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上图:颐和园的“青芝岫”(俗称败家石)<br></b></h1><h1><b>作者:孙庆芳<br></b><b>米万钟(公元1570-1629年),字仲诏,号友石,米芾第十六世裔孙,入籍宛平。官至太仆寺少卿,后因忤宦官魏忠贤被削籍。《明史•列传第一百七十六•文苑四》载:“米万钟,字友石。万历二十三年进士。历官江西按察使。天启五年,魏忠贤私党倪文焕劾之,遂削籍。崇祯初,起太仆少卿,卒官。”<br>米万钟自幼随父来京,勤奋好学、博才多艺,不仅诗文驰名于当时文坛,而且在石刻、琴瑟、篆隶、棋艺、绘画以及造园艺术方面均擅长,造诣很深。时人把他与董其昌并提,称赞他“驰骋翰墨,风雅绝伦”。万历二十三年,他25岁时考中进士,此后便出京到河南、四川、江苏等省担任过三个县的县令,历时15年,深受南方山水园林的熏染,对我国南方的水乡秀色和杰出的园林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米万钟毕生著述很多,但他一生最为喜好的是山水花石,而且有很深的研究。</b></h1> <h1><b>他在京师置有三座园墅,即勺园、湛园和漫园,皆以奇峰怪石取胜。<br></b><b>勺园在北京西郊海淀,现在是北京大学的一部分,水源充沛,以水面、弯堤、偏径、高柳、白莲和临水楼台构成一幅烟水迷离的图景。据《春明梦余录》描述:“园仅百亩,一望尽水,长堤大桥,幽亭曲榭,路穷则舟,舟穷则廊,高柳掩之,一望弥际。”米万钟还自己绘制了一幅《勺园修禊图》,让我们还可以看到勺园的大体布置情况。勺园情景相借,正如他自己所述:“更喜高楼明月夜,悠然把酒对西山。”勺园造园的美与米万钟喜好雅石有一定的关系,里面的叠石、置石与京师内外诸私家园林相比,均高出一筹。当时京城里的人也把米氏藏石称为一奇,有了“米家石”一说。<br></b><b>湛园在勺园的附近,园中有石丈斋、石林、古云山房等构筑,米万钟所蓄奇石大多置放在古云山房。<br></b><b>漫园在什刹海西海之东,园内有山石池沼、松柳掩映,中建三层高阁、米万钟当时经常邀集友人在此园社集,觞咏唱和,欣赏什刹海风光,写下《漫园初成》。诗中写道:“纪胜无劳出郭舆,卧游眺听日堪书。岚冲石发萦山带,梵挟松弦韵木鱼。狎立风烟俱老大,惯亲鸥鸟独迂疏。偶从图画新摹得,疑向江乡乍卜居。”“三年放作北山农,时看狂云失乱峰,归沐栖虽仍落落,乐饥流幸枕淙淙。鉴湖他日无须乞、彭泽清时好自容。桃李笑非零露地,且依秋水醉芙蓉。”在诗中,他将什刹海比作江南水乡、浙江的鉴湖(镜湖、庆湖)和江西的鄱阳湖。</b></h1><h1><b>而且,北京皇家园林里有两尊名石都是米万钟在北京西部的房山发现的:一是现存北京中山公园的“青云片”,一是颐和园的“青芝岫”(俗称败家石)。</b></h1> <p class="ql-block"><b>上图:北京中山公园的“青莲朵”</b></p><h1><b>北京的房山出产一种石灰岩,其质地、形态近似太湖石,被称作北太湖石,米万钟为寻求园林置石,不辞辛苦地踏遍荒野。后他在房山的群峰之中发现一块北太湖石,长8米、高4米、宽2米,形同灵芝、突瓦凌空、昂首俯卧、色青面润、叩之声音清脆。他当即面石顶礼膜拜、繁叹不止,亟思罗致于新修葺之勺园供置,使勺园“以石取胜”。并借数在更石成风的亲朋中显赫一番,由于对此石十分中意,他先开山铺路、分段引水,掘水井待严冬,淘水泼冰、用40匹马拉石滑行运输,结果要整花了12天时间巨石方才运至良乡道上。当此巨石运出山区划平管良乡时,朝中不少大臣、官员和文人都前去良乡观赏这可以大、奇、秀为特色的置石佳品。此石当时惊动京城,大大超过了皇家御苑的置石品位,为此也惊动了好官魏忠贤私党,米万钟对好臣当政者不屈不谀,当然难以摆取魏忠贤的陷害,该私党“五虎”之一的倪文焕编造罪状,使米万钟遭受诬陷,因而获罪丢官。惊动京都的灵秀巨石从此搁置良乡,停止运送。人们疑惑不解,一些文人墨客来氏探询、米万钟唯恐说出真情将会惹出更大祸害,就托言因运石而力竭财尽,表示无奈,此后人们越传越出奇,遂将此石称为“败家石”,该巨石就因米氏败家而出名。</b></h1><h1><b>米万钟虽然获罪丢官,但他对雅石艺术的追求仍很执著,写下了《大石出山记》一文记其事。而且,他专为这块心爱的雅石盖了一间草棚,怕它因风吹雨淋日晒而加快风化。为防止丢失和人为破坏,他还专门雇了人昼夜看守。百年之后,清乾隆皇帝去河北易县西陵为父亲雍正扫墓,路过良乡时,太监禀报米万钟觅石获罪等细节,乾隆大感兴趣,御驾亲往。巨石一露,果见石姿不凡,乾隆大喜过望,即降旨将其移进清漪园内。</b></h1> <h1><b>当时乐寿堂的正门——“水木自亲”已经修好,门只有一米多宽,以这尊石的体量,难以进院。乾隆就下令拆墙破门,硬是把这块巨石安放现在的地方,并在它左右又分别竖起了两块形状别致的太湖石,以烘托气氛。据说:皇太后因此大为不悦,认为此石“既败米家,又破我门,其名不祥”。母子之间还闹了一场不小的别扭,由此可知此石身世确实不凡。乾隆把此石置在乐寿堂后,经常观望欣赏,并根据此石的形状和润色,同时也考虑到母亲的讳忌,取意石岩突兀如青芝出岫,给其起者“青芝岫”,并将三个字刻在石头上,与此同时,乾隆采取各种方式说服太后,有关大臣和太监等也非常领悟乾隆的爱石心态,各施技艺,渲染“青芝岫”美在何处、意在何处,叙说“吉祥”神韵,并深人浅出地与皇权联系起来,请太后到现场观看。结果太后被感悟,终于认同此石、至此一场母于矛盾烟消云散。由于多年风化,现在“青”字已脱落,“芝岫”二字还清晰可辨。乾隆的《青芝屾诗》也残留于石上,东侧的“莲秀”,西侧的“王英”均清晰可见。</b></h1> <h1><b>上图:雨花石</b></h1><h1><b>可以说,米万钟是继北宋苏东坡后又一位推动雨花石欣赏的领军人。明万历年间,他从四川铜梁改官南京六合知县。六合县是中国最驰名的雨花石产地,那时雨花石被称为六合石、灵岩石。在米万钟临赴任前、他的挚友黄汝亭曾赠他一诗:“米公弄石如弄丸,十年改邑不改官。为经鸟道三巴邑,去听秋涛十月寒。”寓有规劝其收敛癖石之意,不料米万钟到六合以后,立即被当地灵岩山涧随处可见的纹色斑斓的石子给吸摄住了。<br></b><b>他不但对雨花石叹为奇观,命人采之重渊、广为搜集,并出高价求购珍品。明代的姜绍书在《韵石斋笔谈》中说:“邑令所好,风行景从。”一时间,乡人纷纷投入搜探之列,不少藏家也多愿意割爱献宝。不多时,雨花石的声价竞等同珠宝,米万钟也因此蓄藏了难以数计的雨花石珍品,并把它们置于官窑名瓷盆盎之中。明代孙国敉(mǐ)在《灵岩石说》中描述米万钟“手自品题,终日不倦。或请宴示客,拭几焚香,以次荐目。激赏移时,授简命赋”。经米万钟品题的雨花石,如“平章宅里一阑花”、“雨中春树万人家”、“桃花流水杳然去”等,极富诗情画意。这种引用古典诗文品题雨花石的做法,也成为后世雅石品题的一种常见形式。米万钟的钟情和雨花石自身的魅力不仅热及一方,也使其夫人近朱者赤了。他的陆夫人受其影响,也练就了一种特殊的品鉴雨花石的方法,只要听到石头在衣袖中发出的碰击磨荡声,“便知某石以文绮胜,某石以泽润胜,审音定品,不烦目击,出石视一一如券”。凭听觉就能评品石子,可见陆夫人鉴赏雨花石已至炉火纯青的境界,令人称奇。</b></h1> <h1><b>米万钟在六合时间虽不长,但府上就积聚了许多精品,使他大喜过望。为此,他建了“醉石斋”用以展示各种美仑美奂的雅石。公务之余,他常于“衙斋孤赏,自品题,终日不倦”。凡有客来,他常常邀请品著共赏、喜形于色,并赋诗“非声非色非香味,别有幽芳来袭人”。<br></b><b>米万钟不但赏石,而且供石。每请人观赏这些石子,都要“拭几焚香,授简命赋”之后,才叫书童捧上石子,继而把客人引导至石斋,出上乘雅石,最后才从袖中亮出极品,可谓郑重其事。他珍藏的雨花石很多,其中有一枚如柿而扁、彩翠错杂、千丝万缕,即锦绣不及也。有一天,他乘船泊燕子矶,月下把玩,失手将石子坠入江中,捞取不得,第二年,他又系缆于其处,忽见江南五色光萦回不散,便肯定地说:“必吾石也!”泅求之,果如所言。后此石与他心爱的“七十二芙蓉砚山”一同为其殉葬了。可见,所殉葬的那枚雨花石当是雨花石中千年难觅的神品。</b></h1> <h1><b>明代姜二西也记载了米万钟与石结缘的一些细节:“万历丙申岁,米友石来尹兹邑。簿书之暇,觞咏于灵岩山。见溪流中文石累累,遣與台蹇裳掇之,则缤纷璀璨,发缕丝萦。其色白如霏雪,紫若蒸霞,绿映远山之黛,黑回瀚海之波……友石得未曾有,诧为奇观,更具畚锸采于重渊。邑令所好,风行景从。源源而来,多多益善。自兹以往,知音竞赏,珍奇琳琅……”这段文字记载了一个很重要的史实:米万钟掀起了第一次“六合文石”热。雨花石到了米万钟这样的大文人手中,才算真正遇得知音:“自兹以往,知音竞赏。”正如《灵岩石说》中发出的感 叹:“噫,一石子显晦亦有时也!”可见雨花石至此时才大见天日。米万钟任六合令时搜购雨花石,县令都带头收藏,于是采石、卖石、藏石之风在全县盛行。当时,不但文人雅士,即便是老百姓也卷了进去。明代的陈继儒记载道:“甲午八月,游秣陵(南京),贾客以白瓷盎贮五色石以售之,索价甚高”,号称“石头与黄金同价”。当时,大兴收藏“六合文石”(即雨花石的古称)之风,形成了盛极一时的“雨花石市”。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雨花石热”同米万钟的表彰之力有着直接关系。<br></b><b>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卷四十四中说米万钟“嗜石成癖,宦游四方,所积惟石而已”。他曾经将所蓄奇石请画师吴文仲绘成一卷,其中有一块“形如片云欲堕”的青石,系米芾所玩赏的遗物。米万钟所蓄奇石依陈衍的《奇石记》记载,最著名的有五尊,都是传世数百年的旧物:“一灵壁石,高四寸有余,延袤坡陀,势如大山,四面如画家皴法,岩腹近山脚特起一小方台,凝厚而削”;“一灵壁石,非方非圆,浑朴天成,周遭望之皆如屏嶂,有脉两道作殷红色,一脉四如小指,一细如丝楼、自项上凹处垂下,如湫瀑之射朝目,石高可八寸许,围径尺,其声铿亮、色纯黑,凝润如膏”,“一英德石,高四寸,长七寸、如双虬盘卧、玲珑透漏,千蹊万径、穿孔钩连”,“一兖州石、大如拳,灰褐色,魄岩浑雅,坚致有声”,“一仇池石,大亦如拳,声如响磬,峰峦洞壑奇巧殊绝”。</b></h1> <h1><b>我们还可以通过与米万钟同代的作品领略其奇右的风采,如:现藏北京教宫博物院的蓝瑛所绘的《拳石折枝花卉》册,其中十开均画湖石,并有自题“丁酉花朝画得米家藏石并写意折枝计廿页”字样,由此可以断定这批湖石即米万钟家所藏。北京大学图书馆珍藏米万钟《绢本画石长卷》,每石皆有写貌、题赞。其跋云:“天启丁卯夏日,避暑奕园,予见怪石屏列,各令名、写貌、并赞。石隐米万钟。”所加图章有:“多藏古书画”、“古今怪言知已”、“燕秦一畸人”、“北地米万钟诏之印”。<br></b><b>米万钟自己也十分重视对雅石的记录,绘有《灵岩石子图》,并请胥子勉作《灵岩石子图说》。<br></b><b>米万钟毕生好学、学识渊博、尤擅长书画,其作品风雅绝伦、气势浩翰、运笔流畅,与当时华亭董其昌、临府邢侗、晋江张瑞图三人齐名,时称“南董北米”。今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有米万钟许多画卷和墨迹,其中有一幅书法作品是他在一块白绫上写的《烂柯山》绝句一首:“获丸阅世怪他忙,为羡仙翁岁未央。假尔片时成异代,人天却比洞天长”这首绝句笔墨飞舞,毫无馆阁气味,北京故宫博物院还藏有他的一幅《墨石图》。前燕京大学图书馆编印的《勺园图考录》中有米万钟画的《勺园修禊图》。他还著有《画石谱》、《篆隶订伪》、《澄澹堂文集》、《滑澹堂诗集》等。<br></b><b>米万钟于59岁时病故,葬于米家坟,大致位置就在北京大学燕南国西北角一带。他的好友陈继儒题其画石卷写到米万钟:“非独友石、友其德也。”而这正是米万钟赏石的真谛。</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