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福州逗留的最后半天去了福建博物院,因时间有限,匆匆观赏9号厅“福建古代文明之光“、10号厅”国家宝藏“特展,以及2号厅的”宋词里的福建“三个厅珍品。</p> <p class="ql-block"> 在此以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第四季入选的福建博物院国宝级藏品为主线,呈现福建博物院的珍宝,以追溯八闽大地历久弥新的人文情怀。</p> <p class="ql-block">—、那时花开</p><p class="ql-block"> 一位17岁的花季女子,于她最美好的韶华黯然陨落。在那个处处有花的时代,带着与她相伴的华美衣裳,长眠于福州北郊现名为浮村的一处小山丘。千年之后,这里已是充盈着朗朗书声的校园,随处都有与她年龄相仿的少年们的欢声笑语。当考古工作者带着惊叹的目光打开这座即将轰动全国的古墓时,映入眼帘的便是那些缀满花朵纹样的精致袍服。同时,那段关于宋代女子的旷古往事也重新被后人所知晓。</p> <p class="ql-block"> 黄昇墓位于福州市北郊新店镇浮仓山,1975年福州第七中学扩建操场施工时被发现。共清理出各类丝织品354件,是出土南宋时期服饰类文物数量最多、保存情况最好的一次考古发掘。其材质包括罗、绫、绮、绢、纱、绉纱、缎。装饰技法有印花、彩绘、刺绣等。</p><p class="ql-block"> 宋故黄氏墓銘</p> <p class="ql-block"> 从黄昇墓銘可知,黄昇父亲是黄朴,进士出身,曾经担任泉州知府兼提举市舶司,相当于泉州市长兼任国家外贸管理局局长,她的老公是宋朝宗室赵与骏,夫君祖父赵师恕曾任泉州南外宗正司宗正,所以黄昇的随葬衣物,大概率是赵师恕指示手下置办的。</p> <p class="ql-block"> 南宋丝绸宝库展柜</p> <p class="ql-block"> 南宋丝绸宝库展柜</p> <p class="ql-block"> 深褐色罗绣彩四季花霞帔</p> <p class="ql-block"> 黄昇下葬时间是1243年,经过一千多年岁月的 洗礼,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丝绸虽然已失去了它原有的鲜艳色彩,但并不妨碍表达了宋代福建出色的纺织工艺成就。</p> <p class="ql-block"> 这两枚黄昇墓出土的帔坠是在9号厅呈展的。</p><p class="ql-block"> 银鎏金双凤纹圆型霞帔坠</p> <p class="ql-block"> 银鎏金镂空水滴形霞帔坠</p> <p class="ql-block"> 黄褐色罗印金填彩花边袍</p> <p class="ql-block"> 褐色罗镶花边单衣</p> <p class="ql-block"> 黄褐色牡丹纹罗左右中缝开裆裤,这款阔腿裤穿起来一定宽松舒适吧!</p> <p class="ql-block"> 褐色罗彩绘花边裙,这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百褶裙吧?</p> <p class="ql-block"> 牡丹纹印彩绘花边罗无袖单衣</p> <p class="ql-block"> 这位荣华富贵却早早离世的女子,墓葬里保留下了多套高档服饰。其中一件衣物上有墨书“宗正纺染金丝绢官记”,证明是官府作坊产物,南宋在泉州和福州设有南外宗正司和西外宗正司,黄昇的部分衣物可能来自于此。</p><p class="ql-block"> 浅褐色罗描金填彩花边广袖袍</p> <p class="ql-block"> 褐色罗镶彩绘花边广袖袍,是黄昇墓中等级最高的一件礼服。</p> <p class="ql-block"> 褐色牡丹花罗镶花边夹衣</p> <p class="ql-block"> 褐黑色牡丹芙蓉纹碎片</p> <p class="ql-block"> 隔着玻璃、隔着塑料薄膜(由于保护的需求,每套丝织品上都有一层塑料薄膜),仍然可以清晰的看见碎片上的牡丹芙蓉花。</p> <p class="ql-block"> 褐色绢袜</p> <p class="ql-block"> 黄褐色绢袜</p> <p class="ql-block"> 褐色提花罗翅头鞋,这小小的鞋儿看着象是两岁的孩儿穿的,但南宋并没象清朝时女子需要裹足,只能猜想黄昇的娘家是多么爱这个女儿,从小到大的服饰都陪伴在她身侧。</p> <p class="ql-block"> 赭色提花罗翅头鞋</p> <p class="ql-block"> 褐色罗绣彩香囊袋</p> <p class="ql-block"> 深褐色罗绣彩荷包,经过一千多年,包上的彩绣仍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褐色蚕丝线连环花结</p> <p class="ql-block"> 鎏金银瓜形盏</p> <p class="ql-block"> 银对蝉及雕花鎏金银钗</p> <p class="ql-block"> 银对蝉</p> <p class="ql-block"> 除了衣服、饰品,黄昇墓中还出土了一整套的化妆品。她的化妆盒里,装着铜镜、梳子和粉扑 。</p> <p class="ql-block"> 葵形铜镜</p> <p class="ql-block"> 黑色纻胎葵形漆奁盒</p> <p class="ql-block"> 印花粉朴</p> <p class="ql-block"> 化妆盒中还有各种形状的印花粉块。</p> <p class="ql-block"> 黄昇虽然年仅17岁便香消玉殒,但她所留下的354件精美服饰品,将中国古代织造业的高光时刻凝结成最美瞬间 。</p> <p class="ql-block">二、神韵何来</p><p class="ql-block"> 德化白瓷被称为“白色黄金”!德化窑火千年以来传承不息,早在宋元时期这里便已烧成青白瓷,并漂洋过海销往域外。明代更因白瓷工艺达到巅峰,奠定了在世界陶瓷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如凝脂之玉的"中国白",当时在欧洲被视为东方艺术的明珠。</p> <p class="ql-block"> 何朝宗是德化瓷塑史上最具盛名的一代巨匠,以擅长雕刻各类仙佛人物名扬于世。他目前存世的作品包括观音、达摩、文昌、罗汉、关公、和合二仙等,无不兼具得道者的超然飘逸及世间凡俗的亲和神态。何超宗的白瓷作品现有数量大约只有40件左右,这些珍贵的艺术品都多藏于世界各地的博物馆。福州博物馆的一尊上了《国家宝藏》。</p><p class="ql-block"> 常见“何朝宗”印款,何朝宗的印章多达二十余种,足见他不仅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并且还拥有超前、独立的品牌意识。</p> <p class="ql-block"> 德化窑白釉文昌坐像。</p><p class="ql-block"> 由明代瓷塑大师何朝宗亲手制作的德化窑文昌坐像,朴素而质感莹润如玉、简单而线条变化万千。</p> <p class="ql-block"> 文昌帝君,相传为中国古代学问科举士子的守护神。</p> <p class="ql-block"> 展厅里还展出了其他几尊白瓷作品。</p><p class="ql-block"> 德化窑白釉钮印章</p> <p class="ql-block"> 德化窑白釉达摩立像</p> <p class="ql-block"> 德化窑白釉关公坐像</p> <p class="ql-block"> 德化窑白釉观音坐像</p> <p class="ql-block">三、写进教科书的“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情书” </p><p class="ql-block"> 记得读高中学时曾在语文课上学到过一篇绝笔情书,同时也是一篇精神宣言 ——《与妻书》。这封《与妻书》为出生于三坊七巷的24岁青年林觉民在异乡决意赴死之际(1911年4月24日,黄花岗起义的前三天),留给他最牵挂的爱人陈意映的铮铮话语。</p> <p class="ql-block"> 《与妻书》全文1300 多字,写在长42厘米、宽42.5厘米的细纹白布手帕上。 文章伊始字迹工整,“吾真真不能忘汝”,到最后的“巾短情长 所未尽者,尚有万千” 林觉民已然笔迹缭乱,尽管对人世间和妻子留恋万千,但他毅然走上了以死报国之路。</p> <p class="ql-block"> 除了《与妻书》,林觉民同时还给嗣父林孝颖写了一篇《禀父书》,表达忠孝难两全的愧疚。</p> <p class="ql-block"> 林觉民全家合影</p> <p class="ql-block"> 这封情真意切、字字泣血的《与妻书》是1959年,林觉民的遗腹子林仲新捐献的,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情书”,曾入选大陆高中语文课本、台湾国中国文课本、香港会考中文课本,表达了两岸三地对一位辛亥革命志士共同的纪念与敬仰,感受那个时代的深情与大义 。</p> <p class="ql-block">四、刘华墓陶俑</p><p class="ql-block"> 除了三件《国家宝藏》,在9号厅还展出了刘华墓出土的大量陶俑,非常珍贵。刘华是南汉公主,闽国第三代君主王延钧的妻子。这批陶俑大小共计48件,造型包括各种人物与动物。这是福建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随葬陶俑群,更是一座生动的古代艺术宝库。</p> <p class="ql-block"> 戴“王”冠执物男俑。</p> <p class="ql-block"> 戴“王”冠执物男俑。</p> <p class="ql-block"> 戴“王”冠执物男俑。</p> <p class="ql-block"> 戴“王”冠执物男俑。</p> <p class="ql-block"> 戴风帽执物女俑。</p> <p class="ql-block"> 双髻执物女俑。</p> <p class="ql-block"> 高髻拱手女俑。</p> <p class="ql-block"> 双髻执物女俑。</p> <p class="ql-block">卷发尖咀执物神兽俑。</p> <p class="ql-block">孤魂台 。</p> <p class="ql-block">石覆莲座。</p> <p class="ql-block">五、其它珍品 </p><p class="ql-block"> 还有几件镇馆之宝及自认为不错的介绍如下。</p> <p class="ql-block">云纹青铜大铙是西周乐器</p><p class="ql-block"> 鼓饰变形兽面纹,两侧饰云雷纹,浑大厚重,作风稳重古朴。 </p><p class="ql-block"> 1978年,建瓯县阳泽村的农民开垦茶园,结果在离地面仅25厘米的地方发现了这口重100.35公斤,高76.8厘米的铙。商周时期这样大型甬钟的出土,在福建是首次,妥妥的成为国家一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孔雀蓝釉瓶 </p><p class="ql-block"> 五代十国 闽 刘华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通体施孔雀绿釉,是波斯类型陶瓶中的完整器之一。推测为古代波斯传入的文物,反映了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这件陶瓶在国家博物馆也见到过。不知道这个陶瓶共有几件。</p><p class="ql-block"> 此件展品拍照时反光严重,博物馆逛得多了,常以拍照反不反光可以推断其水平、用心,虽然这有点片面。</p> <p class="ql-block">五代闽国铜鎏金王延翰狮子炉 </p><p class="ql-block"> 造型古朴端茂,通体鎏金,铭文丰富,是研究五代闽国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定窑白釉划莲花纹大碗 </p><p class="ql-block"> 宋代著名窑址定窑的制品,做工细腻,光泽感明显,花纹别致。</p> <p class="ql-block">漳窑“嘉靖丙辰”款如来立像</p><p class="ql-block"> 明(公元1556年) 传世品</p><p class="ql-block"> 这款如来立像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漳窑精品瓷器。如来头饰,长耳直鼻,小口面容端正饱满,神态慈祥静穆。双目微闭,嘴角上扬,略含笑意。身披袈裟下着掖地长裙。前胸袒露是万字文。双手合于胸前,掌上挂念珠一串。裸足站立于浪花之中。此物通体时青灰色,右边开细碎冰裂,莹润光亮,向内中空坐底露胎。</p><p class="ql-block"> 白釉米色沁纹如冰裂是彰窑的显著特征。</p> <p class="ql-block">青釉五联罐 东晋</p><p class="ql-block"> 部曲是指与豪强大族有较强人身依附关系的农民,他们平时耕种士地,战时则是执戈征战的军队。青瓷上的种种人物造型,如同时代的影像,定格了历史的瞬间。</p> <p class="ql-block"> 青瓷上人物造型特写</p> <p class="ql-block"> 青瓷上人物造型特写</p> <p class="ql-block">青釉羊身插器 南朝</p><p class="ql-block"> 从汉代开始,烛火逐渐成为人们居室照明的常用光源。各类青瓷插器如同简朴的“小台灯”,照亮了一方天地,也平添了情趣与美感。而羊、蟾蜍、莲花等造型或寓意吉祥,或体现当时的宗教观念。</p> <p class="ql-block">青釉灶 南朝</p> 铜鐎斗 南朝 <p class="ql-block">南宋银双鱼饰件</p><p class="ql-block"> 福州茶园山南宋许峻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双鱼首尾相对,圆眼,鱼身弯弧,尾上扬做跳跃状,鱼鳞、鱼鳍线条形象生动。银质鎏金,空心捶蝶成形,体轻薄,工艺极佳。双鱼样式为中国传统吉祥纹样之一,有富足有余、好事成双等寓意。</p> <p class="ql-block">南宋银蝶形饰件</p><p class="ql-block"> 福州茶园山许峻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 两件明朝成化款传世品。</p> <p class="ql-block"> 成化款铜牺尊•明</p> <p class="ql-block"> 成化款铜象尊•明</p> <p class="ql-block">北宋寿山石雕文官甬</p><p class="ql-block"> 因独特的造型专门给他拍了张照。</p> <p class="ql-block"> 元龙泉窑真武坐像</p> <p class="ql-block"> 明木雕真武坐像</p> <p class="ql-block"> 观后随聊, 福建博物院像四川省博物馆一样,建在风景宜人的公园里。从西湖公园南大门入,边走边赏就到了福建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 公园里偶遇绘画大师正在写生。</p> <p class="ql-block"> 气温温和,公园里的牡丹也开放了。</p> <p class="ql-block"> 看到公园里人们和乐融融的景象,想起了林觉民《与妻书》中的“为天下人谋永福”的誓言!</p> <p class="ql-block"> 想到在此前曾去了三坊七巷林觉民的故居,林家在林觉民就义后为避免祸端,举家搬迁,并将房产转让给了冰心的祖父谢銮恩,冰心曾在此渡过了她的童年。来福州的游人都会来打卡这座“一座宅院,两位名人”的清代建筑,但不知为何,心里酸酸的,唏嘘不已。</p> <p class="ql-block"> 又让人联想起到博物院展板上还介绍了林觉民曾经的母校——全闽大学堂 ,现为“福州一中”,如果有时间真想去福州一中看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