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要古巴、不要美国佬”的口号,“美丽的哈瓦那…”的歌声,以及古巴革命领袖卡斯特罗的形象,留在了幼年的心灵之中。六十多年后,来到古巴、来到哈瓦那,朗姆酒、雪茄外,一切情绪为之左右,带了点惆怅和不安,卡斯特罗仿佛消失了……</p> <p class="ql-block">在哈瓦那的五层雪茄制作工厂,卡斯特罗的画像更多的是一种雪茄广告效应。</p> <p class="ql-block">而百年老建筑门口的何塞•马蒂石膏雕像,伴随着古巴国旗,十分壮重。</p> <p class="ql-block">在这座城市,青铜与火焰的对话,更多的是何塞·马蒂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在革命广场117米高的混凝土方尖碑下,青铜铸造的何塞·马蒂像正垂目沉思。这座全古巴最高的雕塑脚下,总躺着几支新鲜的万寿菊。每年5月19日——马蒂牺牲日——整座方尖碑都会被鲜花淹没,如同升起一座垂直的花园。</p> <p class="ql-block">哈瓦那老城中央的何塞·马蒂纪念广场有着更生动的历史切片。褪色的独立宣言手稿上,钢笔划痕里还凝着加勒比的潮湿:“玫瑰靠荆棘自卫,自由以鲜血浇灌”。</p> <p class="ql-block">真正让马蒂形象立体起来的,是普拉多大道旁那所蓝墙斑驳的小学。走廊壁画上,穿白色西装的诗人正弯腰教黑人孩子写字,墙角的立体主义涂鸦把“与世间贫苦者同行”这句诗拆解成燃烧的字母。</p> <p class="ql-block">在圣拉斐尔大街的酒店,黄铜门把手上刻着马蒂那句“世界分为两种人:“爱光明者和爱黑暗者”。</p> <p class="ql-block">满墙一帧帧都是古巴的历史时刻:“菲德尔(卡斯特罗)总说自己是马蒂的学生,1953年攻打蒙卡达兵营时,他怀里就揣着马蒂的诗集。”我们在此共享古巴历史的瞬间。</p> <p class="ql-block">黄昏的唐人街给了我最后的文化震颤。在“太平洋酒楼”褪色的粤菜招牌下,马蒂的青铜半身像底座上竟用中文刻着“祖国是人类共济的方舟”。</p> <p class="ql-block">餐厅外的旅古华侨协助古巴独立纪功碑是1931年根据古巴独立战争领导人冈萨洛•德盖萨达将军的倡议,为纪念旅古华侨在古巴独立战争中的不朽功绩而修建。碑上刻有德盖萨达将军的题词:没有一名古巴华人是逃兵、没有一名古巴华人是叛徒。让每个来此的华人动容。</p> <p class="ql-block">在住宿的酒店偶遇中国水利部的援建干部,不远万里,一去三年,中国华人继续在这里建功立业。这几天,一位古巴82岁老爷爷,五十年代曾在中国学习飞行员,至今仍然思念中国的故事正感动着无数网民。</p> <p class="ql-block">落日下的莫罗城堡守护着这座加勒比海的城市,而马蒂像依然守望着城市的广场。卫兵换岗时枪械的金属碰撞声,与十九世纪的自由钟产生奇妙共鸣。</p> <p class="ql-block">这座城市将革命导师深深刻进建筑肌理,却让政治领袖隐入街巷烟火,或许这正是古巴的智慧:让思想成为永恒的地标,让凡人回归流动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谢谢你的点赞、评论和分享!</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