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穿过喜德拉达

叶黛萝诗画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车厢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喧嚣着人间烟火的热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氤氲着旧时光的温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绿皮火车轰鸣而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唤醒灵魂深处的记忆!</b></p> 卓尔开放不群百花 <p class="ql-block">喜德拉达今与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听妈妈讲:成昆铁路通车那天,是喜德县建县以来最热闹的一天,全城老百姓都跑到才建成的火车站看火车,连山上的彝族老乡也赶下山来。那一天红旗飘飞,锣鼓喧天,铁道两旁的队伍一直排到东门大桥,维护秩序的铁道兵战士拦都拦不住激动的人们。她背着我站在队伍里,看着那列披着红旗高挂伟人像的钢铁巨龙缓缓穿过县城进站,第一次看见火车的人们不停地挥舞着手臂高呼口号,一浪又一浪,那天她的嗓子都喊哑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父母是到喜德工作的第一批建设者。那时妈妈在供销社上班,她们要定期去西昌提取物资,山高路远,靠的是人背马驮。马队从城关出发一路翻山越岭。她说:那个山啊一山接一山,好像咋都翻不完!翻过红莫梁子,下到礼州再到西昌,一去一回马不停蹄也得四、五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成昆铁路全线通车那年的7月,我刚满2岁,对于幼年发生的事件毫无记忆。童年里所有关于成昆铁路的认知都源于大人们讲的故事,故事中滋生出许多对外面的世界无限的遐想,还有满腔的英雄崇拜情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读小学时,每到“七一”,老师总会组织优秀少先队员去东门大桥头的驻桥部队联欢,向战士们献上红领巾,唱歌跳舞表演节目。最爱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唱当时大凉山的流行歌曲《卡莎莎》:铁路修到凉山下,彝家心里乐开花,炸开了高山架起了桥,一条铁路修到我的家。卡莎莎,卡莎莎,修路的大哥卡莎莎!像一群小鸟围在战士们身边听他们讲成昆铁路的故事,先辈们用双手和脊梁,靠铁锤和钢钎,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崇山峻岭陡壁深谷间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些故事总能让孩子们热泪盈眶,敬意满怀。联欢活动持续一年又一年,直到驻桥部队撤离,成昆铁路的故事依然被一代又一代传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看火车成了那个年代孩童们必修的课题,喜德县城长大的孩子最清楚看火车的好地点。约几个小伙伴走吊桥跨过孙水河,在孙水河南岸山上向北看,喜德县城一览无余,群山环抱的山谷里,县城在自北向南的扇形洪积坡上展开,成昆铁路东西向沿着山梁穿城而过,从东门大桥至西门大桥,就是我们生活的小城,小城被穿在成昆线上,也就有了无限延展的可能。要么穿过正街小巷站在东门大桥头看火车,每列火车行驶到大桥那头,火车会“呜”地拉响汽笛,黄色信号灯亮起,告诉我们火车就要过桥了。儿时的我们向火车挥舞着小手叫喊:火车火车开到哪里去?开到北京去;火车火车开到哪里去?去见毛主席!要么不顾大人们三番五次地告诫,心惊胆颤地走过长长的高高的东门大桥,桥上必然会遇上一列奔驰而来的火车,我们会迅速跳到悬空的铁道工安全台上紧紧抓住护栏,玩的就是列车飞驰掀起疾风,让人飞起来的感觉。然后从桥头爬上东山寺回望县城,两条锃亮的铁轨从山腰向城中蜿蜒向前,桥下是农田小溪人家及野性的孙水河,铁道两旁是生生不息的小城烟火。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至今,这个位置仍是喜德县摄影爱好者不二的选择,不同的是,昔日老破旧小的县城如今不知扩大了好多倍,东起新联村西至农光连成一体,楼宇层层林立,东门大桥下是车水马龙的农贸市场。环城公路,滨河大道与铁道并驾齐驱,载着小城不停向未来奔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时代变迁,小城日新月异,从群山合围的闭塞小城到如今风景如画开放包容的新喜德,是成昆铁路开启了喜德拉达的梦想,打开了喜德拉达的格局,带给喜德拉达彝汉民族的福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至今我还清楚记得第一次坐火车回成都老家,我已是一年级小学生。父亲来凉山时还是不到二十的单身小伙,回老家探亲时已是三个娃的爸。火车那个挤啊,前胸贴后背,父亲一手拉车门一手拽着我拼命往车上挤,前面的人挪不动后面的人涌上来,直接把我贴在大人们大腿间,情急之下我朝着前面的大腿就一口咬下去,弟弟妹妹则是打开车窗由铁路乘警帮忙递上了火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一次见识了什么是大凉山,一山又一山延绵不绝,山势陡峭奇峰耸立,沟壑纵横深涧密布,火车似游龙在千山万壑间穿行迂回,刚出一个隧洞见一线天,又“轰隆隆”地钻进下一个洞。前一小时看见村寨在左上方,后一小时又看见同一个村寨出现在左下方,火车似乎环绕着同一座山在转圈!长大后才知道那是为了克服陡升的海拔高度设计的铁路展线,火车要在喜德县境内的两河口展线、乐武展线迂回两次,才能爬上海拔2280米的成昆之巅沙木拉达。第一次见识成昆铁路线上最长隧道沙木拉达的幽深,火车在一声汽笛长鸣后,快三步的节奏变成慢四步,小心翼翼地驰入沙木拉达隧道,车箱外一片漆黑,长长的列车被吞没在沙木拉达山体中。我贴着车窗向外观察,模模糊糊看见有水流顺着道壁滴㗳,车窗外的声音异常清晰,水流潺潺伴随火车咔嚓咔嚓,咔嚓咔嚓,如同有节奏的鼓点奏响勇往直前的凯歌,一路向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5633、5634次列车,绝大多数喜德拉达人没有不熟悉的,几十年来,慢悠悠的绿皮火车承载起大凉山三代人的梦想和记忆。县境内83千米的成昆铁路线连通了村村寨寨彝汉人民的小康之路和求学之路,它不急不缓,载着喜德拉达人的梦想与归途,载着喜德拉达的人间烟火缓缓前行。尼波站、乐武站、红峰站、沙木拉达站、瓦祖站、铁口站、新凉站、联合乡站、喜德站、冕山站……总有一个站名是每个喜德拉达人心中永恒的记忆与守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昔日贫穷落后的喜德拉达,如今村村山清水秀,民族风情绚丽多彩,紧邻雅攀高速,新成昆铁路复线穿境而过,使得成昆之间的出行变得更加自由便捷。当我第一次坐上眉山至喜德西的高铁,列车以160公里时速平稳穿行千山万水间,不由再次感慨中国铁道的神奇伟大!情之所至赋诗成昆复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才辞眉州别三苏,既至建昌拜玉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铁轨蜿蜒群山里,绿龙隐现白云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曾叹亲遥故土远,朝发暮归一日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海角天涯如咫尺,九州八荒几步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高铁是中国的速度,火车是中国的温度。高铁很快,快到来不及记住一个人的脸,绿皮火车很慢,慢到你可以听他讲完他的一生。至今,穿过喜德拉达的绿皮火车依然在成昆线上慢悠悠穿行,踏着不变的节奏弹唱成昆铁路半世纪的史诗与故事,讲述这条山水传奇之路的悲壮与豪情,承载着我们每个喜德拉达人对远方的向往对生活的热情,以及关于理想,关于奋斗的记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妨再坐一次绿皮火车,开启一段穿越时空之旅,追溯来时路,再次与人间烟火相逢。看窗外风景缓缓流淌,每一寸都写满英勇无畏,每一帧画面,都是对过往岁月的致敬,对坚韧不拔战天斗地的成昆精神的颂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8px;">2025年3月1日</span></p> <p class="ql-block">有一种情怀叫“绿皮火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