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春节过后,迎来了“二月二龙抬头”暖阳高照。我们原住在青云路招商二邨的几个小学同学、发小邻居,相约重返故里,看一看2016年拆迁以后过了八年多的老宅,究竟变成啥样了。早上九点,我们从城市的四面八方,重返青云路,回望这个我们出生、求学、长大、奔赴农村边疆出发的起点,这个我们在天涯海角曾经魂牵梦萦的地方,这个历经沧桑七十多年以后不得不拆迁的故土,这个我们离开后依依不舍时刻怀旧的温馨老家。</p><p class="ql-block"><br></p> 曾记得2013年,传闻老房子要动迁被征收,老邻居组织过一次聚会活动。离现在已经十多年了。 <p class="ql-block"> 沿着东宝兴路走进青云路,由西向东,旧貌换新颜,现代住宅区的景象映入眼帘。曾经的招商二邨不复存在,这里完全认不出来了。多栋高楼大厦矗立其中。</p> 曾经的青云路167弄,原名招商局上海第二职工宿舍(后为海运局职工宿舍)现在变成了青云一号。沧海桑田,今非昔比,感慨万千。 这是拆迁前的弄堂口。 2017年7月1日,老邻居在这里聚会告别二邨。 <p class="ql-block">那次我们青云路小学同班同学也借此机会团聚了一次。</p> <p class="ql-block"> 我们走近招商二邨原址,看到一共有八幢高楼,周围有一些树木花草等绿化设施。却让我不禁想起了曾经的我们招商二邨老弄堂。那时无论大弄堂小弄堂,每一排都种满矮矮的冬青树,有许多底楼居民还种了很多花。即使像我们这样住在楼上的,我妈妈也会到楼下去种花种菜,到了夏天,还有丝瓜藤牵牛花爬到二楼。那是多么难忘的记忆!青云二字,永远镌刻在心灵深处。</p> 1950年母亲(左)刚结婚时就住在这里,青云路167弄78号,大学同窗方姨曾前来看望她。 我(左一)和哥哥出生以后,父母在小弄堂与大弄堂交界处抱着我们合影。 我和妹妹(左一)2017年特地在老房子楼下与邻居合影。 <p class="ql-block"> 隋虎同学不仅是我的小学同学,中学同学,甚至还是幼儿园同学;除了他,还有他妹妹弟弟与我家的哥哥妹妹也都是同学好友。其实小时候哪里分过父母是什么党什么派什么家庭出身啊!孩子们只知开开心心地玩。只是到了政治运动汹涌如潮时,才由于家长被人为地划分革命或者不革命的,另类的,弄堂里一同长大的孩子才无奈各奔东西。隋虎去了黑龙江兵团,而同时报名的我哥与另几个发小就没有被批准。不过中学辍学以后上山下乡,十年以后再从天涯海角回城,发小们友情依旧,来往不断,延续了七十多年的友谊,却历久弥坚,成为一辈子的哥们。</p> <p class="ql-block">在2017年告别旧居时,老隋(前右一)也给大家拍过不少照片。这张照片里大都是比我们小的弟弟妹妹。</p> 如今的青云路宽敞平坦。 小时候记忆中的青云路曾经是弹格路,后来改成过渣土路、柏油马路、直到水泥路,承载了我们多少的童年往事,悲欢离合! 这幢乳白色小洋楼,是新的私人住宅,在周边的楼房中显得鹤立鸡群,区别出富人与平民的不同差距。可是曾经的招商二邨,没有特别的穷人富人之分,因为从建造的1946年起,到解放以后,住的都是招商局(后来改名海运局)的职工,高级船员和企业白领,没有资本家地主,也没有最底层的贫民,基本上都是工薪阶层。 经过一所幼儿园,却让我想起二邨里原来的海运局职工子女幼儿园,我曾经在那里度过三年时光,小班,中班,大班,父母接送小孩就在弄堂里,根本不担心安全问题。那时除了局长厂长,谁也没有私家轿车。孩子们自由自在地长大,无忧无虑。 <p class="ql-block"> 这里属于恒业居委会。当八十年代初知青返城以后,我也曾经在社区(以前叫居委会)工作过。那时一个月18元工资,难以糊口,更别说成家了;因此离开社区工作去参加 高考或者到国企工作,才是回城知青的愿望。而现在的社区干部都是公务员或者事业编制干部,鸟枪换炮了。</p> <p class="ql-block"> 这个虹云邸小区,位于上海市虹口区与闸北区(如今归静安区)交界处,由于地段不错,房价不低,每平米约十五万,是一个现代化住宅项目。建筑风格现代简约。这些水泥森林,如一个时代的见证者,默默无语地记录着青云路上的变迁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 “青云书局”是一家新建的公益性书店,与上海市图书馆资源共享,可以借阅书籍刊物。内设咖啡吧茶座,底楼对少儿开放,二楼是成人阅览室,环境优雅。</p> <p class="ql-block"> 站在“融创青云一号“,浮想联翩。这里的保安非常尽职,不让我们进去,即使向他说明我们是这里曾经的原住民,也不行。想起了古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p> <p class="ql-block"> 令人遗憾的是,拆迁以后原住民是没有能力、没有实力回迁的,因为动迁款就那么点,父母兄弟姐妹都不够分,基本上都去了几十公里以外的远郊浦东周浦或者宝山金山,嘉定安亭,远离了虹口。新进来这里的估计大部分都是有实力的金融界、商界、知识界精英,才能购买一千几百万的高楼住宅吧。不过我感觉尽管天气那么好,阳光有时还不找不到下面的几层,这点甚至不如八十年代造的老破小普通公房。</p> <p class="ql-block"> 我们来到青云路桥边,以前我们叫它青云路河浜,其实它的真名叫俞泾浦。</p> 这里还是上海大学旧址。 <p class="ql-block"> 河边曾经是棚户区,有许多低矮的草棚,也曾经居住过不少居民,包括我们的小学同学们。特别是那些多子女的家庭,挤在一起,居住条件也是比较艰苦的。不过那时曾经有助学金制度,所以我们的小学同学,也没有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那时也没有什么高额收费的培训班辅导班,所有同学一视同仁都能受到九年制义务教育。可是恰逢上山下乡运动,也全都”一片红:去了农村边疆。</p> <p class="ql-block"> 青云路桥承载着我们的童年记忆,以前河里有小鱼,河边靠着小船,甚至有个粪码头。读中学时每天必经过这座桥,走向四川北路。</p> <p class="ql-block"> 招商二邨曾经是青云路上最好的住宅区,弄堂宽敞,房屋间距舒适,整齐大气。虽然只有两层楼,却房型规整方正,不像石库门有的房间宽敞明亮,有的却是亭子间,小阁楼。所以对如今的这片区域,总感觉它不够漂亮完美,太挤太压抑了,甚至有点逼咎,缺乏建筑群的美感。</p> 离开青云路,我们来到虹口公园(现名鲁迅公园。)这里也承载过我们许多儿时的欢乐。 小时候父母带我们兄妹和方姨一家也曾来过。那时公园的假山还没有倒塌。远远可以看到。 1965年的六一节,我们的小学毕业照是在虹口公园(鲁迅公园)拍的。 1975年我病退回沪以后,经常到虹口公园打太极拳,逐步减轻了病症,走上了工作岗位。 2007年春节,我们去小学班主任周老师家拜年以后,也来到公园聚会。 今天天气暖和,阳光明媚,因为是双休日,又是龙抬头的节气,公园里人声喧哗,到处都热闹非凡。 <p class="ql-block"> </p> 竹林紧挨着石墙,窗户却不是镂空的,有点遗憾。 我们进入园中园,这里是为纪念国际抗日义士尹奉吉而特地辟出的纪念园。 朝韩爱国人士尹奉吉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在这里英勇就义,留下了一段慷慨激昂的抗日战歌,与中朝友谊同仇敌忾的悲壮故事。 勿忘历史,牢记使命,对教育下一代是十分重要的!小时候我们只知道虹口公园有鲁迅墓,所以几十年里一直有日本友人来瞻仰吊唁鲁迅,但是后来才知道还有这个抗日英雄、韩国的国际友人。 进去参观了一下,也点赞园方保留了这值得讴歌的抗日历史。 <p class="ql-block"> 梅轩在园子的最高处,座落在一片树林之中,古色古香的它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充满了历史的韵味,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br></p> 以前在很多年里这个园中园是不对外开放的,后来也是收门票,才保留得比较好。几株参天大树,在这里依然枝繁叶茂。 还有一处盆景园。 红梅花灿烂盛放。 <p class="ql-block"> 河面上,两只粉色天鹅船正在悠闲地游弋。</p> <p class="ql-block">我们坐在亭子里聊天,吹着清风,十分舒爽。 拱桥横跨湖面,两侧石栏杆上装饰着精致的花纹图案。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故事,每一次驻足都像是与过去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越虹桥改建于七十年代后期,那么多年过去,还是如此优雅。</p> <p class="ql-block"> 同学们坐在石头台阶上休息聊天,享受着春日的美好时光。虽然大都已做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我们更多的话题仍然是少年时代的美好回忆。</p> <p class="ql-block"> 七十多岁的哥儿们,丝毫没有觉得疲劳。广阔天地的锤炼,经历了艰苦的磨练,使得他们身板硬朗结实,而且童心未泯。海铭同学(右)曾经插队江西,后调往武汉,从武钢退休,回沪安享晚年,心态平和,知足常乐。</p> <p class="ql-block">女同学们就感到有点累了,坐下歇会儿。组织者洪英(前右一)当年曾是班级中队长,后来从黑龙江兵团上了大学,退休前还是高级工程师;今天她虽然感冒发烧,却还是坚持来与大家见面。</p> 小时候全班个子最高的女孩红茹,有着十年吉林插队落户经历,老宅动迁以后,如今当了幸福而忙碌的外婆,也是忙里偷闲,来与发小聚会,不亦乐乎。 <p class="ql-block"> 退休医生志鸿,从内蒙当知青回城以后,曾赴东瀛多年,现在定居奉贤;小时候文静内向,如今七十多了,面容个性却没有多大的改变。</p> <p class="ql-block"> 站在梅花盛开的地方,我欣赏着这美丽的景色。梅花在绿色植物环绕下显得格外醒目,每一次驻足都像是与过去的对话。</p> 有不少人喜欢去国外看樱花,看枫叶,看海滩,看异国风情,其实不管在哪里,心境是最重要的。能出国走走固然好,即使在家门口,也一样要保持心态怡然。 <p class="ql-block"> 河边的梅树枝头绽放出花苞,背景中的建筑增添了几分都市气息。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故事,每一次驻足都像是与过去的对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童年时代,父母曾经带着我们多次在这里游玩,划船,爬山,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无数的记忆与情感。每一次重返这里,都像是翻开一本尘封已久的相册,那些熟悉又陌生的景象,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让人不禁沉浸其中,感受着岁月的流转与变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