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南京本土的鸟类日益渐多。国家“三有”保护动物灰背鸫以前偶尔才能见到。现在,在南京东郊到处可见,拍鸟人已把它戏称为“菜鸟”。我是多次拍到它,感觉它的毛色还是很漂亮,所以觉得有必要做个美篇,让更多的人认识灰背鸫,了解灰背鸫。 灰背鸫,又名灰乌鸫,是雀形目鸫科鸫属鸟类。灰背鸫雄鸟上体从头至尾包括两翅表面概为石板灰色,头部微沾橄榄色,头两侧缀有橙棕色,眼先黑色,耳羽褐色具细的白色羽干纹。雌鸟与雄鸟大致相似,但颏、喉呈淡棕黄色具黑褐色长条形或三角形端斑,尤以两侧斑点较稠密,胸淡黄白色具三角形羽干斑。 在中国北方为夏候鸟,南方为旅鸟或冬候鸟。每年4月末5月初迁来东北繁殖地,9月末10月初南迁。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带的茂密森林中。 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和杨桦林中,尤以河谷等水域附近茂密的混交林较常见,迁徙和越冬期间也见于常绿阔叶林、杂木林、人工松树林、林缘疏林草坡、果园和农田地带。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春秋迁徙季节亦集成几只或10多只的小群,有时亦见和其他鸫类结成松散的混合群。多活动在林缘、荒地、草坡、林间空地和农田等开阔地带。地栖性,善于在地上跳跃行走,多在地上活动和觅食。繁殖期间极善鸣叫,鸣声清脆响亮,很远即能听见,常常固定在一处地方从早到晚不停地鸣叫,尤以清晨和傍晚鸣叫最为频繁。 每日活动时间甚早,有时在早晨2:50左右即开始鸣叫,鸣叫时多站在树下小树枝头,发现人后立即飞到地面,在地上通过急速跳跃前进。栖息于低山丘陵的茂林中,尤喜林下植被丰富的河谷次生阔叶林。是一种食肉鸟类,主要以昆虫、蜘蛛、蚯蚓、蜥蜴等为食。善于在地上跳跃行走,多在地上活动和觅食。 灰背鸫主要在中国东北和邻近的俄罗斯远东地区繁殖,在中国南部越冬,迁徙期间经过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是中国较常见的一种区域性候鸟,种群数量较为丰富。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div>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