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新中国解放的第一座大型矿厂——井陉煤矿,被誉为“开国第一矿”。这座煤矿宛如一部生动的中国近代工业史教科书,不仅被列入“国家工业遗产”名录,更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青少年工业文化教育基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石家庄市井陉矿区,地处冀晋交界,地下蕴藏着丰富的优质煤炭资源。这里的采煤历史可追溯至宋代,明清时期土法采煤已颇为普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898年,当地乡绅张凤起与德国贵族后裔、北洋水师副都督汉纳根合资创办“井陉矿务公司”,成立正丰矿,开启了机械化采煤的新纪元。该矿后被北洋政府收为官有,签订官商合办契约,1912年更名为“井陉矿务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时,北洋政府总理兼陆军总长段祺瑞入股,其弟弟段祺勋及其侄子先后担任总经理,使得正丰矿实际成为段氏家族控制下的重要产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井陉矿务局自成立之初便引入德国先进的生产设备与管理经验,开创了煤矿机械化开采的先河。至1926年,正丰矿已拥有3000多名矿工,年产优质煤40万吨以上,跻身当时全国十大矿厂之列,仅次于抚顺、开滦,名列第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正丰矿不仅在煤炭开采工艺上领先,还建有专门的火车站和铁路运煤专用线,直接与正太铁路接轨,使石家庄成为重要的煤炭集散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井陉矿在石家庄建立的石门炼焦厂,作为中国第一家炼焦厂,生产出中国首批优质焦炭,成为当时国内唯一一家使用机炉炼焦并提炼多种副产品的企业。可以说,井陉煤矿是石家庄地区工业文明的摇篮,有“先有井陉矿,后有石家庄”的美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7年4月,历经日寇掠夺和国民党压榨的矿区终于迎来了解放的曙光。井陉煤矿这座解放第一矿成为晋察冀边区的大后方。主要生产军火,包括火箭炮、迫击炮、手榴弹、子弹、炮弹等,维修各种炮械、枪械,为解放战争提供了有力支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井陉矿还将从德国进口的西门子火力发电机组改造为水力发电机组,运送到平山沕沕水,创建了太行山第一座水力发电站,点亮了革命圣地西柏坡的第一盏明灯,被朱德总司令赞为“边区创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井陉矿发电厂还为设在天户村的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后更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供电,将土地法大纲的颁布、三大战役的捷报、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以及开国大典的盛况传播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井陉矿作为新中国煤炭工业早期的人才基地,先后抽调了4500余名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参与7个省区8个大型煤矿的开发建设,承担和支援了多项国内和国际亚、非、欧友好国家的项目建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尽管如今井陉矿的煤炭资源已枯竭停产,但它作为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见证了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历史,记载着岁月的沧桑,在推动民族工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它已成为著名的工业旅游示范景区,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参观。</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