘过,令我肃然起敬,仰慕不已。高手真的民间存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学习其他名家著作结合自己的实践,我归纳出“四六板”特点如下:</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乐段基本结构,为上下句体乐段。上句不稳定,下句稳定。通俗一点讲,是上句以散唱体(紧打慢唱)为主,下句一般多整唱少散唱。散唱句力度强弱可随意变换,行腔长短及旋律高低均可不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起板:</b>分文起与武起两种。文起含板眼(挎板与鼓签)起与小锣浪头起两类;武起则要上铜器家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唱法:</b>一般有流、过、送、及破句四种唱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流板:</b>即要转板,用途,一般在唱下句时应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过板:</b>上下句均可用。意指临时终止唱句。即在唱腔中间为配合演员动作等情节所专用的传统演奏文场过门。上句过尾音落羽(6音),下句过尾音落徵(5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送板:</b>即唱段要终止结束,也叫落板。由于“四六板”属上、下句体乐段,故,只有在唱下句时才可能产生送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破句:</b>即将完整一句分成两个腔节来唱。一般用在“四六板”开头(即上句)。目的是使行腔与分节多样化,不呆板。让重点表述得以强调,克服避免唱句一道汤的行腔弊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句破尾音一定要落在徵音(即5音)上,待奏完过门再唱后半句,尾音可徵(5音), 可角(3音),可羽(6音)。但,无论上下句唱腔,每句若“破”时,仅限一次。例,张爱珍在《姊妹易嫁》中唱到的:“见多少(落3音这叫换气)王孙公子(落5音这里是破句,奏过门)骑骏马(三字归下一腔节,落音3)”。上句破,要奏两次过门。不破时,该唱句称之为囫囵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记谱:</b>一般为2/4记法,上句散记,下句规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板眼:</b>慢、中速度时,一板一眼(强拍击板为板,弱拍以鼓签敲为眼),快速演唱时较模糊,称为有板无眼。这时板在明处,眼在暗处,在板上,在心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六板”式为男女角色通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愿“四六板”在上党梆子诸板式中永远是一棵高大茂盛的常青树,为人们带来高质量的艺术享受,带来愉悦,带来健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作者简介:</b><b style="font-size:20px;">卫家庆</b>,男,凤城镇尹家沟村人。 1954年10月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1973年2月参加工作,中学一级教师。历任町店中学政教主任,副校长,寺头中学副校长,县直属芹池职业高中校长兼党部书记,八甲口联校调研员,教育局督导员。任教期间曾多次获市、县、镇级模范教师,模范共产党员,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文艺工作者称号。喜欢文学,酷爱音乐。从2007年始,潜心研习上党梆子十余年,听写戏剧曲谱几百段,无偿奉送戏迷或亲自教授戏迷学唱,十余年坚持不懈。其事迹分别被县电视台、阳城新闻、《太行日报》、《太行晚报》先后报道。2017年被阳城县委,县政府首批授予“文化传承型新乡贤”荣誉称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