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玉器上的蒲纹

叶生

<p class="ql-block">玉器上的蒲纹是在谷纹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始于战国晚期,兴盛于汉代。蒲即蒲草,蒲纹是古人对用蒲草做成的蒲席样式的模仿。《说文》:“蒲,水草也,或以作席。”蒲草属多年生水草,4到5尺长,其叶细长肥厚,干后柔性好,宜编织。古人不仅用蒲草编席而坐,也用蒲草编织草帽、车棚、屏风等。鲜嫩的蒲叶食用价值也很高,曾为宫廷食品。《说文》:“鼎实惟苇及蒲。”说蒲是鼎食菜肴。所以,蒲草与古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玉器上用蒲纹作为装饰,表达了古人对上天的感激之情,祈求五谷丰登,生活繁荣,因而玉器上出现蒲纹是情理中的事。玉器上的蒲纹多出现在玉璧上,成为玉璧的经典纹样。</p><p class="ql-block">玉璧上的蒲纹是由三组不同方向的平行直线交叉分割而成,形成了排列有序的六边形纹饰,如同蒲草编织的席‌(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汉代蒲纹的特点是分割线较宽,带有玻璃光,碾法干净利落。但有些玉璧上的蒲纹平行线较浅,蒲纹的突起不够明显,如下图所示的玉璧。</p> <p class="ql-block">该玉璧直径14.7,厚0.3厘米,青质玉,局部有沁色,深入肌理。</p><p class="ql-block">战汉时期也有些蒲纹玉璧在蒲纹形的六方格上加刻阴线谷纹,请看下图的蒲纹玉璧局部放大图。</p> <p class="ql-block">有学者认为,这种蒲纹加谷纹的复合图案反映出古人用蒲席晾晒谷物的情景,这种晾晒谷物的方法在今天的农村也能看到。</p><p class="ql-block">在当今对汉代蒲纹玉器纹样区分上,很明确地把含有三组平行线交错分割的纹样都称作蒲纹(如下图)。</p> <p class="ql-block">此蒲纹玉璧直径8.4厘米,厚0.4厘米,看起来像乳钉纹,实际上是由三组平行线分割成的蒲纹图案,下图是两倍的放大图。</p> <p class="ql-block">如果再把这种蒲纹加工修圆,便成为乳钉纹了,在乳钉纹的基础上,再用阴线刻出小尾巴,就成了谷纹。</p><p class="ql-block">蒲纹流行于汉代,以后的宋朝也有少量的仿制,但较毛糙,分割线较小,纹饰不大气。</p><p class="ql-block">蒲纹不仅是玉器上一种纹饰,也是一种文化象征,说明文化源于生活,彰显了战汉时期人们的审美特征,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着我国古代人们对上天的敬仰和对大地的深厚情感,表达了当时人们对安定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玉器上的蒲纹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传承着当时社会的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