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刻文史”优秀秦汉碑拓文化欣赏

东方鹤公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碑拓文化具有极其珍贵的文史研究及艺术价值,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碑刻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化瑰宝和优秀传统文化,承载了我们祖先的历史和创造力,表现了中华民族昂扬饱满的精神风貌和强大的民族自信心,因此,拓片也是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碑拓文化及收藏具有极其珍贵的艺木和文史研究价值,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部分。</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鲁迅早在北京时已经注意搜辑汉碑图案的拓本,还打算将集成的《汉画像考》印出。粗犷奔放、洋溢生命活力的南阳汉画像石,让鲁迅看到了中华民族鼎盛时期那种强大的民族自信心,他盛赞“唯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鲁迅认为,从这些看似古老残缺的东西中,依然留存涌动着新鲜的艺术生命信息与光芒,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上升期昂扬饱满的精神风貌。在民族贫弱的时候,这种精神气质尤为可贵。 鲁迅认为从画像石上,一 是可以窥见秦汉典章制度及生活状态;二是如果参酌汉代的石刻画像,明清的书籍插图,并且留心民间所赏玩的所谓“年画”,和欧洲的新法融合起来,也许能够创出一种更好的版画,或可另辟一境界。鲁迅给汉画以科学的定义,希望汉画能给现代中国美术提供借鉴,希望汉画中所涌动的奔放和自信能注入国人的灵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拓片文化不只是一张纸,乃是中国的历史,中国的国粹,也是中国文化精神之所在。时值中华五千年动画文化工程促进会碑拓文化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相信中国的碑拓文化将走向新的时代,迈上新的高度,让我们加倍努力,谱写中国碑拓文化崭新的篇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李忠信(中国动漫学会碑拓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span></p> <h3>西周《青铜器铭文》</h3> <h3>西周《青铜器铭文》</h3> <h3>《西周铭文》拓片</h3> <p class="ql-block">《汉刑徒砖拓片》</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释文:诸敢发我丘者,令绝毋有后】图案尺寸:35*17cm,宣纸尺寸:34*68cm.目前刑徒砖主要发现于洛阳及其周边,最初发现于清末,总数应有几千方。刑徒砖都是利用不同规格的残缺废弃砖块,多数是用过的城砖。形制规格不等,先用朱笔将要刻的文字直接书写在砖面上,然后按字迹刻出。砖铭文竖行自右向左刻写,均属隶书体系。此志砖品相完整、汉隶书法特征明显、内容独特,实属上品。</span></p> <p class="ql-block">《汉龙碑拓》</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曾自述平生激动过三次:第.一次是在法国看印象派一个大展,第二次是看西安霍去病墓前石雕,第三次是参观南阳汉画馆。他说:“我简直要跪倒在汉 代先民的面前。”“其艺术的气概与魅力,已够令人惊心动魄了。那粗犷的手法,准确扼要的表现,把繁杂的生活场景与现实形态概括、升华成艺术形象,精微的细节被统一到大胆的几何形与强烈的节奏感中。其中许多关键的、基本的艺术法则与规律,正是西方后期印象派开始探求的瑰宝。” 历史学家翦伯赞对汉画像石极其重视。他指出“……南阳一带又发现了大批的石刻画像,始有若干学者开始对石刻画像作艺术的研究。我以为除了古人的遗物以外,再也没有一种史料比绘画雕刻更能反映出历史上的社会之具体的形象。同时,在中国历史上,也再没有一个时代比汉 代更好在石板上刻出当时现实生活的形式和流行的故事来。汉代的石刻画像都是以锐利的低浅浮雕,用确实的描写手腕,阴勒或浮凸出它所描写的题材。风景楼阁则俨然逼真,人物衣冠则萧疏欲动;在有些歌舞画面上所表示的图象,不仅可以令人看见古人的形象,而且几乎可以令人听到古人的声音。”“这些石刻画像,假如把它们有系统的整理出来,可以成为一部画像汉代史”。</span></p> <p class="ql-block">南阳漢画像石“飞龙图”</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原石拓片【尺寸】纵69公分 横69公分 【介绍】原石雕刻概括洗练,古拙奔放,虽历两千多年风雨侵蚀风化图案依然清晰可辨。虽是残石,却以残美入胜,龙形精美,满身鳞甲,有角有翼,四爪虽短,灵活有力,婉转盘旋……此汉画像石为我们研究中华民族龙形的演变提供了实物证据,整个画面生动自然极富意趣,充分说明了我们汉 代先祖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让我们了解到了汉 代先人对大自然的看法……此汉画具有很高的历史学和民俗学研究价值。 鲁迅早在北京时已经注意搜辑汉碑图案的拓本,还打算将集成的《汉画像考》印出。粗犷奔放、洋溢生命活力的南阳汉画像石,让鲁迅看到了中华民族鼎盛时期那种强大的民族自信心,他盛赞“唯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鲁迅认为,从这些看似古老残缺的东西中,依然留存涌动着新鲜的艺术生命信息与光芒,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上升期昂扬饱满的精神风貌。在民族贫弱的时候,这种精神气质尤为可贵。 鲁迅认为从画像石上,一 是可以窥见秦汉典章制度及生活状态;二是如果参酌汉 代的石刻画像,明 清的书籍插图,并且留心民间所赏玩的所谓“年画”,和欧洲的新法融合起来,也许能够创出一种更好的版画,或可另辟一境界。鲁迅给汉画以科学的定义,希望汉画能给现代中国美术提供借鉴,希望汉画中所涌动的奔放和自信能注入国人的灵魂。</span></p> <p class="ql-block">南阳精品汉 画像石“飞龙逐鱼图”</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尺寸】纵70公分 横140公分 【介绍】原石雕刻概括洗练,古拙奔放,虽历两千多年风雨侵蚀风化图案依然清晰可辨。此汉画雕刻飞龙追逐鱼儿的场景,整个画面自然生动,意为“中华民族为龙之子孙,如鱼一般落地生根繁衍生息,子孙繁荣昌盛”……汉画像石为我们研究中华民族龙形的演变提供了实物证据,整个画面生动自然极富意趣,充分说明了我们汉 代先祖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让我们了解到了汉 代先人对大自然的看法…… 艺术大师林风眠赞叹说:“汉画像石是中国绘画之大宗也。”他更进一步指出:“汉 朝的画像石应该是中国艺术的主流。”中国汉画学会会长冯其庸有诗赞汉画:草泽起英雄,乾坤百战同。汉家功业在,指点画图中。</span></p> <h3>《汉拓鱼鹤图》</h3> <p class="ql-block">阙张汉画</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是徐州出汉兵马俑楚王陵汉墓出土的一对汉代精品画像石,这个阙张尺寸和南阳汉画像石馆藏的阙张类似,但这是一对,更为难得。阙张箭下都是射虎的比较多,尺寸也没有那么大。这一对箭下一个是射鱼的一个是射鹿的,身上的刻工和面部表情比较有特色,表现了当时的狩猎状态和生活情景,为难得的汉画拓片精品!</span></p> <h3>星相图</h3> <p class="ql-block">汉砖(大汉盛世)</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尺寸:109cm*38cm</span></p> <h3>《汉砖龟鸟图》</h3> <p class="ql-block">汉残砖拓片</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汉残砖拓片,图案部分:33*47cm,宣纸尺寸:68*68cm。</span></p> <h3>鸟鱼图</h3> <p class="ql-block">瓦当拓片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尺寸33x48cm</span></p> <p class="ql-block">汉砖名品拓片汉吉语砖名品《大吉富贵宜子孙》</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宣纸尺寸:100*25。</span></p> <h3>《汉像云龙石刻》4尺</h3> <p class="ql-block">《汉画像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180cm*90cm</span></p> <h3>徐州汉画像石拓片</h3> <h3>徐州汉画像石拓片</h3> <p class="ql-block">《汉画像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00年前汉代龙凤宴客图</span></p> <h3>徐州汉画像石拓片</h3> <h3>朱拓《车马出行图》</h3> <h3>《车马出行图》</h3> <p class="ql-block">大汉生活百态图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五米长卷,包括拜谒 农耕 迎宾 百戏等生活场景 尤为难得。</span></p> <p class="ql-block">汉画像石拓片</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四副屏一套四张,出自白集汉墓</span></p> <p class="ql-block">汉代西王母汉画像砖拓片</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中包括云雾中的西王母、吴刚、三脚乌、刑天、嫦娥、玉兔、九尾狐、祭祀求长生药场面。用纸四尺三开</span></p> <h3>《汉画像礼乐图》6尺</h3> <p class="ql-block">《汉画像石拓片》</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六尺整张宣紙</span></p> <h3>《珍禽歇马阁》画像石规格84*56厘米,拓在136*68厘米的宣纸</h3> <p class="ql-block">《王祥卧鱼》</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45x50cm,二十四孝之一,原石由民国时期,早沂州府张仲久居士珍藏,边款为民国时期补刻。</span></p> <p class="ql-block">带铭文车马出行图</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东汉时期画像石 微山县文馆所收藏 上刻有《人马皆食》四字隶书 前有一辆鲻车 装有货物 中间一骑吏前后呼应 主人乘坐的轺车位于车队后方位置。</span></p> <p class="ql-block">凤鸟铺首衔环图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东汉时期画像石,出自河南平顶山地区河道清理工地 上刻凤鸟铺首衔环 , 四尺整纸。</span></p> <h3>汉画像石</h3> <h3>礼乐图</h3> <h3>拜师图</h3> <h3>孔子见老子尺寸:162×35cm</h3> <p class="ql-block">《野爱图》</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中描述在山峦起伏的野外大树下,劳作歇息空闲之余的农夫在和一女子欢爱,旁边还有孩童在偷窥,上有耕牛栓在树上,并伴有生动吉祥的凤鸟,耕地的犁铧。场面生动形象,人,兽,禽,景,物协调恰致,静谧祥和,雕刻布局合理,线条流畅,人物生动逼真,此寓意为;子孙繁衍昌盛,人寿年丰,平静安详;如海市蜃楼般把2000年前的故事再现。充分反映出汉时期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微妙场景。</span></p> <h3>汉画像石《泗水捞鼎》拓片尺寸:四尺</h3> <p class="ql-block">新出汉刑徒砖拓片</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释文:诸敢发我丘者,令绝毋有后】图案尺寸:35*17cm,宣纸尺寸:34*68cm.目前刑徒砖主要发现于洛阳及其周边,最初发现于清末,总数应有几千方。刑徒砖都是利用不同规格的残缺废弃砖块,多数是用过的城砖。形制规格不等,先用朱笔将要刻的文字直接书写在砖面上,然后按字迹刻出。砖铭文竖行自右向左刻写,均属隶书体系。此志砖品相完整、汉隶书法特征明显、内容独特,实属上品。</span></p> <p class="ql-block">汉画像石拓片《鹤鹤有鱼》</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四尺三开</span></p> <p class="ql-block">汉画拓《泗水捞鼎图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巨幅六尺整张,180×90cm,周显王四十二年,九鼎沦没泗渊。秦始皇时,而鼎现于斯水。始皇自以德合三代,大喜,使数千人没水求之,弗得,所谓‘鼎伏’也。</span></p> <p class="ql-block">《车马出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尺寸335cmx40cmx4,古代先民遗留下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车骑出行。人物、车马多多,生动形象,神态各异。难得的一件车马仪仗队,全国罕见。装装精美,前后有题跋空间。</span></p> <h3>《汉画像石》</h3> <h3>《汉画像石》</h3> <p class="ql-block">《汉画像石拓片》</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画心尺寸:139×69</span></p> <p class="ql-block">《老拓片》</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画心尺寸:139×49</span></p> <h3>《汉画像石》画心尺寸:139×69cm</h3> <p class="ql-block">【精美汉画拓片庄园农工图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汉画中有许多画面表现了**农业生产活动中对农神和有关农事神灵的祭祀和崇拜等习俗。这些画像反映了**社会各级官吏对农耕活动的劝勉、为祈求丰收而对神灵和原始巫术的崇拜,汉画像中的农工图绝不仅仅是对**现实生活中农产程序的简单描绘,而是**人信仰的载体,体现了**人的生死观念,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汉画精品 《青龙白虎朱雀图》</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尺寸:138x33cm</span></p> <p class="ql-block">车马出行图</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尺寸:138x33cm</span></p> <p class="ql-block">【汉画神品伏羲女娲图】</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尺寸180×95cm。女娲和伏羲应该是中国神话中流传最早、最广的神祇了,作为中国神话中的始祖神和众多文艺作品中的再加工角色,大概读过书的都略知一二。对于女娲的记载,广泛见于先秦典籍之中,可见于**《史籀篇》、战国《楚辞 天问》《山海经·大荒西经》等古籍之中,而关于“伏羲”之名的记载,相比女娲要少得多,如《周易》中,正是伏羲始创八卦,常被认为是伏羲别名的“太昊、庖牺”在先秦时却很活跃。**末《左传·昭公十七年》,说“宋,大辰之虚也;陈,太皋之虚也;郑,祝融之虚也”先秦《山海经·海内经》:“西南有巴国。大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战国中期《庄子》中关于太昊的记载有5处,2处出于“内篇”,3处出于“外篇”。战国《楚帛书》乙篇:粤古雹戲(伏羲),出自*雬……曰女呙,是生子四*。《礼记·月令》:“其帝大皥,其神句芒。</span></p> <p class="ql-block">汉画 【大吉羊 凤求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尺寸:180×95cm【水之精者为玉 土之精者为羊】,庄子云: 虚室生白 吉羊止止</span></p> <p class="ql-block">汉画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尺寸:180×95cm</span></p> <h3>孔子见老子</h3> <p class="ql-block">汉拓</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尺寸·全轴:179cmX43cm, 畫芯:107cmX33cm</span></p> <h3>立体拓</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