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遊記

赵力 zhaoli

<p class="ql-block">各位看官朋友:早上好</p><p class="ql-block"> 恰逢春季,久雨遇晴天,書友共遊走于山水之間,尋古人之意境,探聖人修身之道,樂此不疲,其樂融融,特記錄于此,于君共享。</p> <p class="ql-block">  乙巳年初春二月初三,九九的第一天,久雨初晴,陽光明媚,讀書沙龍書友五位,結伴出行。有竹韻師者駕尼桑車,過麥架河,沿白龍大道,穿六道拐隧道,經王官村,見貴州時針學院校區,盡三十分鐘即到修文陽明書院門前。停車而行,游學方始。</p><p class="ql-block"> 眾人湖畔而立,遠觀藍天白雲間高樓大廈倒影於湖中,好不壯觀,大都市的感覺,令人心曠神怡;府看湖中清水,魚游水草間,尋食得補。湖邊有垂釣者靜待魚兒上钩,那份專注,那份期盼,只有釣者知其意;更有茅草屋裡歌手高唱,不知疲倦的反復唱著一首歌,她那流行歌曲中加著貴州方言中的鄉村調,聽著熟悉的歌詞,裡面還隱隱約約的有趕車老漢唱山歌的味道,雖有點跑調,但也有一番風味。這倒是修文獨有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湖畔柳樹已萌芽,點點翠綠掛枝上,像一滴滴晨露掛在那,一年初春柳先發,綠葉繁花隨她來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思歸軒</p><p class="ql-block">講学追前哲求核心致良知義利必嚴愿同堂者察克治率茲往训</p><p class="ql-block">培才冀大成先器識後文藝明新有本统异日功名事業裕者匡居</p><p class="ql-block"> 觀思歸軒的對聯,方知此地為求学问道的地方。思歸軒,充满文化底蕴与哲学思考的圣地。在这,讲学追前哲,学者们孜孜不倦地追寻着先贤的智慧,力求核心致良知。深知義利之辨,坚守道义,严于律己,愿与同堂者共同察克治,携手前行。</p><p class="ql-block">思歸軒注重学问的传承,强调培养人才的全面性。先器識後文藝,明新有本,教育理念是培养出既有高尚品德,又有卓越才能的人才。学者们在这里磨砺自己,为未来功名事業打下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  一座高大的現代化建築,以此表示易經第一卦:乾卦,那句有名的話好多人都知道的: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就包含在這裡。</p><p class="ql-block"> 這是修文玩易窩公園的一部分,裡面設置了八卦的卦辭,卦象,以及對人生提示的內容,在遊走中,吸取知識的營養,獲得中國文化的薰陶,瞭解這百經之首的易經對國人的影響。</p> <p class="ql-block">  由貴州著名書法家馮濟泉先生書寫的王陽明玩易窩記,記錄了陽明先生在此居住,學習易經,以易經學說為理論基礎,加入自己的思考,從此悟出了影響中國以及世界的心即是理,知行合一,至良之的思想理論。</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此地就是陽明先生所記載的玩易窩。在及其困難的條件下,先生悟出人生的思想之路,為記住這個有意義的地方,先生定為玩易窩,並作《玩易窩記》一文。其中話,導出先生之感慨。曰:</p><p class="ql-block">陽明子之居夷也,穴山麓之窩而讀《易》其間。始其未得也,仰而思焉,俯而疑焉,函六合,入無微,茫乎其無所指,孑乎其若株。其或得之也,沛兮其若決,瞭兮其若徹,菹淤出焉,精華入焉,若有相者而莫知其所以然。其得而玩之也,優然其休焉,充然其喜焉,油然其春生焉。精粗一,外內翕,視險若夷,而不知其夷之為阨也。於是陽明子撫几而歎曰:「嗟乎!此古之君子所以甘囚奴,忘拘幽,而不知其老之將至也夫!吾知所以終吾身矣。」名其窩曰「玩易」,而遂為之記。</p> <p class="ql-block">  王陽明被貶貴州龍場驛吳家灣之溶洞期間。他身處逆境,居於山洞(玩易窩),研讀《易經》參悟心性,奠定了「心即理」「知行合一」等心學思想的基礎。</p><p class="ql-block">核心思想:玩《易》悟道:文中描述了他研習《易經》時從困惑到豁然開朗的過程,強調「玩」的態度,不拘泥文字,而通過體驗與實踐領悟真理。</p><p class="ql-block"> 心物一體:他體會到精粗一,外內翕,即心與物、內在與外在的統一,破除對外境險夷的執著,體現心學心外無物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逆境修心:以「囚奴」「拘幽」自喻,表達在困厄中通過修養心性超越外在限制的思想。</p> <p class="ql-block">這是日本人于1989年拍攝的玩易窩全景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走进玩易窩公园,那座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凉亭便映入眼帘。它静静地坐落在公园大門右側,周围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宁静。</p><p class="ql-block"> 缓缓走近這六角凉亭,坐在亭中的长椅上,微风轻轻拂过脸庞,带来丝丝凉意。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只有鸟儿的歌声和树叶的沙沙声相伴,时间在這裡慢了下来,让人的心也变得宁静而平和。</p><p class="ql-block"> 此亭名為《玩易亭》,兩側的柱子上書寫著清朝的名人劉玉山的對聯,書者貴州書法家陽昌剛。</p><p class="ql-block"> 刘玉山(刘蕴良)所题的长联:“此间安乐可居,羡先生机变能观,终感到露湛金鸡,赦颁羑里;以后文明肇启,喜我辈追寻有自,最难忘风高石马,泽被黔州。 </p> <p class="ql-block">  結束龍場的游學,吾一行又驅車前往白云麥架河,觀看一座有428年歷史的老橋。</p><p class="ql-block"> 沿着麥架河漫步,那座古老的石拱桥横跨在清澈的小河上。桥身古朴而庄重,桥下的河水清澈见底,河底的石头和水草都清晰可见。河東有一座古色古香的亭子,倒映在水中形成美丽的图案,宛如一幅天然的画卷。河水轻轻流淌着,水面上漂浮着一些绿色植物,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p><p class="ql-block"> 我走上這400多年老桥,想著當年修橋人的辛苦和智慧,用當地的石灰石,就地取材,能工巧匠打出一塊塊石料,沒有現在的水泥,僅僅只是石料的堆砌,自然的咬合,互相的擠壓,建成了這古橋,解決了當時人們過河的問題,給人們出行帶來方便。這橋三孔,長有27.5 米,寬有 5.4米,高有5米,孔徑7.3米。南北向,始建於明萬歷25(1597)年間,這在當時也是高大上的啊。此橋位於麥架村和沈官村交界的地方,故叫《沈官橋》,橋的北面,立有一塊石碑,上面記錄了當時修橋人的名字,應年代麼久遠,風吹雨打,損失慘重,隱隱約約的還可以見几個人捐款修橋的名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次修文,白雲之旅,领略了现代城市的繁华,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与自然美景的相結合的魅力。每到一处歷史知識,风景,建築都像是一本生动的教課书,诉说着不同的故事,让人們流连忘返,沉醉其中。讓我們把它留在記憶深處吧。閑下來 ,回憶一下,還是有很多</p><p class="ql-block">樂趣。</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