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金声玉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名。鼎鼎大名。在冀南大地的南端有一个大名县,大名县邓台村就是邓丽君的老家。尽管她从未踏入过家门一步,但是她甜美的歌声依然在家乡无处不在。</p><p class="ql-block"> 我在邓丽君的祖籍门前似乎看到在台北旧巷深处,有张《淡淡幽情》的黑胶唱片仍在旋转。那是邓丽君将宋词揉入现代旋律时,或许未曾想到,这张镶嵌着青花瓷纹路的唱片,会化作穿梭千年的月光宝盒。当《独上西楼》的尾音消散在空气里,我听见远古的陶埙与未来的电子音在时空褶皱中悄然共振。我思忖音乐有那么神奇的力量吗?</p><p class="ql-block"> 答案是确定的,不是吗?想吧,希腊德尔斐神庙的残垣上,阿波罗的里拉琴弦早已锈蚀。但那些曾在酒神节上令人癫狂的曲调,仍在爱琴海的涛声里浮沉。当荷马抱着七弦琴游吟特洛伊的悲歌,黄河岸边的伶伦正用十二律吕丈量天地。音乐是刻在人类基因里的密码,商周的青铜编钟与维也纳的金色大厅,都在敲击着同一种渴望震颤的心跳。</p><p class="ql-block"> 汴京勾栏瓦舍的檀板声里,柳永的词被歌姬们反复吟唱。这些本该随风而逝的市井小调,却在元朝杂剧、昆曲水磨腔里获得新生。正如敦煌藏经洞的琵琶谱,在千年后遇见解谜的学者,沉睡的旋律便化作漫天花雨。音乐是流动的琥珀,将某个清晨的露水、某个黄昏的叹息,永远凝固成晶莹的时空标本。</p><p class="ql-block"> 如今邓丽君的歌声依然在东南亚的雨林间流淌,让离散的华人触摸到故土的体温。黑胶唱片沟槽里的纹路,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甲骨文?当数字音符在光纤中奔涌,我们仍在寻找那支能让巴比伦空中花园重新开花的旋律。音乐从来不是易碎品,它是文明长河中最坚韧的纤绳,将沉船上的青铜编钟与卫星里的芯片,轻轻系在同一个月亮下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宋国占</p><p class="ql-block"> 2025年2月2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