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全称为“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乐山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约九十年。</p><p class="ql-block"> 由于去四川的任务不同,去了四次四川,都江堰、青城山都去了两次,而乐山大佛景区却分别于2007年、2015年、2018年去了三次。最后一次由于是退休后的自驾游,因此看得较细,本篇主要介绍从景区北门入口的沿途石刻、競秀广场、九曲栈道、弥勒大佛及相关风景,把三次照片全涵盖了,自然有些重复。</p> <p class="ql-block"> 2018年9月5日11时,与朋友一起自驾来到乐山大佛风景区停车场,步行穿过马路就是景区北大门,还真是吓了一跳,多年不来,景区硬件设施翻天覆地的得以改善,虽然这大门是仿真山开的山门,但还是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门庭之上仿山坡上的四个白色大字“乐山大佛”,在褚色山岩和翠绿植物的映衬之下,十分醒目,富有诗意。</p> <p class="ql-block"> 大门左侧人工石头上镶嵌着一排三块石碑,依次是“世界遗产”标志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乐山大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三日公布 乐山市人民政府立”的文保碑、“国家级旅游景区五A级”标志及娄勾碑。</p> <p class="ql-block"> 这是2007年8月27日第一次来乐山大佛景区时的大门,就是一个三开间悬山顶门庭,屋檐下悬挂王羲之题的匾额“佛国天堂”,门柱上楹联曰:</p><p class="ql-block"> 佛国天堂,人间梦想。</p> <p class="ql-block"> 进入景区后,须沿凌云山栖鸾峰一侧为悬崖一侧为峭壁的石道上前行。栖鸾峰的石质是红砂岩,阳光照射下褚红发亮,非常漂亮,沿途崖壁有许多摩崖石刻和石洞,洞穴内多为石雕佛像。迎面的石券门上方嵌有石匾额“龙湫”二字,由于是篆体,湫字的禾与火位置交换了,一般人不认识。建议以后还是用楷体题匾写联,终究书法家太稀缺了。</p> <p class="ql-block"> 这是2015年3月27日第二次来乐山大佛景区参观时拍的照片。</p><p class="ql-block"> 从北门进入,依岷江东岸凌云山崖壁石阶进入。这段山阶长约480米,共计台阶333级。沿途可观赏“观音洞”,“龙湫虎穴”,“仰苏”石,“兜率宫”;苏轼擘书“佛”、“回头是岸”、“苏东坡载酒时游处”、“集鳳峯”碑刻;走进取名苏轼诗词的“载酒亭”、通过“佛从西来,大江东去”抱对的乐山大佛重檐山门,就来到“凌云寺”和“竞秀亭”广场跟前。</p> <p class="ql-block"> 站在凌云山依壁石道上拍的乐山市远景及山下的三江汇流处。有诗《江畔览景》曰:</p><p class="ql-block"> 云笼远岸雾轻飘,江水汤汤漫野寥。</p><p class="ql-block"> 几处汀洲沙影瘦,一城楼厦入云霄 。</p><p class="ql-block"> 孤舟泛处波间荡,绿树摇时韵里遥。</p><p class="ql-block"> 静立闲观尘世景,风光入目意难消 。</p> <p class="ql-block"> 路旁的摩崖石刻:上边自右而左为“仰止、耳声目色”,下边为“天下、苏东坡载酒时(游处)”。</p> <p class="ql-block"> 乐山大佛右侧绝壁上还刻有明代嘉州知事郭卫宸手书的“苏东坡载酒时游处”几个大字,下边两个更大的字是“仰苏”。与此相呼应的是高矗于丹崖之上八角飞檐的载酒亭。这是2015年拍的。</p> <p class="ql-block"> 龙泉。山腰上伸出一只龙头,嘴里清泉喷涌,入潭测测作响。环壁绿植婆沙,大红龙字夺目。尤其是龙字,在书法家的笔下和雕刻家的刀下,笔划遒劲有力,龙飞凤舞。</p> <p class="ql-block"> 兜率宫</p><p class="ql-block"> 兜率是梵语音译,意为“知足”、“喜足”,兜率宫是弥勒住处。据《佛祖历代通载》,五代时僧人契此,身体肥胖,常挂一口袋行乞,他出语无常,预示凶吉。坐化时念偈语“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后人认为他是弥勒转世。此像造于明代,也称大肚罗汉。</p> <p class="ql-block"> 这是2007年照的兜率宫石窟,当时还没有加装石护栏。</p><p class="ql-block"> 布袋和尚(?—公元916年),原名契此,五代后梁时期僧人,世传其为弥勒佛化身。布袋和尚一开始是皱眉布袋,而到了元代,则以笑布袋为主。</p> <p class="ql-block"> 载酒亭</p><p class="ql-block"> 载酒亭位于四川乐山大佛景区内,在古嘉州的凌云山上,位于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是后人为了纪念苏轼的著名诗篇《送张嘉州》中的名句有“但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而建。载酒亭始建于公元16世纪。原亭早圮[pǐ],后经修复。这里留下了苏轼青年时期潜心苦读的遗迹。据说苏东坡在这里读书期间,载酒泛舟,悠游于山水之间。</p> <p class="ql-block"> 競秀亭</p><p class="ql-block">亭柱楹联曰: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p><p class="ql-block"> 弥勒大佛石雕坐像就在競秀亭旁的山凹里,从亭子边缘的九曲栈道就可下到佛的脚下。</p> <p class="ql-block"> 競秀亭南边悬崖边长着一棵编号为0187的漆树科属的巨大的用铁管护住的黄连木古树。黄连木,落叶乔木,高达20多米。树冠宽广开阔,形状近似圆形。奇数羽状复叶,先端渐尖,基部斜楔形,边全缘,幼时有毛,随成长逐渐变光滑,只有两面主脉有柔毛。花多单性,雌雄异株,雄花序排列密集,淡绿色;雌花序排列疏松,呈圆锥状,紫红色,花小密生无花瓣;花先于叶开放。果实呈倒卵状球形,略压扁。</p> <p class="ql-block"> 乐山大佛的佛首</p><p class="ql-block"> 乐山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南岷江东岸凌云路,地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的栖鸾峰下,距省会成都约130千米,佛像为弥勒佛,坐东向西,依山临江开凿而成,且开凿在质地疏松容易风化的红砂岩上。景区面积17.88平方公里。</p> <p class="ql-block"> 乐山大佛头与山齐,头高14.7米、宽10米,发髻1051个,耳长7米,依山凿成临江危坐,神势肃穆,大气磅礴。这是2015年3月照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大佛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蔽的排水系统。佛顶上共有螺髻1051个共分为18层。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些螺髻不是在原石岩上凿雕的而是另行劖刻镶嵌上去的。其中,第4层、9层和18层各有一条横向的排水沟,颜色与螺髻相似,不细看根本不会发现。佛像的衣领和衣纹皱折、胸口、手臂处也有排水沟。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这些水沟和洞穴,形成了科学的排水、通风系统,保护佛像被风化。这就是大佛为什么能经历千年风雨屹立不倒的主要原因。</p><p class="ql-block"> 这是2007年8月27日拍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站在黄莲木古树的西侧,大佛的头部与黄莲木古树就同框了。有词《如梦令·古木大佛同景》赞曰:</p><p class="ql-block"> 古木黄连苍茂,与佛同框呈妙。岁月韵悠悠,见证嘉州遗奥。惊曜,惊曜,胜境此间难较 。</p> <p class="ql-block"> 《凌云山远眺》</p><p class="ql-block"> 倚壁石阶临古道,凌云极目意无穷。</p><p class="ql-block"> 三江汇处波流壮,万屋攒时市井融。</p><p class="ql-block"> 霭雾轻披添韵致,嘉州胜景映眸中。</p><p class="ql-block"> 千年岁月如川逝,唯见青山映碧空 。</p> <p class="ql-block"> 通常说大佛是在岷江、大渡河和青衣江三流汇合处。其实大佛应是大渡河与岷江交接处,直面大渡河。因青衣江在乐山草鞋渡处汇入大渡河,此处约距离大佛直线距离约在6.5千米。</p> <p class="ql-block"> 《苏幕遮·江畔览胜》</p><p class="ql-block"> 叶凝青,江涌赭。霭雾轻笼,远岸城如赭。绿树洲汀相倚也。水影迢迢,漫卷时光惹。</p><p class="ql-block"> 忆风流,思故者。岁月悠悠,胜景情难舍。望断天涯云似惹。韵满嘉州,意共江波泻 。</p> <p class="ql-block"> 从坐佛北侧的悬崖上下了一小段拍的大佛上身照。</p><p class="ql-block"> 大佛大耳长鼻不是原岩凿就,而是用木柱作结构,再抹以锤灰装饰而成。这在宋人范成大的诗文和现代维修中发现腐朽的木泥均可佐证。</p> <p class="ql-block"> 在佛像北侧陡直的悬崖峭壁之上拍的三江交汇风光。有宋词《桂枝香·乐山江畔游观》赞曰:</p><p class="ql-block"> 江波浩渺。正浊浪奔来,风卷烟绕。崖畔游人似织,翠藤相抱。栏杆倚处凝眸望,见游船、逐波争闹。远城如黛,平林若画,韵幽难了 。</p><p class="ql-block"> 忆往昔、贤工意巧。叹岁月悠悠,胜景长耀。多少豪情逸兴,共兹山峤。嘉州故事传今古,任时光、漫染诗稿。且随心动,闲吟胜迹,醉于清晓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九曲栈道上拍的悬崖丹壁与三江交汇后滾滚激流。</p><p class="ql-block"> 瑞照三江宏大佛,乐山怀古溯烟波。</p><p class="ql-block"> 千秋风雨潇潇过,依旧游人唱梵陀。</p> <p class="ql-block"> 这是九曲栈道旁的石壁上一个石窟,里面有一组七尊石雕佛像,工艺精湛,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望海潮·乐山大佛景区即景》</p><p class="ql-block"> 三江雄汇,洪波奔涌,巍峨佛倚青山。栖鸾面西,灵岩耸峙,风烟漫绕江关。游船逐浪还。看金波潋滟,鹭影蹁跹。古寺钟声,数声遥递入云间。</p><p class="ql-block"> 千年胜迹宏观。叹神工鬼斧,巧铸尊颜。慈目俯波,禅心佑世,招来四海英贤。胜境韵长传。愿福泽永继,瑞霭常绵。醉赏嘉州秀色,沉醉不知还 。</p> <p class="ql-block"> 从坐佛北侧悬崖峭壁上凿出来的九曲石级栈道上下了一半时拍的坐佛全身像。乐山大佛是千年守护的传奇,这座巍峨的弥勒佛摩崖像,不仅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石刻佛像,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修建于公元713年,历经1500多年的风雨洗礼,至今依旧巍然屹立。</p> <p class="ql-block"> 乐山大佛足踏三江,双手抚膝,背负九峰、神情肃穆、依山而坐。大佛体态匀称,通高71米。其中头高约15米,宽10米,有发髻1051个,石块逐个嵌就而成,发髻的数量得知源于1962年维修时,用粉笔编号统计的。佛像耳长7米,眉长、鼻长均约6米,嘴、眼约长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约长8米,从膝盖到脚背约有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约可围坐百人。</p> <p class="ql-block"> 佛像的左右两侧为两尊护法天王石刻,身高均超过16米,还有数百龛上千尊石刻造像,形成了壮丽的佛教艺术石刻景观,顺着佛像的左侧沿下走就是近500米长的凌云栈道。右侧是唐代开凿大佛时留下的施工通道和礼佛通道,名为九曲栈道。佛像建成后,曾建有七层楼,也有传言说是九层或是十三层,在唐代时,名曰“大佛阁”“大像阁”。在宋朝时,又重建“凌云阁”和“天宁阁”,元代后修建了“宝鸿阁”;明朝崇祯年间修建“佛棚”,清代又建“佛亭”,后来因为其他原因被摧毁。</p> <p class="ql-block"> 夫人有腿疾,但她却有一种永不服人的精神,坚持从右侧悬崖绝壁上陡峭的九曲栈道上走下来,在弥勒石坐佛的正前方参拜。正是</p><p class="ql-block"> 一尊大佛庄严肃穆,默述沧桑风雨,</p><p class="ql-block"> 三江巨浪奔腾呼啸,争颂锦绣河山。</p> <p class="ql-block"> 高大慈祥壮观的弥勒佛石雕坐像</p><p class="ql-block">有诗《观乐山大佛》曰:</p><p class="ql-block"> 丹崖嵌巨佛,岁月刻慈颜。佛手托天地,禅心镇险关。</p><p class="ql-block"> 苔痕添古意,香火绕山间。静坐红尘里,祈安万载传 。</p> <p class="ql-block"> 《水调歌头·观乐山大佛》</p><p class="ql-block"> 崖壁立尊像,岁月刻雄浑。历经风雨千载,神韵自深存。石体苔痕凝古,佛手威仪长护,肃穆摄心魂。目敛世间事,意静忘嚣尘。</p><p class="ql-block"> 忆前贤,施巧艺,塑金身。嘉州胜景,引得今古客留痕。佛佑三江安谧,人仰慈颜端丽 ,盛境韵无垠。浩叹凭栏处,思绪共霞巡。</p><p class="ql-block"> 2007年8月27日摄。</p> <p class="ql-block"> 2015年拍的照片。来了三次,从九曲栈道下来了三次,在佛前拜谒了三次,感受了三次三江汇聚后的波澜壮阔,心灵得到了三次净化。</p> <p class="ql-block"> 大佛右侧(北)有一条九曲古栈道,是唐代开凿大佛时留下的施工和礼佛山道,沿绝壁开凿而成,曲折九转,奇陡无比。我们就是从这条古栈道上走下来的。回头看,悬崖峭壁上有许多摩崖石刻与石洞,石洞内都有就地雕刻的石佛。</p> <p class="ql-block"> 九曲栈道,在大佛右侧(北)的石壁上,有一条险峻的栈道自上面下盘旋至大佛脚下,这便是著名的“九曲栈道”,是与修建佛像同时开凿的,栈道第一折处的“经变图”雕刻精细,形象生动,线条优美,并刻有楼台亭塔,是研究唐代建筑和石刻艺术的保贵资料。有诗《九曲栈道》曰:</p><p class="ql-block"> 崖悬九转梦迴天,千载江风乐往环。</p><p class="ql-block"> 近岸焚香摸佛脚,全依此道运平安。</p> <p class="ql-block"> 这是弥勒坐佛左侧的崖壁,现在有洞穿过可沿河边悬崖上的栈道上到佛头左方的“浮玉亭”广场。</p> <p class="ql-block"> 借用网上一张航拍照片,可把大佛及左右两侧的两尊护法天王石刻看清楚。护法天王身高均超过16米,还有数百龛上千尊石刻造像,形成了壮丽的佛教艺术石刻景观。顺着佛像的左侧沿下走就是近500米长的凌云栈道。</p> <p class="ql-block"> 本组照片分三次于2007年、2015年、2018年摄,编辑于2025年3月3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