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2月23日星期日,春寒未尽,带着对中华文明的敬畏之心,踏入了中国工艺美术馆与中国考古博物馆。这两座文化殿堂,一者以匠心传承非遗之美,一者以科技还原历史之真,共同编织出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p><p class="ql-block">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是国家级工艺美术博物馆。位于北京中轴线北延长线上,西临奥林匹克公园龙形水系,东接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南面鸟巢、水立方,北靠中国科学技术馆。目前馆内收藏涵盖众多工艺美术门类,主要有玉雕、石雕、竹、木雕、牙角骨雕、织染绣、陶瓷、漆器漆艺、金属工艺、玻璃、唐卡及民族民间(综合)等门类,以新中国成立之后创作的工艺美术作品为主。</p> <p class="ql-block"> 中国工艺美术源远流长,在历史发展的长河里,放射出璀璨的光芒,是人类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枝瑰宝,不同时期、不同品种都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并与其生存环境、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审美情趣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形成独具特色的工艺美术文化语言。通过各种表现形式,展示了丰富的工艺美术文化传统和社会历史。所以,中国工艺美术品是物质文化形态和民族精神的载体。无论是其物质形式或是内容,都有着多层次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艺术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无不是继承而来又不断发展,工艺美术是人们在劳动积累中的创造,就像现代科技成果起始于石器、陶器、青铜器、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一样。深入研究中国工艺美术文化,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中国工艺美术馆有四件大型翡翠艺术珍品,它们堪称国宝级的稀世珍宝,1982年,国务院批准将其制作为“新国宝”。由四十多位技艺精湛的玉雕大师联合创作,从题材选定、设计到完成,历时八年之久。它们就是《岱岳奇观》《含香聚瑞》《群芳揽胜》和《四海腾欢》。</p> <p class="ql-block"> 作品《岱岳奇观》,是馆内四件大型翡翠艺术珍品之一,1982年由北京玉器厂设计制作。原料净重368公斤,呈三角形,质地上乘,是四块翡翠料中最大的一块。该作品充分利用了原料的特点,取材泰山。以概括的手法表现泰山的雄伟壮观、春意盎然的景色,象征中华民族勇于攀登高峰的精神。翡翠正面切割成两个平面,中间有一棱线,左右两个平面大致呈90度倾斜。雕刻出的泰山山峦挺拔,树木青翠,以中天门为背景,着重刻画十八盘,天街和五岳顶;背面为土黄色石质覆盖,设计者利用原料的油青色塑造山峦树木灰暗的黄昏景象。在艺术手法上,这件《岱岳奇观》还采用了镂雕,圆雕,深浅浮雕等手法,来体现层层叠叠的树木,小桥;中景、远景则采用浅浮雕,阴刻等手法,使之深远。作品背面还用铁线篆体字刻上了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望岳》,填以金色,风格古朴高雅,书法和工艺造型相映成辉,更具传统的民族特色。</p> <p class="ql-block"> 作品《含香聚瑞》,也是馆内四件大型翡翠艺术珍品之一,高65厘米,1985年由北京玉器厂设计制作。原料重274.4公斤,类似长方形,绿翠多,材料质地优良,所以设计者们将其设计为球形花薰。作品不仅采用了中国玉器历史上高难度的套料工艺,并用料中套料,小料做大的手法,增加原料绿翠的面积。在盖、中节、底足三部分,以深浅浮雕的技法和开光的艺术形式,装饰传统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图案。盖的周身除四个开光图案外,通体镂雕唐代传统的蕃草图案。套料工艺,即从玉料中掏膛,掏出玉料,是中国玉器艺术传统的高难度的优秀技艺。花薰的盖由主身中掏出,而且要求膛的厚薄均匀一致。在五个部分的组合上底足和中节、中节和主身、盖和顶的结合都采用螺口相接的方法,达到螺纹角度精确,子母口密切配合,各个平面的水平一致,上下垂直到位,制作精确。花薰有两个大环和八个小环,大小一致,比例恰当。</p> <p class="ql-block"> 作品《群芳揽胜》高42.3厘米,由北京玉器厂设计制作。是另一件馆内四件大型翡翠艺术珍品之一,这件国宝所用原料重87.6公斤,体积较小,色泽主要为深油青色。设计人员巧妙地将其取材为提梁花篮,用提梁,活动链条的形式增加作品的高度。在制作过程中,由于花卉的花朵,枝梗,叶子等可以比较自由地穿插,因此能去除裂纹、瑕疵等缺点,保留并突出绿色,藕粉色部分。制作者还运用掏膛的工艺手法,挖出花篮中的翡翠,雕刻成提梁链条和花叶,从而使深沉的暗青色玉料变薄,变得透亮。布局上,设计者将色泽较好处设计为引人注目的牡丹、菊花,放在主体地位,突出翡翠的质地优美;周围衬以玉兰、梅花、海棠等十多种花卉,相互交错,疏密有致。《群芳揽胜》整体效果丰满生动,花卉枝叶富有生气,是中国玉器艺术史上最大的花卉作品。在制作过程中,受裂纹的影响,在掏膛时,取出活动链条、吊坠、提梁时需要克服重重困难,经过起股、分链、透眼、拉丝、活环、找型、揉细等工序才完成环环相套、活动自如的链条工程。</p> <p class="ql-block"> 作品《四海腾欢》,也是馆内四件大型翡翠艺术珍品之一,1982年由北京玉器厂开始创作,1989年制作完成。原料的形状方正而规矩,面积大,翠色多而密,色泽鲜明,质地光润、透亮。设计者将原料剖为四片,每片厚度仅为1.8厘米;之后将这四片翡翠拼合成一块高74厘米,宽146 厘米的大插屏,最大限度地展示翡翠晶莹剔透的质地。拼合后的翡翠不仅平整、严谨,而且接缝处平直一致,没有丝毫间隙。内容上,作品正面为矫健的九龙翻腾的场面,象征中华民族的腾飞精神。龙的形象吸收了历代龙形图案的精华,使得其生动、活泼而传神。设计者利用原料的天然色泽,将绿色部位设计为龙,采用深浮雕技法,突出重点的绿翠;其他部位则设计为云彩、水波纹,以浅浮雕技法雕刻而成,衬托主体。同时还充分利用绿翠、白、粉白、浅青等俏色的布局特点,巧妙地处理好纹饰之间的关系,使之相互缭绕、相互辉映。下端的水波纹分别以深浅浮雕技法制成,使平面的插屏具有立体的效果。插屏的背面用先进的设备琢碾,以油石反复打磨并抛光。</p> <p class="ql-block"> 1986年琢成的《白玉五行塔》,也是馆内为数不多的珍品,以新疆白玉雕刻而成。中央为七层八角形的主塔,高105cm、宽32cm。四周有四座六角形的分塔,以八根玉链、四百四十圈链条从四方连接四塔。塔群构成正方形,东南西北的四个正面各有两尊玉坐狮,玉狮之间又有一座玉制香炉,主塔和分塔之间,地面上又有走廊相接,与悬空的相接的八根链条相呼应。此作品制作精巧,历时两年之久,充分展示了玉器精细的镂雕工艺,是古往今来玉塔中的一件罕见之佳作。</p> <p class="ql-block"> 玉雕工艺有浮雕、内雕、圆雕、镂雕、俏色雕、花下压花、抛光、线刻等技法。</p><p class="ql-block">《玉雕和田白玉济公与伏虎罗汉》</p> <p class="ql-block"> 玉的硬度很高,难以用刀刻,所谓玉雕,实际上是通过琢、磨、碾、钻等工艺手法来完成的。</p><p class="ql-block">《玉雕 松石七仙女奏乐》作品表现了七位仙女脚踏样云、手执各式乐器凌空演奏的场景,七仙女神态优雅、祥和,人物布局错落有致,头饰华丽而富于变化,脸部刻画丰富而细腻,举手投足使人感到情趣无限,显示了立体雕刻技艺的娴熟。</p> <p class="ql-block"> 玉器雕琢主要包括选料、剥皮、设计、粗雕、细雕、修整和抛光等工序。</p><p class="ql-block"> 《玉雕白玉宝塔炉》</p> <p class="ql-block">玉雕 翡翠螭虎瓶</p><p class="ql-block"> 螭是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物,外形类似壁虎,有积极向上的寓意。作品《螭虎瓶》在瓶盖和瓶身上巧妙的雕刻出螭的形态,螭扭动着身躯附着于瓶身之上,似在沿瓶身向上爬动,使静态的瓶身尽显动态之美。瓶身两侧以镂雕的手法雕刻了两对衔环,使瓶身更加呈现出一种婀娜多姿、自然灵动之态。</p> <p class="ql-block">玉雕珊瑚梅兰竹菊</p><p class="ql-block"> 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杨世昌进行设计,并与满淑敏、李秀芳、李理明共同制作。此件作品造型丰满,枝杈交错,秋菊多姿,梅枝苍老,枝头喜鹊鸣吹,青竹挺秀,兰花幽香。梅兰竹菊气韵生动,层次分明,花叶翻卷折叠自如有序,枝梗穿插变化多端,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玉雕青玉对鸡</p><p class="ql-block"> 北京玉器厂设计制作。作品使用深碧色的青玉材质,质地纯正浑厚。对鸡造型,两鸡眼神专注,体态矫健、羽毛丰满。挺立的鸡冠、坚硬的鸡喙、有力的双足、挺翘的鸡尾等,塑造了对鸡惟妙惟肖的形象,动态十足。</p> <p class="ql-block">青田石雕高粱</p> <p class="ql-block">寿山石雕 求偶鸡</p> <p class="ql-block">寿山石雕硕果累累</p><p class="ql-block"> 寿山石是中华瑰宝,中国传统“四大印章石“之一。分布在福州市北郊晋安区与连江县、罗源县交界处的“金三角”地带。寿山石属叶腊石,质地滋润,富有光泽,硬度较低。寿山石“温润光泽,易于奏刀”的特性,很早就被用于作雕刻的材料。曾听过一个美丽的故事,相传,在天帝御前凤凰女神奉旨出巡到福州北峰郊区寿山,在寿山秀丽景色的吸引下,途中降下云端,在寿山的幽林山野中憩息片刻,喝了金山顶的天泉水,又食了猴潭的灵芝果,在寿山溪的清泉沐浴戏水,嗣后,更枕着高山的山峰酣然而睡。当她一觉醒来的时候,百鸟正朝她歌唱,此时山花也为她怒放,而自己身上的羽毛也变得更鲜艳,更加溢彩流露,体态愈加雍容华贵,令她对寿山生起来了思恋之情。离别之际,依依不舍,离愁无限,她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在这秀丽无比的山间阔地繁衍生息,后来凤凰女神留下彩卵变成了晶莹璀璨、五颜六色的寿山石。</p> <p class="ql-block">雕漆 花篮盘</p> <p class="ql-block">漆线雕 波月洞悟空降妖</p> <p class="ql-block">鸣喜图</p> <p class="ql-block">雕漆河岳凝晖地屏</p> <p class="ql-block">脱胎漆器 绿宝砂胆瓶</p> <p class="ql-block">金属工艺纯银錾刻富贵满堂如意罐</p> <p class="ql-block">金属工艺 景泰蓝孔雀屏灯 产地:北京</p> <p class="ql-block">金属工艺景泰蓝错金银鸟篆纹样壶</p><p class="ql-block"> 景泰蓝是中国的著名特种金属工艺品之一,正名"铜胎掐丝珐琅",俗名"珐蓝",又称"嵌珐琅",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瓷器器物 。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比较成熟,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景泰蓝"。</p><p class="ql-block"> 民间传说,元朝初年,皇宫失火,金銮殿与众奇珍异宝烧成了一片灰烬。但废墟中多出了一件色彩斑斓晶莹闪耀的宝瓶。群臣惊讶,献给皇帝,说是上天所赐。皇上得到此物爱不释手,当即传下一道圣旨,调集京城所有能工巧匠,限期三月仿造,如若不然,全部杀头。圣旨一下,可忙坏了京城里九 九八十一家手工坊的工匠们。大家百思不得其解,不能参透这上天所赐的工艺。最后只能求助于京城第一名匠"巧手李",传说他是女娲后人,因其善做奇巧工艺,才被人们誉为"巧手李"。不久,"巧手李"称女娲娘娘身披霞衣、脚踏祥云给其托梦云:"宝瓶如花放光彩,全凭巧手把花栽,不得白芨花不开,不经八卦蝶难来,不受水浸石磨苦,哪能留得春常在。""巧手李"参透此梦,原来皇宫大火,金銮殿里宝石金银烧熔在一起形成此瓶。并下圣旨,不论"巧天工" 制作多少宝瓶,均归皇宫所有,因为这种珍品是皇宫里一场大火烧出来的,于是人们都称其为"奇宝烧"。因为常人没有资格拥有"奇宝烧",所以这种艺术成为了宫廷艺术。到了明景泰年间,工艺水平到达顶峰。由于产品又大多以孔雀蓝为主,所以人们就把这种工艺品叫作景泰蓝。这个称呼后来就一直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潮州木雕 长坂坡》</p><p class="ql-block"> 这幅三层通雕作品。以樟木为原料,取材于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赵子龙单骑救主”的情节。从构图上看,确是与众不同,别开生面,画面上的七匹战马、十八个人物分布在上下两层,右侧作为过渡连接,檐角高翘的一座亭台和两座门楼位于中间及左侧、右侧山坡上,分别采用斜侧的手法,巧妙地利用苍松、垂柳补缀掩映,石头参差烘托,拓展了表现的空间;用战旗、树木遮挡上面径路,有藏有露,疏密相宜。在人物形象与战马的处理技巧上更是令人叫绝,重点突出赵云与曹军四将厮杀的场面,人物形象刻划细腻,动态各异,神形兼备,呼之欲出;战马胸肌突出,神态矫健,扬足飞奔,或侧、或背、或正,生动逼真;尤其是赵云与战马采用从内向外,而右下方曹军战将与战马却是由外向内来的表现手法,既是正面与背面的对应,又形成强烈对比,这种表现手法在挂屏类是极少见的,其难度很大,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p><p class="ql-block"> 这幅作品的人物形象的细部及刻划更是精细入微,兵将们顶盔贯甲,手执大刀、长枪、双锏、双剑、盾牌,厮杀的战将戴头盔,插背旗,护肘、胸甲、护心镜、战裙、战靴等一应俱全,铠甲纹有鱼鳞、人字、“胡椒粒”等多种,精雕细刻,连战马鬃毛、尾巴的线条也十分清晰和流畅,刀工老到。尤其是每个人物的“开面”无一雷同,或横眉立目、或睁圆环眼、或满腮髭胡、或五绺美髯,可见老艺术家雕刻技艺之绝妙。但见山顶上的曹操骑着战马,手捋长髯,侧望着山下;在其左侧的一军兵身前倾正奋力擂响战鼓,后面兵士手执一面迎风飘扬的大旗;右侧的战将正挥动手中令旗,其后的众军兵手端刀刃,等待厮杀。右边侧一员大将手挥双剑,骑着战马正从山坡上冲下来,杀气腾腾。下面的曹军兵有的挥舞战旗,有的手拿盾牌和大刀,有的被战马踩踏在地上;四员大将骑着战马、手执兵器,将赵云围在中间好一番厮杀;赵云左手端枪,右手拿剑,纵马力战曹军四将,已将其中一大将杀得马仰人翻。这是潮汕木雕以古代战将为表现题材的精美之作,我观摩了好久,精美绝伦让人赞叹不已!</p> <p class="ql-block">《沉香木雕春风又绿江南岸》</p><p class="ql-block"> 由福建莆田籍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郑春辉雕刻。莆田传统木雕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沉香木雕春风又绿江南岸》局部 </p> <p class="ql-block">竹编 苏武持节牧羊</p> <p class="ql-block">牙雕 水仙花神 1987年制 产地:上海</p> <p class="ql-block">牙雕 丰收大白菜</p> <p class="ql-block">牙雕 遵义会议光辉照前程</p> <p class="ql-block">《湘绣 双面全异绣 望月》</p> <p class="ql-block"> 双面全异绣是湘绣精华,这件作品《望月》1985年入选工艺美术国家珍品。绣屏两面分别为一位望月佳人的正面与背影,一面黑发似瀑,一面花颜如雪,人物身着长裙,层叠相交,隐隐透出内里的身段与肌肤,千针万线不见丝毫突兀,绝妙的刺绣工艺展露无遗。</p> <p class="ql-block">檀香扇·水仙花</p> <p class="ql-block">锡器·山居图笔筒</p> <p class="ql-block">人面鱼纹彩陶盆(复制件)</p><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是新石器时代前期的一种陶器,代表了仰韶彩陶工艺的杰出作品之一。该陶盆于1955年在陕西省西安市半坡出土,通常作为儿童瓮棺的棺盖,具有特殊的葬礼用途。1995年5月25日,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的尺寸为高16.5厘米,口径39.8厘米,由细泥红陶制成,呈敞口卷唇状。口沿处绘有间断的黑彩带,而内壁则以黑彩绘制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人面的形象呈现为圆形,额的左半部涂成黑色,右半部为黑色半弧形。仰韶文化的彩陶图案中以动物形纹饰为主,如鱼、鹿、蛙等,其中鱼纹是最为典型的。人面鱼纹彩陶盆被公认为彩陶艺术的精品。<span style="font-size:18px;">人面鱼纹彩</span> 陶盆原件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并于2002年1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此件为复制的工艺品。</p> <p class="ql-block">陶瓷 青花斗彩冬瓜瓶</p><p class="ql-block">制作年代:20纪80年代</p> <p class="ql-block">陶瓷青花釉里红寿桃瓶</p> <p class="ql-block">广东彩瓷·醉写蕃书笔筒</p> <p class="ql-block">宣州窑·旋纹双耳瓶</p> <p class="ql-block">青石雕·欢天喜地</p> <p class="ql-block">金属工艺 矿物彩绘铜像财宝天王</p> <p class="ql-block">畲族银饰·凤凰冠</p><p class="ql-block"> 畲族银器是畲族人重大日子和民族传统节日、盛事,日常生产生活中的配带饰物。畲族人民崇尚银饰、银器,无论是“三月三”、赶墟赶场、祭祀盛典、婚丧嫁娶等人生重大日子和民族传统节日、盛事,还是日常生产生活,畲家人与银器、银饰密不可分,其间蕴含着吉祥平安的美好祝福,也是畲族展示家庭、家族世代拥有财富的象征之一。</p> <p class="ql-block">独山玉雕·金秋</p> <p class="ql-block">泥塑·鼓舞</p> <p class="ql-block">漆器·刻灰春酣图屏风</p> <p class="ql-block">《漆器·刻灰春酣图屏风》局部,感觉有红楼梦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 由于时间关系,走马观花地<span style="font-size:18px;">参观了中国工艺美术馆</span>,工艺美术馆很大,有几个展馆也<span style="font-size:18px;">只是匆匆一瞥,但那些构思奇妙、工艺精湛的艺术作品让我不住的感叹中华文明人文荟萃、源远流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午饭后,便走进了中国考古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 踏入中国考古博物馆,仿佛推开了一扇跨越时空的门。这里不仅是文物的陈列之所,更是一场与中华文明对话的精神之旅。从恢弘的历史叙事到细腻的科技考古展示,每一处细节都令人震撼。</p><p class="ql-block"> 走进序厅,立刻就会被恢弘的场面所震撼、所吸引。地面是时间为轴的“历史大道”,由黄铜板铺就,上面以刻着中华历史发展时间轴的铺陈开来的主要里程碑时间,从800万年前的腊玛古猿一直延续到当下,十足的历史感。穹顶是漫天繁星组成的闪耀天幕,四周镶嵌了众多珍贵文物的土黄色展示墙让走进来的每一位观众便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仰望,灿烂的星穹绽放于馆顶,人类文明犹如群星闪耀;俯瞰,古铜色的历史长卷在脚下徐徐展开,从人类诞生到文明初现,千万年间沧海桑田。</p> <p class="ql-block"> 中国考古博物馆以“仓储式陈列”与“沉浸式体验”为核心特色,文物密集陈列于展柜中,辅以古籍档案的阵列式展出,营造出厚重的历史氛围。基本陈列“历史中国 鼎铸文明”按时间脉络分为五大专题——从“文明起源”到“民族觉醒”,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串联起五千年的文明进程。展柜旁还设有触摸屏和扫码讲解功能,科技与传统的结合让参观者既能直观感受文物的质感,又能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彩绘贴金天王俑</p><p class="ql-block">唐代 陕西西安郊区隋唐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天王俑一共两件,一头戴盔胄,一束发,均着铠甲。一手叉腰,另一手握拳前举或上举。两足分开,分别踏卧牛、卧鹿。底座较高均有一圆孔。俑的形象威武生动,装饰华丽鲜艳、脚踏动物和小鬼,是盛唐时期的典型特征。天王俑为镇墓俑的一种,多位于墓门附近,面朝墓门,位置较固定。</p> <p class="ql-block"> 历史大道的两侧是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出土的车马坑。这是1928年,中国的学术机构首次对安阳殷墟进行发掘时发现的,被誉为中国考古学的开端。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马车,距今已有3000多年。马车造型美观、结构牢固、重心平衡,车体轻巧,运转迅速,使用了不少青铜构件,展现了早期中华文明的精湛工艺,采用整体切割、套箱方式提取出来。</p> <p class="ql-block">大口陶尊 新石器时代 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200~前2600年)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p><p class="ql-block"> 大口尊的形状像一枚大炮弹,重达几十斤,呈尖底或圜底状,所以无法直立摆放,显然不是日常生活用具。在大口尊的口沿之下(极个别在陶尊腹下近底处),往往刻有类似“日”“月”“山”形状的符号。</p> <p class="ql-block">不知刻画符号有何特殊寓意</p> <p class="ql-block">尖底彩陶罐</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仰韶文化(公元前4900~前2900年)</p><p class="ql-block">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p> <p class="ql-block">彩陶盆 新时期时代 </p><p class="ql-block">5000多年前精美绝伦的陶制品,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文明的定义</p> <p class="ql-block">立乌异形陶器</p><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时代 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200~前2600年)</p><p class="ql-block"> 6000多年前的立鸟异形陶器,出土于安徽尉迟寺遗址。文物形状像一个瓶,中间空心,顶部有一只立鸟形象,功能至今成谜,有学者认为其与太阳崇拜有关。</p> <p class="ql-block">七柱锁孔器</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龙山文化(公元前2600~前2000年)</p><p class="ql-block">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p> <p class="ql-block">陶鬶(gui)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公元前2600~前2000年)山东临朐西朱封遗址。</p><p class="ql-block"> 鬶主要用于炖煮羹汤镬温酒,作为餐具直接端上筵席。鬶是中国新石器时代陶制炊事用具,有三只空心的足,形制与鬲相似。所不同的是口部有槽型的“流”,也称作“喙”,有三足。《说文·鬲部》:“鬶,三足釜也。有柄喙”,流行于新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陶鼓</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陶寺文化(公元前2300~前1900年)</p><p class="ql-block">山西襄汾陶寺遗址</p> <p class="ql-block">铜鼎</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0年)</p><p class="ql-block">陕西西安新旺村窖藏</p><p class="ql-block"> 外唇方折、直耳、圆腹、柱足。口下饰饕餮纹,填细雷纹,纹饰中有六条竖突棱。腹壁有两处补铸的块痕,内壁铸铭文两行。足饰兽面纹,一足下端稍有残损。底外有一层烟贫。</p> <p class="ql-block">铜牺尊</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0年)</p><p class="ql-block">陕长安张家级西清墓地</p><p class="ql-block"> 牺尊是一种盛酒器,器身为一站立状怪兽。兽首前瞻,顶有柱状双角。角内侧有一弯曲上翘之小叉。兽鼻隆起,耳细长而竖起。腿短而粗壮,短尾呈三角形。兽腹两侧各有一鸟形竖扉,鸟首向上,扉下有三角形小翼。四蹄侧面有爪形刻道。牺尊背部有盖,盖钮为一站立凤鸟,项背附着一卷尾虎,作行走状。胸前及臀部各附着一回首卷尾龙。器身上饰菱纹及兽面纹。盖内底及器体腹内底各有两行六字铭文:“异仲作宝障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玉龙</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0年)</p><p class="ql-block">陕西长安张家坡西周墓地</p> <p class="ql-block">“妇好”铜钺商(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p> <p class="ql-block">“司奢母”铜方壶</p><p class="ql-block">商(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p> <p class="ql-block">“司母辛”铜方鼎</p><p class="ql-block">商(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司馨母癸”铜方尊</p><p class="ql-block">商(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p> <p class="ql-block"> 站在殷墟妇好墓的象牙杯前,凝视这件距今3000年前商代王室陪葬品,那些凝固的时光仿佛重新流动。正如网友所言:“这里的展品货真价实,每一件都是中华文明的璀璨星辰。” 无论是展柜前驻足的留学生,还是带着孩子仔细观摩的家长,每个人都在与历史对话中找到了自己的答案。</p> <p class="ql-block">铜面具</p><p class="ql-block">商(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八号坑</p><p class="ql-block"> 文物保存完整,面部上宽下窄,方颐,广额。立眼凸目,粗眉,蒜头鼻,下方以凹陷示意鼻孔。阔口紧闭,嘴角下勾。长耳,耳廓较宽,下颌末端延伸至双耳后方。</p> <p class="ql-block">片状跪坐銅人</p><p class="ql-block">商(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八号坑</p><p class="ql-block">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 二里头文化(约公元前1500年) <span style="font-size:18px;">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span></p><p class="ql-block"> 这件设计精美、铸作精湛、镶嵌精致、图案精妙的铜牌饰,历经三四千年依然完好无缺,数百片绿松石丝丝入扣,无一松动脱落,即使以今天的工艺技术标准来衡量,也当之无愧地堪称高超绝伦。穿越数千年历史迷雾,来到铁器尚未发明的夏代,就会知道玉器不是雕刻的,而是利用高硬度的金刚砂、石英等"解玉砂",借助水力研磨成玉石,再用木竹器、骨石器等简陋工具琢磨辗制的。该器物就在于其主题图案兽面纹饰上,其功用在于神道设教,沟通天地,宣扬教化。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特质就是具备繁琐、成熟的礼仪性,祭天祀地的观念发达。世界被分成天、地、神、人等不同的层次,这些层次间的沟通,需借助特殊秉异的巫觋,巫觋与天神地袛的联系常借助某些动物尤其是猛兽的力量,因而就有了中国早期庙堂礼器上各种动物的纹饰和图案。这些图案既表示对祭礼的重视,又是沟通天、地、神、人等的重要载体。同时,中国也是一个崇拜玉的国度,玉的一些属性被抽象、放大,赋予强烈丰富的人文内涵,使玉具有通灵性。这种灵性与神性的融合,便具有了崇拜的宗教性。明白了这些意识的因子,也就廓清了这件铜牌饰具有沟通天、地、神、人的法器功能和意蕴了。</p> <p class="ql-block">中国</p> <p class="ql-block">铜爵</p><p class="ql-block">二里头文化(约公元前1800~公元前1500年)</p><p class="ql-block">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p> <p class="ql-block">佣阵</p><p class="ql-block">北齐</p> <p class="ql-block">镇墓兽佣阵</p> <p class="ql-block">白地黑花龙凤纹瓷罐</p><p class="ql-block"> 金元时期的磁州窑有一种常见的白地黑花龙凤纹罐。通高普遍在25-50厘米之间,人们几乎都认为这是一种酒坛,用于存酒使用,与四系瓶用途相类似。从目前存世的龙凤纹罐来看,无论是传世还是考古出土的,普遍特征是胎体粗糙,器型敦厚,也有外白釉里黑褐釉的,胎体表面普遍施化妆土,在单层或双重开光内分别以黑彩、黑褐彩绘龙凤飞腾纹饰,也有少量没有开光,在腹部绘龙,龙飞凤舞题材。</p> <p class="ql-block">文吏佣</p><p class="ql-block">北齐(公元550-577年)</p><p class="ql-block"> 头戴黑色平巾顿,面相方正丰调,额头宽闷,双眉弯曲起脊,鼻梁高耸,双唇微张。上穿粉白色圆领衣,外套朱红色高领广袖褶服,外罩两档,下穿白色大口碑,足穿黑色笏头履。双臂交携于胸前。</p> <p class="ql-block">绿彩联腹龙柄传瓶</p><p class="ql-block">唐代</p> <p class="ql-block">骆驼俑</p><p class="ql-block">北齐(公元550~577年)</p><p class="ql-block">河北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p> <p class="ql-block">简瓦(带兽面瓦当)</p><p class="ql-block">金代</p> <p class="ql-block">青釉人物瓷瓶 </p><p class="ql-block">西晋(公元265~316年)</p><p class="ql-block"> 青釉,腹部圆鼓呈球状,圈足。长颈为胡人形象,跪坐于瓶腹之上,圆睛阔鼻,手臂置于胸前,双手持一圆形物。头上系网格状发箍,发箍于脑后系带。瓶腹部凸弦纹带下饰凤鸟纹及铺首形纹样。</p><p class="ql-block">河南偃师杏园魏晋墓地</p> <p class="ql-block"> 来自大唐的鎏金錾花九曲银勺,河南偃师杏园唐墓出土,勺呈九曲花瓣造型,鎏金工艺精湛,勺的内壁打磨抛光,明亮照人。</p> <p class="ql-block"> 中国考古博物馆不仅是一座收藏文物的殿堂,更是一部立体的文明史诗。它以科技赋能历史,用学术深化理解,借国际交流拓展视野,让参观者在沉浸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正如展览中那句“鼎铸文明”,这里的一砖一瓦、一器一物,都在无声诉说着一个民族的智慧与荣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