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 风景绝佳的鼋头渚

迎新

<p class="ql-block">  走出蠡园已经快两点了,在蠡园门前的公交站乘上公交车,十几分钟就到了鼋头渚风景区的充山大门游客中心。</p><p class="ql-block"> 老话说,到无锡必游太湖,游太湖必到鼋头渚。鼋头渚是我们今天游览日程表上的重点课目。</p> <p class="ql-block">  游客中心到鼋头渚景区还有很长一段路程。我们认为,旅游中能步行的都要步行,只有步行才能欣赏到最全最美的风景。可是现在已是下午两点多了,只怕时间不够用,便随着客流走到游览车售票处,准备乘车进入。</p><p class="ql-block"> 听说往返票是40元一位,有知情的游人问,不是20元一位吗?答复是要买20元一张的公交车票,需要向前走500米。我们又随着客流前行,走到公交车站买票上车。 幸遇了解情况的人,省了点儿公交车票钱。小有遗憾的是,沿途的景致一闪而过,未能细细观赏。</p> <p class="ql-block">  <b>太湖别墅</b> 是我们走进鼋头渚看到的第一座建筑,这是一座有历史、有故事的别墅。建造人王心如,是无锡近代史上的一个名人。说起来他的知名度不算高,但他有个儿子知名度很高 -- 王昆仑,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所以,这里也是王昆仑故居和生平事迹展览馆。</p><p class="ql-block"> 王心如出身大户。清末民初,出任过多地的知县、县长。1927年任无锡厘金局(税务)局长时,在鼋头渚建造了这座占地面积40多亩的“太湖别墅”。</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王昆仑资历很深。1922年孙中山介绍他加入国民党,曾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秘书长,后任国民政府立法委员,国民党候补中央执委。1933年秘密加入共产党。</span>1935年8月,中共中央宣传部领导下的文化工作委员会,在太湖别墅的万方楼召开秘密会议,王昆仑以品尝鼋头渚水蜜桃为名,负责筹办了这次会议。“万方会议”已经载入了中国革命的史册。</p><p class="ql-block"> 王昆仑最出彩的壮举,是公开质询蒋介石。1945年5月,在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以第10军军长方觉先投降日寇却被国民党重用一事为由头,深刻揭露了国民党顽固派制造分裂、策划内战的阴谋。蒋介石恼羞成怒,当场发飙怒斥王昆仑“公然在国民党的大会上替共产党说话”。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为此赋诗:“十年中委无人知,一骂成名天下闻。”</p> <p class="ql-block">  沿大路前行,路旁是300米的杜鹃坡。杜鹃花是无锡市的市花,秋冬季也不落叶,如果到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明时节,树丛、林下、溪边杜鹃花怒放,满山遍野的红色,非常美丽壮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可惜现在是深秋,看不到杜鹃花开。但能看到如火的枫叶,虽然面临着即将飘落,却依然绽放出最美的色彩,依然把这份美好献给世间,实在是让人心生暖意,喜爱有嘉。</span></p> <p class="ql-block">  <b>太湖佳绝处 </b>是鼋头渚的重要景点。门楣上“太湖绝佳处”的五个大字,是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当代文豪郭沫若的手迹。这里原是横云山庄的门楼,始建于1931年。1959年郭沫若游览太湖,欣赏过鼋头渚风光后留下了一首《咏鼋头渚》:</p><p class="ql-block"> 信步上鼋头,龟丘水面浮。</p><p class="ql-block"> 四周横黛浪,万顷泛金沤。</p><p class="ql-block"> 范蠡祠犹在,女夷风正遒。</p><p class="ql-block"> 光明无上处,帆影与归舟。</p><p class="ql-block"> 1975年游览太湖后又留下一首《蠡园唱答》:</p><p class="ql-block"> 何用垒山庄,蠡园太矫揉。</p><p class="ql-block"> 亭台亡雅趣,彩色逐时流。</p><p class="ql-block"> 无尽藏抛却,人间世所求。</p><p class="ql-block"> 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p><p class="ql-block"> “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的诗句,是对太湖和鼋头渚的精准评价,也成为了鼋头渚的最佳广告词。</p> <p class="ql-block">  <b>山斋清趣</b> 白墙、黛瓦、马头墙,清幽的气息扑面而来。这里的建筑,江南水乡韵味十足,古朴的建筑风格和幽静的园林环境如清风徐来,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  <b>天趣怡情</b> 周边草木五彩缤纷,景致秀丽淡雅宜人,仿佛将人引入了一幅画卷之中。</p> <p class="ql-block">  <b>涵万轩</b> 在长春桥的入口处,飞檐翘角、白墙灰瓦 ,濒湖倚山,小桥流水。精巧,雅致,十足的江南水乡古典园林风貌,</p> <p class="ql-block">  轩内高悬一块“湖山罨画”的匾额,据说是清乾隆皇帝的御书真迹,珍贵。</p><p class="ql-block"> 两侧是无锡书法家协会会长陆修伯书写的对子 --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称得上大雅。</p> <p class="ql-block">  从涵万轩内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瓶型门洞望</span>出去,可见拱卧着的长春桥和如镜般的太湖水。宁静中感受到,那一湾碧波池水,漫过长春桥即是万顷波涛,这种以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涵万的美妙意境,让人沉思联想,趣味尽在不言之中。</span></p> <p class="ql-block">  <b>长春桥 </b><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于1936年,是一座仿照北京颐和园昆明湖玉带桥的石拱桥,连接着前后的湖堤。</span>桥洞映日成浑圆的形状,美景天成。</p> <p class="ql-block">  长春桥两侧的长堤岸边,种植的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从日本引进的“染井吉野”樱花,所以又称樱堤。</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别看现在树干粗糙,树枝杂乱,没多少美感,可到了樱花盛开的春天,那可是樱花夹道,清香袭人,花开磅礴状如涌潮,花簇繁茂灿若云霞,</span>花谢护根落英缤纷,花瓣飘零如雨似雪,鼋头渚立马成为了樱花的海洋,是当之无愧的我国著名赏樱胜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  <b>横云山庄 </b>鼋头渚的第一座私家园林,是无锡第一家纱厂的创办人杨翰西所建造。站在长春桥上即可看到临水而立的巨大牌楼。</p><p class="ql-block"> 杨翰西是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的举人。民国三年即1924年任中国银行无锡分行第一任行长。1925年开始,先后集资在无锡创办了十几个工厂,同时在鼋头渚购置了60亩山地,创办杨氏竣实植果试验场。兴建横云山庄,筑亭台,造楼阁,修水榭,对鼋头渚太湖风景区进行了最初的开发。</p> <p class="ql-block">  日军侵占无锡后,杨翰西筹组维持会。1940年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时,杨任汪伪中央政府委员、伪水利局督办。抗战胜利后,为历史所唾弃,以汉奸罪被拘捕。保释后1951年去香港,1954年病故。</p><p class="ql-block"> 建国后,横云山庄被收归政府,开辟成公园,得到改造和续建。</p> <p class="ql-block">  横云山庄的“横云”,是说在湖中远处回望鼋头渚,只见上下苍苍茫茫,水天一色,湖岸好似横在半空中的一抹彩云…好美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  <b>绛雪轩</b> <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长春桥的南端,仿的是北京故宫御花园东南角的一座小建筑,</span>漂浮在湖面之上,与涵万轩对景隔水相望。</p><p class="ql-block"> 轩名来自樱花飘落。绛为粉红,雪为白色。樱花季节,在轩内观赏大片大片粉红和雪白的花瓣,洋洋洒洒飘落在碧波荡漾的水面上,像似下雪又不是下雪,景致极美极佳。</p> <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来到了面积约三、四亩大的徐霞客广场。<b>徐霞客铜像</b> 立于靠山的一侧。“中华游圣”徐霞客戴高冠,背斗笠,目光炯炯,精神抖擞,衣袂如云,悠扬飘逸。这<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为纪念徐霞客诞辰420周年和出游太湖400周年而塑造的。</span></p><p class="ql-block"> 徐霞客是无锡江阴人,为明朝地理学家,旅行家,被誉为“中国旅游第一人”。太湖是徐霞客的首游之地,启始之地。<span style="font-size:18px;">四百年前,</span>他从鼋头渚古码头出发,开始了长达30年的探索之旅,并留下了传世名作《徐霞客游记》。</p> <p class="ql-block">  穿过徐霞客广场,来到一个小小的湖湾。湖湾中泊着一艘 -- <b>七桅帆船</b> 这是目前太湖流域仅存的一艘古帆船,长27米,宽5米多,有13个舱,被称为“渔船博物馆”,也是太湖船文化的一个缩影。</p><p class="ql-block"> 据说当年岳飞的水师使用的就是这种战船。这船的速度很快,顺风时每小时航速可达20公里,逆风时也可以呈“之”字形行走。岳飞屈死风波亭后,战船被改成了鱼船。</p> <p class="ql-block">  <b>藕花深处 </b>建于1931年,得名于宋朝女词人李清照那首著名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p> <p class="ql-block">  “独怜幽草涧边生,…野渡无人舟自横”。在湖水的衬托下,拱桥清流,倒影成画,芳草萋萋,诗意盎然。这样幽美的景色令人迷恋陶醉。</p> <p class="ql-block">  路旁一块巨石,上面刻写着“<b>无锡 -- 充满温情和水</b>。”不来无锡不知道,无锡是一座江南水乡之城。无锡水网密布,河道纵横,境内有大小河道三千多条,总长将近三千公里,加上太湖、蠡湖等湖泊,水域面积占了全市总面积的百分之三十以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无锡是一座漾在水面上的城市。</span></p><p class="ql-block"> 城西有发端于惠山的梁溪河,蜿蜒于锡城内外;城南有鹅湖、蠡湖和三万六千顷的浩渺太湖;城东有流淌了三千多年的人工河--伯渎河,既抱城,又穿城,贯通南北。无锡是一座被水所拥抱着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  巨石的背面,刻着一首日本歌曲《无锡旅情》的歌词:“在那陌生的异国它乡,想起了你啊,忍不住流泪。忘掉我吧,去追求幸福,我已迈上了中国的旅程。从上海过苏州,坐上火车驶向太湖畔水乡无锡。”这首歌曲,将令人流连忘返的美丽无锡,传向了世界。</p><p class="ql-block"> 1986年5月,受无锡市旅游局邀请,日本著名诗人、词曲作家、歌唱家中山大三郎,随日本ABC音乐出版公司会长山田广作到无锡访问。无锡秀美的山水风光,浓郁的江南风情拨动了中山大三郎的心弦,他创作了《无锡旅情》这首歌。当年8月,日本ABC音乐出版公司出版了《无锡旅情》唱片,9月发行当即销售一空,发行量突破30万张,其盛况堪与当年山口百惠唱片发行相媲美。</p> <p class="ql-block">  鼋头渚位于太湖西北岸,因巨石突入太湖,状似昂首神龟,由此得名。1916年鼋头渚开始建造园林,以“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辽阔”的无边风月,成为了江南最大的山水园林之一。</p><p class="ql-block"> 鼋头渚山清水秀,浑然天成,旖旎俊美,风光无限,是太湖风景的精华所在,“太湖第一名胜”之美名,早已声名远播,誉满海内外。没带无人机,手机很难拍出鼋头入海的景象,在网上找一张照片还是蛮形象的。</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b><span style="font-size:15px;">(网 络 图 片)</span></p> <p class="ql-block">  沿着上山的路径拾级而上,走到鼋头渚的最西边,可以说一下子被惊住了,这里水天一色的风景名不虚传。</p><p class="ql-block"> 一脉青峰,由充山逶迤而下,伸入到太湖的波涛之中。这块被神化了的渚头巨石,为湖水三面拥抱,冲波兀立,展现出一只栩栩如生的神鼋,昂首于碧水之中,雄姿英发,活灵活现。八百里湖面烟波浩淼,波光粼粼,白帆点点…</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的每一口呼吸,沁入心脾的是弥漫在空气中那湖水与草木的清新。在这里对湖水的每一眸凝视,入眼入心的是湖水清澈深邃,如巨大凝辉的瑰宝翡翠。在这里静坐赏景,仿佛是与大自然相依相偎,真的希望<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安祥美好的时光永远年年岁岁。</span></p> <p class="ql-block">  鼋头渚素有“太湖第一名胜”之称,千百年来太湖的无边风月,引得无数文人墨客竞相吟咏。</p><p class="ql-block"> 郭沫若赋诗赞: “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赵朴初亦赞:“鼋头渚景色胜天堂。”</p><p class="ql-block"> 唐朝王昌龄《太湖秋夕》‌:“水宿烟雨寒,洞庭霜落微。月明移舟去,夜静魂梦归。”</p><p class="ql-block"> 宋朝杨万里《太湖秋晚》‌:“水气清空外,人家秋色中。细看千万落,户户水晶宫。”</p><p class="ql-block"> 元朝张雨《题元晖太湖西山图》‌:“烟树参差作岸容,五湖难辨夕阳春。”</p><p class="ql-block"> 明朝文徵明《太湖》‌:“<span style="font-size:18px;">岛屿纵横一镜中,湿银盘紫浸芙蓉。谁能胸贮三万顷,我欲身游七十峰</span>。”</p><p class="ql-block"> 清朝查岐昌的《晓渡太湖望洞庭诸山》‌:“万顷湖光一棹开,东西浮出小蓬莱。”</p><p class="ql-block"> 绝美的诗句各有风骚,它们共同展现了太湖的千古风华与无尽魅力。经典的光芒穿越时空,<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代代大师们的瑰丽诗句,更使鼋头渚名扬境内海外。</span></p> <p class="ql-block">  浪涛与松涛齐名,碧水共长天一色。</p> <p class="ql-block">  <b>鼋头渚灯塔 </b>是鼋头渚的标志性建筑,处于鼋头渚的脊背上。1924年夏,锡湖轮船公司通航,当地人士集资建灯塔导航,以保湖中船只航行安全,曾经发挥过很大的作用,如今已不具有导航功能。</p><p class="ql-block"> 《横云山庄记》载:“一塔巍然,压于鼋首。明炬在中,辉光四达。此夜行之烛,暗室之灯,藉拯迷途,非徒为美观而已。”1982年,灯塔翻修,改成琉璃瓦重檐塔顶,高度由原来的12.56米加高到13.1米,显得灯塔更加挺拔典雅。</p> <p class="ql-block">  <b>鼋头渚刻石 </b>一块2米多高的大石,位于灯塔的后坡之上。鼋头渚三个大字刻于石上,耸立在绿植之间。这是光绪年无锡举人梁溪七子之一的秦敦世所书。</p><p class="ql-block"> 鼋头渚刻石这里是观赏太湖山水组合的最佳处。登上鼋头,极目远眺,浩渺湖水,尽收眼底。明朝诗人孙继皋的诗云:渚势欲吞湖,湖流归旧吴。天浮一鼋出,山挟万龙趋。</p> <p class="ql-block">  <b>鼋渚春涛刻石</b> 在灯塔附近,为清末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所书。周围山林亭台隐现,山上灯塔高耸,远望岛屿沉浮,近闻浪涛拍岸,是鼋头渚的著名景点。</p><p class="ql-block"> 题词的由来也有一故事。1927年8月,时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长的宋子文来无锡游览鼋头渚时,曾任民国总统府内史(相当于秘书长)‌‌的刘春霖跟随而来。杨翰西亲自候在鼋头渚大门口迎接,相邀到宾馆热情款待。席间杨翰西恳求刘春霖留墨。刘春霖在观赏了太湖鼋头渚的美景,听闻了拍岸浪涛,信手写下了“鼋渚春涛”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扬了鼋头渚的名气,随了杨翰西的心愿。</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18px;">震泽神鼋</b><span style="font-size:18px;"> 是一个</span>卧在高台上的龙头鳖身的铜鼋。“震泽”,是太湖的古称。在神话传说中,“鼋”是龙和鳖所生的长子,呈龙头龟身凤爪鹰尾。</p><p class="ql-block"> 这个震泽神鼋有个传说故事:古时太湖发洪水,大禹赶来治水,劈开犊牛山,使洪水退去。大禹治完水后,在太湖边看到一块色泽青润的大石头,敲起来声音悦耳动听,便用开山斧凿了一个石鼋,昂首而立神气十足,用其镇住太湖水龙。大禹又用五色宝石在鼋身上画出花纹,鼋身上便有了鳞甲,就成了这只“震泽神鼋”。从此,太湖地区风调雨顺,天平地安。</p> <p class="ql-block">  <b>阆风亭</b> 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是一座重檐圆亭。此亭原名“凤凰亭”,后据《水经注》中玄圃阆风,神仙居住之地,改名为“阆风亭”。</p><p class="ql-block"> 阆风亭位于震泽神鼋以西的南侧,建造于悬崖石排之地,险峻且壮美。与山石相依,与湖水为伴,朝迎旭日,暮送晚霞,披云雾,沐湖风,俨然一处悠悠仙境。</p> <p class="ql-block">  <b>飞云阁 </b>始建于1931年,1966年落架重建。金黄琉璃顶,重檐四方攒尖,髙两层。阁门上有费孝通先生的舅父,著名报人杨天骥写的联:突兀壹楼下临无地,<span style="font-size:18px;">汪洋千里文如其人。</span></p><p class="ql-block"> 这里上依青山、下临碧波,顶层推窗见水,平眺一湖星月。居室隐藏于飞云阁下,濒湖而居,清静幽深,奇妙佳绝。现已改建成敞轩,也是观太湖,赏风景之佳地。</p> <p class="ql-block">  鼋头渚北侧的湖湾边有块高大的石壁,远远地看过去,上面有一行大字,走近细细观看,原来写的是“明高忠宪公濯足处”。</p><p class="ql-block"> 明高忠宪公就是高攀龙,无锡人,明末东林党领袖、政治家、思想家。与顾宪成兄弟创建了东林书院,主张用程、朱理学治国,提倡“实学”,对明清之际学风的转变和政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p><p class="ql-block"> 高攀龙万历十七年(1589)的进士,万历二十年任行人司行人,万历二十三年被贬为广东揭阳典史,后辞官归家,与顾宪成兄弟复建无锡东林书院,在书院讲学二十余年。隐居在蠡湖,常到鼋头渚湖滩濯足,取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之意,以示避世隐身,知足常乐。无锡的书法家朱松黯书写 “明高忠宪公濯足处”镌于石壁之上,表示对高攀龙高风亮节的敬仰和纪念。原字毁于文 革,1980年重刻。</p> <p class="ql-block">  <b>霞绮亭 </b>位于鼋渚临湖岩石之上的一座歇山顶方亭,名字取自南朝文学家谢朓的代表诗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的千古名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p><p class="ql-block"> 霞绮亭是清光绪年间无锡科举同学于1932年捐资所建,江苏省书协名誉主席林散之1990年书写的亭额。内有杨寿楣的《霞绮亭记》刻石。又是一处观景的好地方。‌</p><p class="ql-block"> 林散之是现代书法大家,人称当代草圣。曾任江苏省国画院画师、南京市书画院院长。林散之的立轴诗作《鼋头渚》在2012年秋季拍卖会上以380万元成交‌‌。</p><p class="ql-block"> 扶摇人世外,心向五湖宽。</p><p class="ql-block"> 波浪鼋头渚,风烟马迹山。</p><p class="ql-block"> 片帆春渺渺,芳草碧茫茫。</p><p class="ql-block"> 离乱同来日,偷闲各醉颜‌。</p> <p class="ql-block">  <b>万浪桥</b> 二十世纪30年代。在一处天然水湾,筑有半圆形的堤坝,中间一座拱桥。当风大浪高时,大浪拍堤,水珠飞溅,如漫天雪花纷飞,因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美丽的太湖,美丽的鼋头渚。</p> <p class="ql-block">  太湖,是江南最大的一片水域,烟波浩渺波光粼粼的湖面,“三万六千顷,周围八百里”,水域面积达2400平方公里,自古以来哺育了整个江南,也是无锡的母亲湖。</p> <p class="ql-block">  太湖的湖岸线,总长约为400 公里,沿线有苏州、无锡、常州、湖州等好几座城市,无锡拥有的湖岸线不过10%。但只要一提到太湖,人们首先想到的必是无锡。这是因为,无锡位于太湖的西北岸,得天独厚地有着太湖最美的一段水岸,因此上世纪20年代无锡就被称为“太湖明珠”。</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网 络 图 片</span></p> <p class="ql-block">  鼋头渚是太湖名胜风景区最经典的佳绝之处。江南山水的淡雅清秀与雄奇壮阔,这里兼而有之,温山软水融为一体,碧水辽阔,烟波浩淼,峰峦隐现,气象万千。</p><p class="ql-block"> 啊,风景绝佳的鼋头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