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旅游中的历史断想

凌风

<div> 作为一个历史和摄影爱好者,土耳其一直是我向往的旅游目的地,那里有厚重的历史,丰富的人文古迹,同时又毗邻海洋,风光旖旎。今年春节前夕,参加了旅行社组织的土耳其、埃及游,虽然行旅匆匆,走马观花,但是土耳其的历史古迹、著名建筑依然对我有极大的震撼,让我对土耳其的历史有了更加感性、更加全面的认识,同时对部分世界史的知识了解更加深入,抚今追昔,引发了许多思古之幽情。回国一个多月了,许多画面依然萦绕不去,令我不吐不快。</div> 这次旅游土耳其游从伊斯坦布尔出发,乘坐土耳其国内航空公司的班机,到达了土耳其的中部地区安纳托利亚,见到了土耳其的最高峰阿勒山(海拔5165米)。通过查询学习,明确了小亚细亚文明的概念。<div> 小亚细亚,又称安那托利亚,即现在的土耳其。 这块土地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摇篮之一,人类居住的遗迹可上溯至7500年前。公元前1900年,西台人在此地建立了西台帝国,其后有佛里几亚(Phrygia)、利底亚(Lydia)、波斯、希腊、罗马等入主此地,同时又和其他的东方文明在这里生根、融会。罗马帝国曾长期是此地的主角,公元395年东西罗马帝国分裂,待君士坦丁大帝将首都从罗马迁至君士坦丁堡(今日的伊斯坦布尔),罗马帝国正式分裂。11世纪时,塞尔柱土耳其兴起。之后崛起的奥斯曼土耳其,于公元1453年攻下君士坦丁堡,建立横跨三大洲的奥斯曼帝国,其文化对欧洲发展功不可没。<br> 在土耳其境内,遍布不同时期的古文明遗迹,《希腊神话》中的许多传说,《荷马史诗》中的许多叙述,《圣经》中的许多记载,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根据。不论是西台、希腊、罗马、拜占庭,或是属于突厥族的塞尔柱土耳其和奥斯曼土耳其,都在这片土地上烙下印迹,更深深影响了世界文化史。</div><div> 有一种说法,世界文明主要由西方基督教文明,东方的儒家文明和西亚的伊斯兰文明构成,通过考察土耳其,可以学习半部世界史,了解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基本脉络,可以看到在小亚细亚这片土地上,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风云际会,各领风骚,通过不断的战争和扩张,在血与火的痛苦过程中进行的种族融合,文化融合,最终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人类文明。</div><div><br></div> 安纳托利亚高原的晨曦 卡帕多奇亚是土耳其旅游的起点。<div> 卡帕多奇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14世纪,当时赫梯(Hittite)民族在此凿洞而居,赫梯王国曾是西亚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在基督教创立初期,这里起初是基督教徒躲避罗马迫害的避难处,他们利用这里的岩石特性,开凿了许多石窟教堂,还在这里创办了宗教学校。</div><div> 卡帕多奇亚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与月球表面类似,被称为“地球上最像月球的地方”。<br></div> 这是卡帕多奇亚的乌奇萨要塞,它实际是一个火山岩形成的独立山峰,是这一带的最高点,突兀地耸立在通往格莱美小镇的必经之路旁,是一处军事要地。整个山体都被开凿成类似窑洞式的房间,在四周平缓之处则建满了楼房,估计可供几千人居住生活,作为要塞名符其实。 山谷中有许多形状奇特的岩石,这块骆驼石惟妙惟肖。 万年之吻 <br> 如果来卡帕多奇亚旅游只能去一个景点,那一定就是格莱梅露天博物馆了。这里是土耳其的世界文化遗产,是在自然地貌的基础上修建的建筑群,包括石窟教堂、礼拜堂和修道院。露天博物馆位于陡峭的山谷之中,浓缩了卡帕多西亚的自然、历史和人文,汇集了三十多个大大小小不同特色的石窟教堂。 一个父亲领着双胞胎女儿在惬意地游玩。 第二天从格莱美乘大巴车到达另外一处历史遗迹-孔亚,这里在12世纪到13世纪曾经是塞尔柱帝国的都城。塞尔柱帝国是突厥人建立的帝国,在全盛时期统治着从伊朗到叙利亚的广大区域。他们不仅征服了波斯,还曾经打败拜占庭帝国,俘虏了他们的皇帝。<br> 塞尔柱人是突厥乌古斯部落的分支,而突厥民族的发源地就在古代的蒙古高原,是中国古代北方著名的游牧民族,在唐朝时被中原王朝打败,逐渐西迁到中亚地区,在中亚地区发展壮大,建立自己的王国,又不断向西亚扩张,来到了小亚西亚,并将都城建在这里。<br> 据土耳其导游介绍,这里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在塞尔柱王朝统治时期,孔亚成为了连接东西方的重要商贸中心。来自中国的丝绸、瓷器源源不断地运抵这里,再转运到欧洲各地。<br><br> 如今这里已经没有了往日的辉煌,但这个用大理石砌筑的驿站还完好地保留了下来,驿站的大门经过精雕细琢,高大美观, 进入内部可以看到,建筑使用穹顶式建筑结构,空间开阔,采光极好。里面有客房、仓库、餐厅,功能齐全。当时建造这么坚固的驿站,可能还有防止劫匪和驻军的军事功能,否则作为一个商业驿站过于豪华和奢侈,恐怕经营起来会亏本。 悬挂在墙壁上的画像,有西域壁画上的造像手法和艺术风格,画中人物的服饰也有中国古代绘画中类似胡人的形象,观赏中自然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 阳光透过建筑物的顶部照射到大厅里,在墙面上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自己的身影也映照在墙上,这是摄影人梦寐以求的光影效果,它让历史的阳光照进了现实的世界。 驿站里的餐厅,就在今天也是一流的。虽然岁月更迭,这里已经看不到往日络绎不绝的商队,听不到驼铃的叮当,见不到来自东方中国的丝绸和瓷器,但是站在大厅中,仿佛看到当年这里的车水马龙,听到操着各种语言的商人讨价还价,闻到餐厅里飘来中国红茶的香气。 驿站的墙壁上挂了许多地毯,,每张地毯都工艺精湛,色彩艳而不俗。 在孔亚参观半天后又匆匆上路,到达另外一个著名的景点希拉波利斯古城遗址。这座古城比孔亚的历史早上千年,始建于公元前190年,由古希腊城邦国家珀加蒙的国王尤门斯二世建造,因为这里有独一无二的温泉资源,是土耳其闻名于世的棉花堡所在地,最初作为希腊王室和贵族的温泉疗养胜地‌。在古罗马帝国时期,古罗马人继续发展洗浴文化,这里成为一个著名的疗养城市。随着拜占庭帝国的衰落和灭亡,这里已经变成一片废墟,但是依然遗存着许多建筑的框架,形成了今天参观的景点,包括拜占庭教堂遗址、阿波罗神庙地基、罗马剧场、希腊剧场、公共墓地等‌。这里还有一个小型的博物馆,虽然面积不大,但是藏品丰富,大多都是本地挖掘出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大理石雕塑,非常珍贵。<br> 古城内保存基本完好的剧院,这些遗迹从希腊化时期一直延续到拜占庭时期。<br><br> 古城周围环境优美,远处的山坡云雾缭绕,郁郁葱葱,建筑遗迹随处可见。在2000多年前,这里已经进入城市文明,可见当时希腊贵族的物质生活水准与当今相比也相差不大。反观中国建筑,由于主要以木料为主,容易腐朽和损毁,往往一次战乱或王朝更替就灰飞烟灭,超过千年的建筑都几乎绝迹,与西方的石材建筑无法相提并论,令人遗憾。<div> </div> 古城内的建筑多使用本地的大理石,主要以黄褐色为主,增添了古朴之美‌。 看到这种景象自然让人想起中国圆明园的断壁残垣,这里的损毁主要原因是拜占庭的衰亡,而圆明园的损毁是外国的入侵,这大致是历史上著名建筑损毁的两种主要情形。<br> 含有矿物质的温泉水已经在这里流淌万年,钙化物质沉淀后形成无数的梯田式温泉池,淡蓝色异常美丽,它是大自然的杰作,也是让古希腊和古罗马人耗费巨资建造希拉波利斯的原始动力。 离开棉花堡,又驱车四个小时,入住库萨达斯,准备第二天一早参观以弗所。<div> 以弗所古城位于土耳其西部爱琴海沿岸,建于公元前7世纪,由雅典殖民者建立,并在罗马帝国时期达到鼎盛。从罗马共和国开始,以弗所就是亚细亚省(小亚细亚西部)的省会,被誉为“亚洲第一个和最大的大都会”<br> 以弗所古城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希腊罗马古城。它曾是罗马帝国的五大城市之一,在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繁荣一时。以弗所古城不仅是新约《圣经》中出现过的地名,还因其保存了大量宏伟的遗址而闻名‌。<br><br></div> 以弗所古城遗址呈西北-东南走向,总长约两公里,主要残留建筑有:石柱甬道、阿耳忒弥斯雕像、罗马皇帝多米申祭坛、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壁画、基督一性论学派领袖狄奥多西浮雕、哈德良皇帝庙、圣约翰教堂、图书馆、剧场、浴室等。<br><br> 这个剧院能容纳25,000名观众,主要用来演出戏剧,在罗马晚期角斗士表演也在剧院里举行。 古代的以弗所为库柏勒大神母(安纳托利亚丰收女神)和阿尔忒弥斯的崇拜中心。《圣经》中的圣保罗曾到过此城,据说圣母玛利亚在此度过她生命的最后日子。 这是当年希腊人建造的图书馆 虽然是断壁残垣,但是依稀能够看到当年的宏大规模与高超的建筑艺术。 整齐排列的石柱,柱头和底座都有雕刻,体现了“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 阿尔忒弥斯神庙是世界七大奇迹,是古代世界最大的建筑,它就位于以弗所。阿尔忒弥斯神庙里供奉着被希腊人称作阿耳忒弥斯的“以弗所女神”。阿尔忒弥斯神庙只能找到很少的遗迹,最明显的莫过于眼前的这根巨大的石柱,其他的部分只能依靠你的想象了。<br> 阿尔忒弥斯是古希腊神话中主掌狩猎与原始自然的女神,还掌管婴儿的生产,保护新生儿,以弗所的这座阿尔忒弥斯神殿是其崇拜中心,人们在这里举行祭祀活动,祈求女神的庇佑。<br> 阿尔忒弥斯神庙是最早的完全用大理石建造的建筑之一,规模超过了雅典卫城的帕台农神庙,与埃及金字塔、巴比伦空中花园等并称世界古代七大奇迹,在世界建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远眺阿尔忒弥斯神庙 参观完以弗所古城后,从伊兹密尔乘飞机飞回伊斯坦布尔,第二天一早开始了这座城市的旅行。人们可能不一定听说过安卡拉,但一定听说过伊斯坦布尔。伊斯坦布尔风光秀丽、古迹繁多、交通便利、商业发达,是一个同时跨越欧、亚两大洲的城市,作为欧洲古代两大帝国──罗马帝国和奥斯曼帝国首都的伊斯坦布尔,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发展,兼收并蓄欧、亚、非三洲各民族思想、文化、艺术之精粹,从而成为东西方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交汇点,随之遗留下许多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只是走马观花地看了很少的一部分。<div> 这座方尖碑原来是埃及法老图特摩斯三世在位时雕凿,竖立在埃及的卡尔纳克神庙。公元 390 年,罗<br>马帝国狄奥多西一世大帝将它运到正在建设的新首都、当时称为君士坦丁堡的伊斯坦布尔,竖立在帝国竞技场的中轴线上,现在成为土耳其的国宝。</div> 伊斯坦布尔有450多座清真寺,但蓝色清真寺最为有名,它是奥斯曼帝国时期建筑艺术的经典代表。建成于1616年,与一般清真寺不同的是它有6个宣礼塔,是世界上现存的唯一六塔清真寺。由于它的四周墙壁镶嵌着两万多块蓝色花瓷砖,使得大厅里光线显得格外柔和、静谧,故称“蓝色清真寺”。<br> 蓝色清真寺的大圆顶直径达27.5米 这是拜占庭的希腊文化和奥斯曼土耳其的突厥伊斯兰教文化相结合的建筑,运用的是拜占庭帝国希腊文化的建筑技术来表现伊斯兰教文化,即体现了当时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准,也是东西方建筑艺术完美融合的典范。 两个游客或许是累了,直接躺在地板上休息,并没有管理人员来打扰。 进入内部后,游客除了不得高声喧哗外,可以自由参观,有两位游客坐在大厅的一角在专心致志地读书,可能他俩觉得在这样的神殿中读书更容易与安拉沟通,听到真主的声音,得到神的启示。<div> 本以为清真寺一定有很多清规戒律,庄严神圣。但通过这两个场景可以推想,土耳其的宗教信仰与阿拉伯国家有极大的不同,从奥斯曼帝国时期,这里就是多种文化与宗教的交汇之地,虽然奥斯曼苏丹自称“哈里发”,尊崇伊斯兰教,但是允许其他信仰的存在,这为现代土耳其的宗教自由政策奠定了基础,土耳其共和国按照现代国家的通行做法重新创建国家,放弃伊斯兰教为国教的做法,决定了今天伊斯坦布尔如此宽松的宗教环境。</div> <br> 托普卡帕宫是奥斯曼帝国的一座皇宫,1453年默罕默德二世攻占君士坦丁堡后不久就开始在这里建设奥斯曼帝国的皇宫,自1465年至1853年一直都是奥斯曼帝国苏丹在城内的官邸及主要居所。奥斯曼帝国灭亡后,托普卡帕宫于1924年4月3日在政府政令下变成帝国时代的博物馆。皇宫里有大量的屋宇和厅堂,但只有最重要的部分开放给公众。托普卡帕宫是奥斯曼建筑的代表作,保存着大量的盔甲、画像、伊斯兰的书法原稿、壁画以及皇家珍宝。这里还收藏着1.7万多件中国古瓷器,上至唐宋,下至明清,据说仅次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德累斯顿艺术博物馆,为世界第三位。 皇宫由土耳其军方的武装守卫把守。 苏丹的全套盔甲,虽然历经几百年沧桑依然熠熠生辉。 这是苏丹使用过的宝剑和古兰经。奥斯曼帝国从安纳托利亚高原起家,最后扩张成为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同时成为伊斯兰教在世界上第三次大传播的推动者,其最核心的竞争力无非就是这两样东西:刀剑和古兰经,刀剑代表了硬实力,宗教信仰代表了软实力,只有用宗教信仰武装起来的军队才有强悍的战斗力,才能无往不胜,征服世界。奥斯曼帝国如此,阿拉伯帝国如此,罗马帝国也同样如此。 托普卡帕皇宫内的文物琳琅满目,导游给了一小时参观,时间根本不够,建议化一天时间仔细观赏。 <div> 在参观新皇宫时,恰逢一群土耳其学生在老师带领下举着国旗在拍合影,赶紧抓拍了一张。土耳其随处可见国旗,可见土耳其也有《国旗法》,这是强化国家认同,增强民族自豪感的重要形式,值得我们学习。</div> 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岸边上矗立着著名的多尔马巴赫切宫。多尔马巴赫切宫建于19世纪中叶,建筑精美,以精湛的雕刻和华丽的壁画、吊灯和装饰品著称。因其与建于15世纪的托普卡珀宫类似,所以被称为新宫,宫殿建筑顺着博斯普鲁斯海峡绵<br>延600米,与老皇宫相比,内部大厅高大宽广,气势恢弘,有来自世界各国的珍贵艺术品,装饰的富丽堂皇,尽显皇家气派。<div> 因为新宫内部禁止游客拍照,这张水晶吊灯的照片是从百度百科上下载的,以饱大家眼福。</div> 新宫中面向海峡的园林建筑 皇家专用海岸线 新宫建造于19世纪中叶,当时的奥斯曼帝国已经每况愈下,呈现出日薄西山的晚期景象,以英国、法国、俄国等为代表的新列强四处扩张,称霸世界,也威胁着奥斯曼帝国的疆域,在这种情况下,苏丹本应励精图治,重建强大的土耳其海军,但是却搜罗全世界的奇珍异宝,利用当时最先进的工业文明成果,建设了一座当时最豪华昂贵的宫殿,让人不由联想到中国清代末期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建设颐和园的往事。一个庞大的帝国,在经历上百年的兴盛期后,很多弊端开始显现并积重难返,改革变法的阻力迟滞了帝国的延续发展,内乱频发之时,外部新生力量崛起后,稍加用力就将帝国的大厦倾覆。纵观中国历史,横看世界历史,这种王朝更替的历史规律颠扑不破。 土耳其旅游能够引发思古之幽情,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这位土耳其当地导游法鲁克,法鲁克是历史学研究生学历,研究生论文专题是古代丝绸之路。为了深入研究,他专门到兰州大学学习过一年汉语,期间在中国多地游历,可以用汉语进行导游工作,是一名有学养的土耳其人,即突厥人。在交谈中我好奇地了解他对突厥民族族源的认识,没想到他对突厥民族的起源与历史认识与中国历史教科书的大致相同,认为奥斯曼帝国时的突厥人与中国唐朝时的突厥人是一个民族。在谈到当代土耳其人的信仰时,他承认年轻一代的土耳其人宗教意识已经较为淡漠,几乎没有人做礼拜,也不去清真寺,至于信仰伊斯兰教还是基督教,也没有人关心在意。他们的传统信仰是伊斯兰教,但对他妻子是否戴面纱的问题持完全开放的态度,说他妻子现在没戴,如果她那天想戴了,他也不反对。当他得知我们几个游客曾经在新疆生活多年,他表现出更多的友好感。<div><br></div><div> 这次土耳其旅游,基本是在参观该国的文物古迹,百闻不如一见,对于土耳其的历史与现状都有了新的认识,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div><div> 土耳其作为一个突厥国家的历史与土耳其这片土地的历史是两个概念,作为突厥国家,它建立于15世纪,相当于中国的明朝,但是小亚细亚文明史则有五千年以上,西方和西亚各大文明及帝国都在这里留下明显的历史印记,尤其是希腊作为罗马帝国建立前的最强盛的国家,最先在这里建立的城市,留下了完整的城市遗迹。罗马帝国和拜占庭一脉相承,在这里的统治延续了上千年,为今天的土耳其留下了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土耳其人为其国家骄傲的重要源泉。</div><div> 土耳其堪称东西方文明交融最成功的现代国家,它是欧盟国家,但民族文化则保留着伊斯兰传统,虽然国内也有库尔德人这样的民族问题,但是凯末尔实行的民族政策总体来说促进了民族和解和民族融合。土耳其能够成为中东大国,也是G20成员国,确有其历史必然性。</div><div> 参观游览中学历史,就像在茫茫大海边拣贝壳,注定是不完整的,面对古代社会遗存的文物生发的思考也是一个个片段,无法系统化,故谓之断想。</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