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古城与牌坊街探秘(上)

陈年老酒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篇昵称 :陈年老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 篇 号 :45438833</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潮州古城,是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它始建于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的义安郡,至今已有1600年的历史。隋开皇十一年取“潮水往复”之义将原义安郡改名为潮州。2024年11月25日,我和家人游毕中国四大古桥之一的广济桥之后,便沿古城正门广济门进入古城。古城内有一条牌坊街全国闻名,据说,那里聚集了几十座牌坊。其实,这次来古城内寻访,重点就是来探秘这些牌坊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广济桥的前世今生》一文对广济门已做初步交代。虽然广济门城楼巍然屹立,城楼四层飞檐及楼脊高翘,雄伟壮观。但总感觉潮州古城城墙较一般古城墙矮了一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经百度查询,果然,潮州城墙的高度只有7.5米‌。与北京、西安古城墙12米的高度差了一大截。城墙最高的当属南京古城18米,个别段还有26米高的,城墙作为防卫之用为何这么矮?此次潮州探秘,有幸穿越三座城门,上水门、竹木门、广济门,只有下水门没看到。潮州城墙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经过多次修缮和扩建,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城墙不仅是潮州古城的重要防御设施,也是潮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城墙和城楼构成了潮州古城一道风景线,成为城市标志物之一。</span></p> 古城悠久历史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自东晋以来,历经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到新中国初期,潮州城一直是郡、州、路、道、府、专员公署的所在地,所以潮州被后人称为“府城”。它是历史上粤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宋潮州通判陈尧佐(阆中籍,后来当上宋宰相)有诗云:“海滨邹鲁是潮阳(潮阳~潮州古称)”由是“海滨邹鲁”成了外地人对潮州的美称,用以赞美潮州虽是海滨小城,但这里文风昌盛,就跟古代圣人孔子故乡鲁国,孟子故乡邹国一样,也是个礼仪之邦。</span></p> <p class="ql-block">👇🏿潮州古城玄天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潮州古城牌坊街距离广济门只隔一条街就到,它的基本方位平行于古城外的韩江。牌坊街南北走向大约两公里左右,这条街道上,洋洋洒洒林立着各式各样古建石牌坊,是一条传统文化气息浓郁的古街道。漫步牌坊街,仿佛穿越千年的古代社会,感受到文脉的传承。古城街道两旁,遮日挡雨的骑楼鳞次栉比,气势恢宏的府第建筑林立,纷呈异彩的祠宇寺庙庄严肃穆,还有遍布牌坊街巷的古井、石牌坊,无不彰显出潮州古城文化底蕴的厚重。潮州古城最吸引夫人眼球的还是那些琳琅满目的潮汕美食。</span></p> <p class="ql-block">👇🏿潮州古城竹木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潮州古城基本格局形成于北宋时期,元明两朝得到发展和稳固。众牌坊群主要形成于明清两代、骑楼是清末民初兴起的。如今的牌坊街成为古城最繁华的商业街区,满街吸人眼球的老字号,琳琅满目的特色商品,无不打上文化传承和非遗的标签。这下可美坏了夫人,美食嚐个够,逛起店来迈不动腿。我们只好分头行动,我探秘,她逛店,分头行动,并约好汇合地点和时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个时辰之后,我们在约好的中心街汇合,夫人收获满满满脸洋溢着喜气,一大包装的是鸭屎香茶,一大包又装满了姜母鸭,手里还端着没喝完的古早味豆花。而我呢,23座古牌坊影像全部记录在案,手机里感到也有些沉甸甸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牌坊街上的这口古井,名为义井,始建于明永乐元年(1403年)。井栏的设计独具匠心,内圆外八角,临街一侧刻有“义井第一泉”的字样,井的内侧,立有一个花岗岩台盆,其东、西两面刻有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重修古井名录,记录了修井时的盛况。义井不仅是潮州历史的见证,它早已成为潮州文化的象征。潮州市人民政府于2000年1月将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彰显了其重要历史意义的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些古井留下了一代代重修的记录,这些文化符号,它们不仅记录下市井烟火街道繁华,还使我从中看到了古先民生生不息,代代传承的影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探过古街古井,我便朝着街头一座座牌楼走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牌坊街醒目位置拍到广济桥上的一只大铁牛,它就是被洪水冲走的那头,被童谣中传唱的“二只鉎牛一只溜”的镇水神牛。不过这一只,为了不忘那段历史和呼应那段脍炙人口的童谣,只是象征性的景观仿制品而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值得一提的是,牌坊街也有一个开元寺,这座寺庙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与泉州开元寺齐名。位于潮州市区的开元寺始建于唐代(738年),比泉州开元寺晚了一些(686年)被誉为粤东第一古刹,拥有1287年的历史,它是现今岭南佛学院所在地。寺院环境优雅清幽,建筑壮观,文物众多,香火鼎盛,是中国现存的四大开元古寺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潮州古城上水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座座气宇轩昂的牌坊,肃穆庄严,带着历史的沧桑和厚重感。它们像一座座城雕,巍然屹立在古城中心。牌坊下穿行仿佛穿越于千年历史长廊,内心平添神秘和敬畏。每一座牌坊揭示的都是一段尘封的历史,历经久远的社会动荡和朝代变革以及战争洗礼,据景点介绍,到了1950年太平路上只存下19座残缺不全的古牌坊。众多的牌坊已经淹没于历史的潮流之中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据乾隆《潮州府志》、乾隆《嘉应州志》、民国《潮州志·古迹志·坊表》等文献记载,昔日潮州府古牌坊共有570座,长仅1.6公里的繁华太平路上,就有43座牌坊依次比邻,平均35米就立有一座牌坊。若以太平路两旁街巷所立的牌坊都计算在内,则有62座之多。其数量之众,分布之密蔚为壮观,为全国绝无仅有的石坊林、牌坊街。看,现在的牌坊街,也够多的了,一眼洞穿,能看到六座。</span></p> 潮州牌坊街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建牌坊是古代统治者提倡封建道德行为的一种方式。自秦、汉以来,历代王朝对所谓义夫、节妇、孝子、贤人等大加推崇,旌表之人往往由地方官逐级申报至朝廷,获准后则赐以匾额,或由官府为其造石坊,以彰显其名声气节;或以家族出资朝廷批复建造。秦始皇时期,为表彰巴寡妇清(丈夫逝后终身不嫁),下令官府为她筑怀清台,表彰清的守节行为。这件事,是最早的旌表行为。此后,东汉重孝道,明清加强对妇女的束缚,大力表彰节烈,皆属旌表的范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牌坊街外接广济楼、广济桥、韩文公祠、笔架山潮州窑遗址,内连开元寺、己略黄公祠、许驸马府等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古城区内的历史文化街区义兴甲巷等形成一个风格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旅游中心区,保护和展示潮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风貌。2010年,潮州牌坊街被评为“潮州新八景”之“坊街亭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06年,潮州市委、市政府广泛征集古牌坊影像、历史文献资料,以及遗存构件,历时3年,总投资约1.4亿元,按照“修旧如旧”原则进行修复古牌坊共计23座,并用霓虹灯钩勒装饰牌坊外形,对其图案花纹进行了重新描绘。修复后的潮州牌坊街总长1948米,其中太平路1742米,东门街206米,以准步行街的形式进行规划设计,是一项集古牌坊修复、沿街历史建筑整修、沿街古井保护、路面改造和公用设施配套为一体的综合性工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些牌坊的综合修复不仅展示了潮州的历史文化底蕴,还让我们清晰的摸到了历朝历代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直通过旌表功勋、科第和德政,向百姓和世人表彰了与潮州发展有关的先贤名人的杰出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牌坊街作为潮州市的文化地标之一,已成为全国独一无二的文化景观街。下面就是潮州牌坊街23座牌坊的故事。</span></p> ‌四进士坊‌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四进士坊‌位于太平街最北端,朝廷为旌表(表彰)明正德丁丑年(1517年)科四进士萧与成、陈大器、薛侃、苏信四人而建。明清时期喜欢以古官名代称现官名,因此太平街牌坊坊名有很多使用古官名。在牌坊街四进士亭巷口南侧,这座牌坊两面的字是相同的。我们看到,牌坊上的四位进士家乡都是潮州,对家乡父老来说,四人荣登进士榜,不仅仅是他们自家家族的荣耀,更是潮州百姓的骄傲。萧与成,授翰林院修撰;陈大器,河南道御史;薛侃,授行人司司正,爱人后来入王阳明门下,倡阳明学说,推动了闽粤王门学派的形成;苏信,授陕西道御史。</span></p> 文宗方伯 皇命三锡坊‌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牌坊街军厅巷口南侧,南镌“皇命三锡”北镌“文宗方伯”。为明福建左布政使黄琮而建。黄琮,号玉田,饶平人。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曾任云南督学,福建按察使,福建左布政使等职。明代称提学为文宗;“方伯”,明清时作为布政使的尊称。“皇命”,皇帝的命令。“锡”,通“赐”,赐予。黄琮其祖允德、父夙兴因其得赠布政使。原坊建于明崇祯初年。牌坊上所刻“皇命三锡”,表示皇帝的三次赐予。</span></p> ‌状元坊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状元坊在牌坊街状元亭巷口北侧,坊字两面同。为旌表明嘉靖壬辰科状元林大钦而建。林大钦,字敬夫,自号东莆子,潮安金石人。明嘉靖十一年(1532)21岁状元及第。为粤东地区唯一文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此坊中的定坊通贯明、次间,与其它牌坊不同,表示状元为国家栋梁之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林大钦是潮汕本土培养出来的唯一一位科举文状元,小小年龄夺魁天下,在中国历史上极其罕见。 林大钦与陈北科、翁万达并称潮汕三杰。其学术思想主要是当时盛行的王阳明学说。后人集其生前作品结集《东莆先生文集》,潮学学者黄挺补充整理为《林大钦集》。林大钦在潮汕地区民间有大量传说故事,不少潮汕熟语亦与其相关,他的蟾宫折桂,为一代代潮汕学子树立了一个奋发向上的好榜样。</span></p> 覃恩三锡·圣朝使相坊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覃恩三锡·圣朝使相坊”位于牌坊街英聚巷口北侧,‌北镌“覃恩三锡”南镌“圣朝史相”,是清代朝廷为旌表清进士、太子太保、直隶总督郑大进而建。郑大进,揭阳梅岗都人,清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由知县官至直隶总督,授太子少傅。卒于任上。皇帝赐祭赐葬,御制墓碑,钦赐祭文,赐谥勤恪,极尽哀荣。“圣朝”:封建时代尊称本朝均为圣朝;“使相”:清代以称呼兼大学士的总督。“覃恩”:旧时多用以称帝王对士大夫臣民的封赏、赫免等。坊字是说郑大进是本朝的达官显宦,而其自曾祖始也因此得赠三代大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郑大进一生为官清廉,在百姓和官府眼中都是一位好官。兴修水利、赈灾恤孤。虽然位高权重,却不许家人及乡亲仗势欺人。他的家乡山美村与邻村池厝渡村因地界划分问题存在纠纷,池厝渡村人多势众,常常欺负自己的乡里乡亲。乡亲们想借他的权势去压制池厝渡村。但郑大进说“世有千年池厝渡,而无百年郑大进,两村千百年来互为邻里,要和睦相处,才能一起兴旺发达”。池厝渡村的村民被郑大进的真诚打动,对他的刚正不阿、公正严明十分佩服。然而,他的乡亲却因为郑大进没有袒护自己村而不理解他。郑大进说“自己充其量也就是百年的寿命,而两个村是要延续千百万年的,冤家宜解不宜结,不能在今天结下梁子而累及后世子孙。乡亲们被郑大进高风亮节的话语深深地感动了,从此和睦相处,友好往来至今。</span></p> 理学儒宗坊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理学儒宗坊在牌坊街羊玉巷口北侧,‌北镌“铨曹冰鉴”南镌“理学儒宗”:为明吏部郎中唐伯元而建。唐伯元字仁卿,号曙台,澄海苏湾都人,明万历二年(1574年)进士,历任礼部主事、吏部文选司员外郎等职,唐伯元是理学名家,用“理学儒宗”来表彰这位“岭海士大夫仪表”在儒道方面的贡献。吏部文选司别称“铨曹”。“铨曹冰鉴”意指他在吏部任职时,能恪尽职守,不谋私利,品格如冰清玉洁,铨选能明察秋毫。此坊俗称“四狮亭”,因两根中柱前后各柱一只坐狮,立于正面,借此加强基座的重量,降低建筑物重心,使整座石坊在结构上安稳牢固,这在潮州牌坊中是绝无仅有的。又曾与清初潮州总兵刘进忠反清有一段故事,并衍生了一条歇后语:四狮亭石狮——独耳。</span></p> “柱史”坊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柱史”坊在牌坊街柳衙巷口,坊字两面同。为旌表明御史许洪宥而建。许洪宥,字舜仁,潮安龙湖人。明弘治十四年(1501)举人。授广西临桂县教谕,徵为南京山东道御史。在任敢于直言,不避权要。“柱史”:柱下史的省称。周秦的官名,即汉以后的御史。因其常立殿柱之下,故名。后以为御史的代称。原坊建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柱史坊不仅是历史的印记,更是文化的传承。它见证了许洪宥的一生,也记录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其上仅仅记录了五座牌坊的生平历史故事,还有十八座牌坊,将在下集接续。望继续阅览。</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图文编辑/陈年老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题图摄影/茵彤、陈年老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背景音乐/紫禁花园</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欢迎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