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庙(20250110)

朱建新

1月10日一早,我和老刘坐公交车来到了岱庙,广场上游人极少,空旷而安静。每年我们都要进岱庙多次,一年四季景色各异,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今天我要寻找的是岱庙“古柏八景”。 <p class="ql-block">  位于泰山脚下雄伟壮丽的岱庙,不但是一处经典的古建筑群,更是一处古树名木荟萃的植物园,这些古树名木为古庙带来了灵气,增添了秀色,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浓重的文化气息。岱庙里的有八株古柏被称为“古柏八景”,是岱庙古树中的精华和代表,包括挂印封侯、汉柏连理、苍龙吐虬、赤眉斧痕、麒麟望月、灰鹤晾翅、龙升凤降、云列三台 。</p><p class="ql-block">  我们从北门厚载门进入岱庙。</p> <div>  进门后右拐是岱庙西花园,“云列三台”便在花园内,因树冠有三组茂密的叶冠似三朵云彩而得名。“云列三台”为桧柏,主干端庄魁伟,树冠洒脱飘逸,树冠的三组叶团层叠有序,如翠云坠空。</div><div> 相传泰山神启跸出巡,烈日当空,炎热难耐,忽飘来三朵祥云,形如华盖,罩玉辂之上,一时清凉舒泰,神颜大悦。回銮,泰山神欲封其秩位,祥云不受,驻足岱庙西花园,倏尔化为翠柏,亭亭然,遂封为祥云柏。 后人以此喻解人困厄,乐善好施,不求回报,谦谦君子风范的传统美德。</div> 往前走,在天贶殿大露台两侧有两株柏树,东为“龙升”,西为“凤降”。位于西侧的凤柏主干较粗,从侧面看,南侧枝像一凤头,头冠明显,向北的两枝恰似两个凤翅,远远看去,像是一只凤凰正在徐徐下落。 天贶殿前面摆放着2个世所少有的铁铸大缸,又名“太平缸”“吉祥缸”,因古时的建筑材料以木料为主,最怕火灾,为防火需要,就在建筑物前面放置铁桶盛满水备用。它们体态庞大,古朴精致,美观大方,铸造工艺精细,内里光滑,外表通体遍铸浮雕图案,一层为缠枝牡丹纹、铭文,二层为凤凰、缠枝荷花纹,三层为龙纹,四层为麒麟、狮子等纹饰。在最上层处还铸有铭文,详细记录了该铁桶的铸造时间、铸造者姓名、籍贯等,虽时代久远,但字迹依然明晰可见。 天贶殿西侧的古柏是龙柏,树腹有明显火烧痕迹,枯干挺拔俊秀,拧曲向上;残枝曲屈盘旋,刚劲有力,观之如巨龙飞升。一阴一阳两棵古柏被誉为“龙升凤降”,有“龙凤呈祥”之美意,更有中华文化“阴阳和合”“天地交泰”之内涵。 在天贶殿前孤衷柏的西边,有一棵胸围2.80米的柏树,这就是有名的“灰鹤晾翅”。在此树的北侧枝上部,面对着大殿的一侧,有一个疤痕,疤缝内伸出两个枯枝,后因枯枝折毁,下枝像鸟伸头向外探望,而上枝像鸟的翅膀也露在了疤缝的外面。尤其是雨天,树干浸水后,颜色变深,鸟的形状也就格外明显。 在阁老池东侧,有一株不算太古老的柏树,树干上布满了巨大的树瘤。在主干上,有一个树瘤,酷似一只麒麟攀附于树干,而在其上后方一个向北伸出的侧枝上有个圆圆的疤痕,恰如一轮明月,人们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麒麟望月”。麒麟的出现一向被认为是吉祥的象征,麒麟望月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锦鲤池内的锦鲤仪态优雅,结队畅游,赏心悦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锦鲤常被赋予富贵吉祥、健康长寿、幸运繁荣的美好寓意,因此在一年四季里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赏‌‌。 东御座旧称迎宾堂,创建于元代,是达官贵人的住憩之所。清乾隆三十五(1770年)拓建,改为驻跸亭,成为御用之所,是岱庙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清代院落。院内有两株腊梅,几朵梅花已经悄然绽放,犹如鹅黄色的石蜡雕刻而成,在暖阳的照耀下熠熠发光,为寒冬增添了一抹靓丽的色彩。 这块著名的李斯碑,也被誉为秦泰山刻石,虽然只有九个半字,却被誉为“天下名碑之最”,虽历经沧桑,却依旧屹立不倒。 <p class="ql-block">  东御座里的还有著名的镇山三宝: 温凉玉雕花圭、沉香狮子和黄釉青花葫芦瓶。</p><p class="ql-block"> 温凉玉圭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皇太后所赐,玉圭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截顶部浮雕日、月、星,下部浮雕河、海、岱(即古代所说的六宗)。下截阴刻“乾隆年制”四字楷书款。因上下两玉的手感不同,固有“温凉”之称。</p> 沉香狮子为乾隆二十一年(1762年)御赐泰山,共有雌雄一对,由沉香树根雕刻粘合而成,两狮造型大致相当,都是前腿直立,后腿曲蹲,尾巴高翘,双目圆睁,炯炯有神。因材质缘故,全身疙瘩突起,自成鬃毛之状,造型生动活泼。 黄釉青花葫芦瓶为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御赐泰山。因器为葫芦形而又施黄釉青花而得名。 葫芦瓶瓶盖、瓶身饰青花,底有“大明嘉靖年制”楷书青花款。其青花色料纯正,是嘉靖时期回青料,为嘉靖官窑中的精品。在镇山三宝中,黄釉青花葫芦瓶的年代最早,工艺水平最高,堪称泰山第一宝。 汉柏院里的“汉柏连理” 又称“双杆连理”“汉柏凌寒”,是所有汉柏中是名气最大的一棵。汉柏院内有古柏5株,传为汉武帝东封时所植,距今已有2100多年。连理柏更是岱庙的标致性景观。这两棵树双干连理,同根同生,相依相偎,展现出汉柏活着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下千年不朽的铮铮气节。这棵树被誉为“汉柏凌寒”,不仅成为泰安八景之一,还列入首批泰山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目录。<div>  看到这两棵树,很容易想起白居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名句。连理柏深受乾隆皇帝宠爱,亲手绘“御制汉柏图”并刊碑立在树旁。</div> “赤眉斧痕”与连理柏相邻,在其树干下部,有一处砍伐的痕迹,并有红色浸染。北魏的郦道元在著名的地理名著《水经注》中说:“太山有下中上三庙。(下庙)墙阙严整,庙中柏树夹两阶,大二十余围,盖汉武所植也,赤眉尝斫一树,见血而止,今斧创犹存。”<div>  西汉末年,山东东部和江苏北部发生大灾荒,诸城的樊崇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揭竿而起,他们因用赤色染眉做标识,故称“赤眉军”,赤眉军来到岱庙后对庙内柏树动起斧来。说来也怪,没砍几斧,柏树竟流出血(赤色液体)来,这使得赤眉军大为恐慌,不得不停止砍伐,这斧痕却保留了下来,并且红色斑迹犹存,成为奇观。目前,这棵树仍老树新芽,蓬勃而发。</div> 树前,刘海粟题字的“汉柏”二字,字体遒劲,非常好地体现了汉柏刚正不阿的不屈精神。 <p class="ql-block">  “苍龙吐虬”又名“古柏老桧”,生长在汉柏院南侧,是岱庙汉柏中最粗的一棵,它由两棵树组成的,一棵是植于汉代的桧柏,一棵是植于明代的侧柏,年轻的侧柏已枯死,古老的汉柏生机不减当年,其主干树瘤遍布,老态龙钟,而枝叶俊秀,生气无穷。</p> 继续往南走来到岱庙南门正阳门,在南门东侧有一株古柏,距树基几米处的树杈上生出了一个直径大约半米的树瘤,造型奇特,形状酷似一个顽皮可爱的“小猴”。这只“小猴”坐在树上,向门口望去,在它的小爪子里似乎还在玩弄着一枚“方印”,所以被人们称为“挂印封侯”。 今天心满意足找到了古柏八景,天气晴朗,我们登上了岱庙的城墙,城墙四周有四座角楼。 在正阳门城楼,可遥望巍峨的泰山。 岱庙不仅是一处历史遗迹,更是一处让人心灵得到洗涤的圣地。每一次走进岱庙,都仿佛穿越了时空,能够感受到那份庄严与神圣,期待下一次春暖花开的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