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题记</p><p class="ql-block"> 沙圪堵贸易公司门市部台阶前,堆叠的故事即使揉碎压实,远比脚下的水泥地板还厚,当我们匆匆往前赶路,应当转身给它一个深情的回眸!</p><p class="ql-block"> ——笔者</p> <p class="ql-block"> 在沙圪堵,有一条老街叫头道街,头道街有一处曾经人头攒动的地方叫贸易公司。贸易公司门市部位于头道街中段路东,建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是沙圪堵当时及后来三十余年面积最大最繁华的国营商业门市部,原为一层,一九八四年深秋,经历一场大火后,又在原址加盖成二层楼。</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十至九十年代初,门市部里里外外人头攒动,每逢赶集时日,这里更是人流密集,摩肩接踵。无论是沙圪堵的居民,还是十里八乡老百姓,这儿是逛街购物的首选地,谈对象找女朋友的约会处,会亲访友的老地方,见世面开眼界的体验区,少年儿童玩耍疯跑的游乐苑。</p><p class="ql-block">这里票证年代人来人往</p><p class="ql-block">货真价实常年购销两旺</p><p class="ql-block">国营商业时尚摩登橱窗</p><p class="ql-block">鄂尔多斯东麓购物天堂</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贸易公司门市部外面狭长的台阶上,像一条流动的走廊,各类市井人物从这里匆匆走过,款款离去,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人流密度堪与北京百货大楼比肩。</span></p><p class="ql-block"> 文革伊始,笔者家父下放沙圪堵,当时正在上学的我,经常到这里玩耍,目睹了这一处万花筒般的小天地演绎着寻常百姓熙熙攘攘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记忆中,贸易公司门市部外面的台阶上经常有人走动抑或停留。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我想主要原因有这么几点:一是贸易公司门市部是沙圪堵居民经常光顾的地方,二是门市部的台阶进行了硬化,文革时期,沙圪堵的街道都是土路,水泥硬化过的地方,人们更愿意停留,三是人多的地方就热闹,四是门市部外面适合做宣传,五是这里为信息集散地,六是这里蕴含商机与人气,七是……人们舍得掏腰包花钱的地方,同样也是适合赚钱养眼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每逢农历初一十一二十一,一大早贸易公司门市部的台阶上就开始有人摆起来地摊,上午,人群不断集聚增加,接近中午,附近十里八乡的乡亲们,纷纷赶往这里。赶毛驴车的,肩扛的,背褡裢的,挑筐的,担箩头的,挎篮子的,骑自行车的;壮汉,村妇,小媳妇,闺女,菜农,种庄稼的,游医,阴阳,算卦的,游手好闲的;旗里领导,干部,教师,工人,家属,学生,不拉安定壕栗家圪旦忽查梁双山梁以及周边社员群众,都会不约而同地来到这里。</p><p class="ql-block"> 门市部前面的台阶和空地,有买的,有卖的,见熟人的,会友的,相亲找对象的。你来我往,各有所想;边走边看,各有盘算;赶趟买卖,都有期待;南腔北调,皆有所好……门市部前,<span style="font-size:18px;">世态毕现</span>;人声鼎沸,气象万千;见所未见,润心养眼;步态流连,顾盼缱绻;欲走犹恋,脚若灌铅;方寸天地,目不暇接;恁般梦幻,浮想联翩!</p> <p class="ql-block"> 文革时期,准格尔旗七·一、红联红卫兵总部司令、宣传干将也时不时地来到贸易公司门市部外面的台阶上,顺着窗台下面张贴大福标语,然后手握铁皮喇叭,慷慨激昂,声嘶力竭地大声宣讲,围观者甚众。有时带头鼓动现场群众高呼口号,有组织的聚散,群情激奋式的呼喊,无政府状态下的混乱,在此招摇盘桓。</p><p class="ql-block"> 不管社会是什么秩序,生活还得继续。我们一帮沙一小的学生娃娃们,抽空经常来到贸易公司门市部门前“闲弹杏谷子”,这是一个动手动脑的游戏,选一个大一点的杏核,把上下磨平,作为弹射核,把零散杏核聚成堡垒状,从远端用杏核发射,击中者将杏核子赢下,最后看谁赢得杏核多,多者为胜。我们小时候往往玩得不亦乐乎,管它冬夏与春秋。</p><p class="ql-block"> 还有沙圪堵一些吃瓜群众,夏秋时节,来到这里捡瓜卜,凑热闹,当看客;也时不时来几个自诩为资深的识瓜人,与卖瓜人,与熟人,与应战者赌瓜(本地人称其为打瓜,比谁挑选的瓜熟,沙甜,瓤口相同的黄瓤为胜)。比拼者往往可解馋瓜口福,玩在气头上常常要赌多个来回,看客喝彩者也能白吃白喝。打瓜要靠眼力、经验、运气,还有勇气,获胜者每每赢得阵阵掌声,满场喝彩,还有人们赞许的目光。</p><p class="ql-block"> 贸易公司门市部前,白天总是热闹非凡,让人眼花缭乱。无论你看与不看,那么多人那么多故事接连不断,你方唱罢我登场如是坚守轮番,反正不离这块地盘。</p> <p class="ql-block">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拨乱反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放开搞活。个体户,城镇无业居民,闲散人员,看到了这是块风水宝地,捷足先登,画地为摊,在此做一些小本生意,谋一碗饭吃。</p><p class="ql-block"> 二水和,沙圪堵钉鞋匠第一人,每天拿一个木制工具箱,里面放着一些钉鞋的简单用品,“活儿”管够做,二水和由经济烟升级为海河牌香烟;卖大针的女人,进货一些针头线脑,老鼠蟑螂药,本钱也就区区百元,带着嗷嗷待哺的孩子,从早到晚,静等顾客,如此简单简易简陋的营销方式,也能维持温饱;青山修车摊,专修自行车,他原来是大集体工厂工人,向往自由,也想挣点零花钱,小本生意,肯拿下情,熟人信任,修车认真,回头客居多,起初比上班挣得还多。</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些小商小贩,卖菜的,捡破烂的,在此寻觅、捕捉、发现商机,栉风沐雨,费尽心机,吃苦下气,有的也打拼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p><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八一路商业大楼的落成,三马路的开通,沙圪堵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东移。上世纪末,旗政府搬迁后,职工干部家属子女在薛家湾安居乐业,沙圪堵购买力急剧下降变得萧条,头道街尤甚,百货公司转制解体,职工下岗,繁华不再,门可罗雀。</p><p class="ql-block"> 该走的终归必走,要去的留也留不住。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沙圪堵亦该休养生息,扬长补短;步履放缓,裂变涅槃;且走且看,谋远前瞻;留住乡愁,宏图再展。</p> <p class="ql-block">贸易公司台阶前</p><p class="ql-block">耆艾之年多变迁</p><p class="ql-block">百年老镇多少事</p><p class="ql-block">皆付笑谈化云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