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湘潭,历史悠久的古城,湘江河畔的千年咏叹。</p><p class="ql-block">湘江如一条碧色的绸带,蜿蜒穿过湖湘大地的褶皱,当晨雾未尽时,江面泛起粼粼波光,岸边垂柳轻舞,石板路上传来挑水人渐远的足音,与菜农土车碾压麻石路面的声音混搭,这就是湘潭的清晨。</p><p class="ql-block">一座千年文脉与江河气韵,融进骨血的域市,它既非省会的喧嚣,也无边城的孤寂,而是以独有的从容姿态,在湘水与岁月之间,书写着永恒的诗行。</p> <p class="ql-block">江滨古道,由东向西延伸,如红线串珠,把万楼、观文湘门、文庙,雨湖、万寿宫、关圣殿、窑湾、扬梅洲等名胜古迹贯通,十里文化长廊星光点点,在岁月的长河中闪耀莲城。</p> <p class="ql-block">万楼历史悠久,是湘潭市河西十里文化长廊的起点,位于湘潭市雨湖区北部的宋家桥,湘江左岸,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这座楼又称为文昌阁,始建于明朝万历四十三年。当时,一位京官李腾芳为其命名,寓意“万,乃数之大者,邑从此而大”。</p><p class="ql-block">几百年间,万楼历经多次重建,先后五次重修。2009年,第六次重建开始,工程2017年竣工。万楼的总高度达到了63.48米,主楼高度为52.58米。建筑采用内九外五层楼结构,象征着“九五至尊”,与湘潭帝都的形象相契合。</p><p class="ql-block">万楼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现代湘潭的标志性建筑。它的重建不仅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也展示了现代城市的发展和传承。</p> <p class="ql-block">登楼远眺古寺昭山耸立云端,雄伟壮观,万木葱浓,俯看江水北上,鱼舟点点,千帆竞发。近观三座大桥飞渡东西,气势恢宏,河边鱼虾戏水,垂柳成荫,对岸高楼林立亲吻白云,两岸风景如诗如画,引来多少四方来客打卡光临。</p> <p class="ql-block">万搂“青年码头”别具一格的现代建筑群与万楼古韵交相辉映,如梦如幻,仿佛穿越时空的华章。夜幕降临,灯光璀璨,宛如江畔一颗发光的明珠,又象一团燃烧的红云。</p> <p class="ql-block">古今多少事,尽付笑谈中,曾经的万楼,文人墨客常聚于此,登楼观景吟诗作赋,笑看风云变幻,不亦乐乎,那飞檐翘角,记录下多少文人墨客的谈笑风生的奇闻趣事,如今,岁月流转,故人已去,万楼经历了数次重建,依然巍然耸立,见证着湘潭的辉煌与繁荣。</p><p class="ql-block">古楼沉积着历史的沧桑与荣光,青年码头涣发着新时代激情的火花;迈向新征程,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p> <p class="ql-block">观湘门,始建于宋代,系湘潭县治所在地。门内的湘潭县衙毁于战火,现河西沿江路上的观湘门为重建,也非旧址,原址应在城正街一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的湘潭县县城有城墙,城墙四周开六张门,分别称文星门、熙春门、拱极门、瞻岳门、通济门和观湘门。城内拥有“三街九巷”。</p><p class="ql-block">三街:河街、宣化街、大街。九巷:柳师巷、按察司巷、水门巷、宁乡巷、高步天衢巷、瞻家巷、黄龙巷、铸钟巷、兴仁巷。</p><p class="ql-block">旧时湘潭的六道城门,每一道门的名称都是有来历的。南门为观湘门,城楼叫“迎薰楼”,现重建城楼叫“湘阳楼”。观湘门是整座湘潭县城的正门,从观湘门入,可以直接到县衙所在地。观湘门以东的东南门叫文星门,以西的西南门为通济门,“通济”即城内的水可以从这道门排出去,文星门和通济门都与湘江是相连的。西北方向为拱极门,“极”即北极星的意思。西边为瞻岳门,因南岳在湘潭的西边,故取名“瞻岳”。东北方向为熙春门。每一道门都建有城楼,拱极门、瞻岳门和熙春门都通陆路,城内主次干道四通八达。</p> <p class="ql-block">湘阳楼总建筑面积1777平方米,高度16.8米,共三层。站在楼上,临江而望,湘江的壮美尽收眼底。</p><p class="ql-block">河西沿江数片晚樱,一阵风起,花瓣随风起舞,美得摄人心魄,与旁边雄伟的观湘门城楼互为映衬,勾勒出一幅古朴唯美的园林艺术画卷,意境悠远,令人陶醉。</p> <p class="ql-block"> 湘潭文庙乃湘潭市内最具规模的古建筑群,旧时被称为官学、儒学,亦称之为学宫。此地不仅是官方祭祀圣贤的神圣场所,亦是研习礼仪、讲授经籍、议论文学的庄重之地。</p><p class="ql-block">一批批湘潭的儒生,曾在这片圣地潜心研读圣贤典籍,虔诚祭拜至圣先师孔子。怀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走向全国各地,或教化一域百姓,或执政一方为民。</p><p class="ql-block">步入新时代,湘潭文庙被赋予了更加深远的意义。它不仅是弘扬传统儒家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载体,也是我们汲取精神力量、砥砺前行的源泉所在。</p> <p class="ql-block">湘潭市文庙,这座古老建筑位于湘潭市城正街,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始建于南宋绍兴初年,原址位于小东门侧,后因战火于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被毁。明洪武二年(1369年),文庙在现址重建,成为祭祀孔子的专门场所。</p><p class="ql-block">文庙建筑群由棂星门、泮池、牌楼、大成门、大成殿、四贤祠、崇圣殿、钟鼓亭等组成,其中大成殿为主殿。在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和正德十一年(1516年)等年间,文庙曾多次修缮或扩建。然而,明末再次毁于战火,清顺治九年(1652年)得以重修。</p><p class="ql-block">自嘉庆至民国年间,文庙历经多次修葺,从棂星门至大门外的建筑已拆除。现文庙为湖南科技大学(原湘潭师范学院)雨湖区校舍。尽管目前文庙基本上没有对外开放,显得有些荒凉破败,但它依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传统。</p> <p class="ql-block">经过文庙便是雨湖公园东门。雨湖素有小西湖之称。雨湖之名由来已久。《潭城史迹》云:“相传约六百年前,明吉王三世偕徐妃春游于此,途中遇雨,见雨滴荷钱,千万珠跳,感景而命名。另说,雨湖地势低洼,积雨成湖,故名雨湖。”光绪刊《湘潭县志》说:“湘浦通沟,辟为后湖,变谓之雨湖。上为烟柳堤,外多园寺。”则这里原来只是一条连通湘水的沟,经人工开辟才成湖的。解放之前,湖面淤淀,湖水发臭,有人称之为湘潭龙须沟。1954年,辟为公园,开始修浚,并沿湖广植柳树,大概是为了复“烟柳堤”之旧吧。自古以来许多著名诗人在此留下佳作,有“垂柳碧孤塔,夕阳红半桥”的名句一直流传至今。</p> <p class="ql-block">美丽雨湖,如诗如画,风景迷人,一湖秀气,一湖风韵。文胜北海,景如西湖。</p><p class="ql-block">步入园区,湖面春波荡漾,桥拱如虹,曲经通幽,廊阁相通。烟柳隐凉亭,回栏拥暖楼。游船划破水面,留下波影涟漪成诗,翠柳低垂点水,撩动少女芳心,湖面倒影如画,静谧优雅,醉美多少游人。</p><p class="ql-block">双壁无暇牌坊与湖畔少女投湖塑雕交相辉映,诉说着岁月的悲伤。故事感人至深,传说至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雨湖中八仙桥是正街与雨湖路的通道。五十年代,八仙桥保存完好,原址原貌,相传八仙一夜造桥时的八块麻石,依然厚重如初横度湖上,与七星桥隔水相望,互相晖映,朝夕相伴。桥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雨湖几次改造,逐渐改变了八仙桥的原貌,雨水与污水分流,进入地下排水管,麻石桥变成了平整宽敞的汽车道,路旁的法国梧桐树枝繁叶茂。站立桥面,扶栏远眺,湖水清澈如镜,游船荡清波,湖畔烟柳垂,楼亭入诗画。近观水草相依,鸟语蝉鸣,碧玉盘中芙蓉笑。</p> <p class="ql-block">雨湖历经沧桑,沉积着岁月的印痕,见证了湘潭的变迁,时代的春风重塑了它的英姿,重放光彩,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光耀莲城。恰似一幅优美的水墨画卷,抒展在湘江之滨。</p> <p class="ql-block">江西会馆,原名许旌阳祠,又名万寿宫。据《湘潭县志》记载,江西商人于清顺治七年(1650年)在此地建许旌阳祠,作为旅潭江西客商的会馆,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由江西众商捐资重修。它曾是湘潭最大的外省会馆,也是湘潭现存唯一的江西会馆。</p><p class="ql-block">如今的江西会馆仅存门楼及夕照亭等遗迹。会馆的门楼为四柱五楼牌坊式建筑,高达12米,宽5米。由花岗岩和汉白玉构成,中门左右置抱鼓石,两端立石狮。顶檐下竖额泥塑行楷“江西会馆”四字,夕照亭为原会馆后花园之水阁凉亭,今位于雨湖公园中湖南侧的周家山,为二层方亭,石木结构,高12米,边长8米。内外有8根石柱,重檐歇山顶,覆黄色琉璃瓦。</p><p class="ql-block">江西会馆是明清时期江右商帮在湘潭活动的重要见证,反映了当时湘潭商业的繁荣以及江西与湘潭之间密切的商业往来。而作为旅潭江西客商会馆,江西会馆也是江西文化在湘潭传播的重要载体,促进了两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p> <p class="ql-block"> 关圣殿由清康熙时山西众商公建,既为祭祀关羽的场所,又是山西、河南、甘肃、山东、陕西北方五省旅潭商人的会馆,故又称北五省会馆。</p><p class="ql-block">关圣殿整体呈前、中、后三进式布局,结构繁复精巧,雕饰琳琅满目,大殿巍然屹立于花岗岩台基之上,高约16米,长24米,宽14米,其雄伟壮丽,令人赞叹。殿内四根狮座石柱,蟠龙透雕缠绕其间,栩栩如生。步入中进,便可见春秋阁及钟鼓楼等附属建筑。春秋阁矗立于花岗石基座之上,气势非凡,其四周檐廊以祁阳白石精心砌成栏杆,栏杆之上,古朴精美的花鸟虫鱼走兽雕刻跃然其上。尤引人注目的是阁前一对汉白玉镂空龙柱,雕工采用镂空技法,一鳞一爪,一须一珠,丝丝入扣,极为精巧细腻,这件镂空龙柱属国内罕见的珍品,除山东曲阜孔庙外,此处仅有。</p><p class="ql-block">湘潭关圣殿,一座蕴含着深厚历史底蕴与独特文化魅力的历史遗迹,每一位踏入其中的人都能深切地领略到关公所代表的忠义、诚信与英勇精神。</p> <p class="ql-block">窑湾古街始于秦代,建制于晋代,窑湾得名于清代,元代和明代时称锦湾。之前还有石湾之称。</p><p class="ql-block">明清期间,窑湾万商云集、千帆林立,繁华鼎盛。1700年来,窑湾经历了历史沧桑巨变。沉积了金湘潭的历史文化的精髓,印证了莲城古老的传奇历程。</p><p class="ql-block">湾得天地之精华,聚人间之灵气,这里风景优美,古迹荟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陶侃墓,何腾蛟衣冠冢、唐兴寺、望衡亭、“江山胜迹”摩崖石刻、唐兴桥、潭宝汽车站等都在恢复或重建,还增加了一些休息的亭楼和特色小吃街,充分重现窑湾的商业盛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唐兴桥,是湘潭城区保存最完好的单孔石拱古桥,始建于清初,桥体为花岗石,长13米,宽6米,跨度12米,两边有石栏,围栏柱头有狮象鹿猴兔等动物石雕,栩栩如生,由于年代久远,面目风化变得有些模糊不清。</p><p class="ql-block">唐兴桥原来叫壸山桥,因毗邻唐兴寺,后更名为唐兴桥。一首童谣“唐兴桥,桥晒荞,风吹荞不动,楊梅洲,洲靠舟,水流舟走洲不走动…”。历久弥新,流传至今。</p> <p class="ql-block">唐兴寺,位于湖南省湘潭市湘江边十八总的陶公山内,晋朝时名石头寺,唐时改名唐兴寺,该寺正殿供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地藏王菩萨,后殿供奉千手观音佛。殿后有一院落,原有水阁凉亭,苍松翠柏,桐花海棠,十分可观。</p> <p class="ql-block">唐兴寺为历代名刹,不少高僧驻锡于此,其中最有名者,当数唐代的智俨。智俨大师事佛61年,寿82岁,据碑记推算,当生于唐开元二十五年,即737年,而元和十三年是818年,因此,他生活的时期为唐朝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这么6个皇帝当权的年代。他自幼便静心法门,终成正果,为湘潭的佛教文化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旧唐兴寺雄伟壮丽,前临湘江,后依古木,寺周旧有围墙,山门在寺东金鸡桥,入门有钟鼓楼,唐刘禹锡时任朗州司马,应智俨徒圆皈之求,在常德任所为其作《智俨石塔铭》:“……长沙潭西逾五里,陶侃故居石头寺,门前一带湘江水,吁嗟律席之名兮,与湘流而不已。”明代万历年间礼部尚书李腾芳在《论潇湘八景》一文中写道:“石头寺终日香烟缥缈。每当暮色临空,晚钟敲响,林中宿鸟争鸣,江上渔舟徐返。禽音渔唱与钟磬之声交相溶汇,组成一支美妙的乐曲,回荡在寺周山间,仿佛置身仙境</p> <p class="ql-block">唐兴寺比湘潭建城更早。大唐兴寺是湘潭的佛教的第一个寺院,史上有记录的第一个寺院,也延续了1700年的一个寺院。它是一座了不得的建筑,可惜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把它彻底拆除了。如今湘潭市重修了唐兴寺,2023年元旦开始对外开放,久朌数年的大唐兴寺以崭新的面貌展现游人的面前,千年古寺再展雄风,光耀窑湾江滨</p> <p class="ql-block">沿着湘江潮流而上,楊梅洲的野趣扑面而来,芦苇荡里渔舟自横,沙洲上白鹭单足而立,对岸现代化建筑群的玻璃幕墙倒影,如同古老画卷,框在水墨画中。</p> <p class="ql-block">湘潭杨梅洲的由来主要有两种传说:</p><p class="ql-block">杨梅洲曾盛产杨梅,因此得名。另一种说法是,很久以前,杨梅洲是南北隔水相望的两个小沙洲,分别住着两户渔家,一家姓杨,一家姓梅。两家的儿女长大后定下了亲事,但梅家担心女儿嫁到杨家后隔江相见难。于是,杨家提议将两个小洲连接起来,两家人齐心协力从别处挖来泥土填入江中,最终将两个小洲连接成一个大洲。为了铭记杨、梅两家人填江造洲的功德,这个洲便被命名为杨梅洲。</p><p class="ql-block">杨梅洲位于湘江回湾中,四面环水,形如一轮蛾眉弯月,洲长约2500米,宽约200米至300米,面积0.5平方公里,是湘潭市区唯一的大河洲,被誉为“湘潭夏威夷”。杨梅洲不仅是一个自然景观,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见证了湘潭水运的繁华。</p> <p class="ql-block">湘潭人恃水而居,湘潭城因水而兴。从“刳木为舟,剡木为辑”,到“岸帆樯檥,集连二里,尘市日增,蔚为都会”为这座城市荣获“小南京”、“金湘潭”之称,流趟着的江水见证了湘潭水运的繁华。</p><p class="ql-block">如今的杨梅洲风景如画,洲水相连,与古街窑湾隔水相望,碧洲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江面渔舟晚唱,大桥悬空飞渡南北,气势恢宏。夕阳西下,唐兴桥下江中撒网、垂钓的小渔船,江边的垂钓者,在杨梅洲边夕阳的映衬下,恍如潇湘八景《渔村夕照》的现实版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麻辣的烧烤,火红的杨梅,霜打的茄子,鲜活的河鱼小虾,那是杨梅洲独特的味道。民间一度流传:“过了杨梅洲,冒得茄子呷”。一首顺口溜成为了水上绿洲的传奇佳话。</p> <p class="ql-block">窑湾望碧洲,烟柳碧纱处,湘水逶迤而过,夕阳西下中,可见归帆数点。悬空大桥飞渡一线…望衡亭上看万楼,九五至尊,摩天轮滚动时代潮流,牵引潭城。</p> <p class="ql-block">历史资料:百度知</p><p class="ql-block">鸣谢原作。</p><p class="ql-block">健松:2025.03.0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