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隶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巴里坤,一说系突厥语“虎湖”之意,因巴里坤湖而得名;一说系蒙古语“巴尔库勒”的谐音,意为“虎前爪”,以地势险要取名;一说为古代月氏语。</p> <p class="ql-block">巴里坤文化淳厚,民汉文化、中西文化在这里荟萃交融,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语言文化、饮食文化、庙宇文化、城池文化、遗址文化等,被史学家推崇为新疆汉文化的宝地。巴里坤素有“古牧国”、“文化重镇”之称和“万驼县”的美誉,是新疆历史上“三大商都”、“八大名城”之一。</p> <p class="ql-block">巴里坤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清朝在此设立了大规模的屯田基地。为了缓解仓库积粮过多的问题,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设立粮务道,并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建造了八座大粮仓。</p> <p class="ql-block">清代粮仓中建廒神庙,是仓神中的一种。明·叶盛《水东日记》卷六:南岭以北,仓库草场中皆有土地祠,仓中祀“萧王”,即汉萧何,盖以尝督馈运故也。其配则吉知陀圣母,旁卧一犬,则曰“廒神”。以犬为“廒神”,似取“神獒”之义,且猛犬吠盗,亦警夜所须也。《八旗通志》卷一一八云英吉沙尔驻防、哈密绿营驻防均于仓廒处建有廒神庙。</p> <p class="ql-block">通俗点廒神庙为犬庙。</p> <p class="ql-block">文庙。</p> <p class="ql-block">巴里坤在清代享有“庙宇冠全疆”之称。由于巴里坤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先天的自然条件,是历代王朝十分重视和加以苦心经营之地,城内外原有寺庙将近百座,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的地藏寺、仙姑庙、孙膑庙,且是新疆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建筑庙宇群落。如今的古刹、放生池、门楼、大殿、楼台、佛塔、碑亭,间插着远山与近田,构成了如诗如画的景观。</p> <p class="ql-block">百庙大观。由地藏寺、仙姑庙等景点组成。"白云时掠地藏寺、明月常悬仙姑庙",近年来经修缮的一寺两庙,再现新姿,梵宇辉煌,道观庄严,构成了"百庙大观",是巴里坤新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地藏寺仙姑庙景区是一座佛教建筑与道教建筑的结合体,其内庙宇耸立,现有古建筑11座,文化底蕴深厚,见证着巴里坤的社会变迁,演义着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声,是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融合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地藏寺,整体院落座南观北,山门极其雄伟,上下结构,上为该庙戏台,下为进出山门,山门两侧又各置一面石鼓。进山门便是看戏广场,广场古代还是贸易交流场所。</p> <p class="ql-block">抬级而上是一座壮观的凉亭。</p> <p class="ql-block">凉亭里有韦陀和护法两尊神,以示护法驱魔之意。据说,在释迦佛入涅时,邪魔把佛的遗骨抢走,韦陀及时追赶,奋力夺回。因此佛教便把他作为驱除邪魔,保护佛法的天神。护法又称护法神,是佛教的护法者,拥护佛陀的正法。</p> <p class="ql-block">地藏寺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为甘肃民勤客商捐资修建,又称"民勤会馆"。</p> <p class="ql-block">孙膑庙,孙膑是战国时代的兵法家。这孙膑庙是当地鞋匠们的会馆,当时民间传说孙膑因受到庞涓的嫉妒而遭受刑刑,当时的鞋匠们敬重孙膑,又同情孙膑的遭遇,就为孙膑特制了一双适合他穿的靴子,并且尊他为师。在镇西的民间,铁工们祭祀着老君,靴工们祭祀着孙膑。</p> <p class="ql-block">武圣堂。</p> <p class="ql-block">文圣堂,立孔子塑像。</p> <p class="ql-block">月光亭。</p> <p class="ql-block">财神殿。内供武财神赵公明,又称赵玄坛,陕西终南山人。</p> <p class="ql-block">仙姑庙与地藏寺一墙之隔的仙姑庙,建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由甘肃张掖客商捐资修建,又称"甘州会馆"。仙姑庙供有甘肃张掖孝敬婆婆而闻名的仙姑,大殿供奉的是八仙里的何仙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