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1, 100, 250);">昵称:李济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1, 100, 250);">美篇号:25381964</span></p> <p class="ql-block">2月18日,正值初春时节,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我和老友一起踏上了前往昆山亭林园的旅程。心中满是对这片历史悠久园林的期待,更想亲眼目睹园内景色,亲身感受那份古典与现代交织的独特韵味。</p> <p class="ql-block">抵达昆山市西北隅,远远便望见亭林园东门外那座气势恢宏的“玉出昆冈”牌楼。牌楼两侧楹联“归奇顾怪,峰高文笔毓千秀;玉润石灵,山名马鞍传万方”映入眼帘,让人不禁对即将踏入的园林心生向往。这“玉”既指昆山三宝之一的昆石,又象征着昆山人才辈出,如玉般温润光泽。</p> <p class="ql-block">穿过牌楼,便是亭林园的东门。东门作为正门,门上“亭林园”三字苍劲有力,乃赵朴初先生所题。步入园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玉峰佳处”石壁,石壁右侧,昆山三宝之一的琼花王静静地伫立着,虽值初春,无花可赏,但琼花王的枝桠依旧挺拔,似乎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沿着石板路前行,我们来到了顾炎武纪念馆。顾炎武,这位明未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史学家和语言学家。纪念馆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主题,详细介绍了顾炎武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成就。步入纪念馆,我仿佛与这位伟大的思想家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到了了他那份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学术追求。</p> <p class="ql-block">步入顾炎武纪念馆,仿佛穿越回那个风雨飘摇却又思想璀璨的时代。先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言,犹在耳畔回响,激励着每一颗寻求真理与光明的心。</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两侧游廊上的碑刻,更是让人驻足品读。这些碑刻不仅记录了顾炎武的学术思想,也见证了他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古诗词碑刻,字字铿锵,句句入心,让人深刻体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治学精神。此行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担当与求知精神的深刻领悟。</p> <p class="ql-block">离开了顾炎武纪念馆,我们转向了昆曲博物馆。博物馆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由同济大学专家精心设计,建筑古朴典雅,轩、阁、楼、台、回廊相映成趣,与园中的自然景色相得益彰。步入博物馆,耳边传来柔美的昆曲唱腔。眼前则是古色古香的建筑群 ,让人仿佛穿越回了明清时期。</p> <p class="ql-block">昆曲《十五贯》雕塑,人物形象刻画细腻入微,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漫游于昆曲博物馆中,我不禁想起了白居易的那句“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昆曲,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唱腔、身段和演绎艺术,赢得了“百戏之祖”的美誉。博物馆内,不仅有昆曲服饰、道具的展示,更有昆曲历史的介绍,让人在欣赏昆曲艺术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昆曲博物馆所展出的六人画像中,除汤显祖和梁辰鱼明确是剧作家外,魏良辅、顾坚、黄幡绰、顾阿瑛则并非以剧作家身份为主要展示点。他们各自在昆曲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昆曲博物馆内的古戏台尤为引人注目。戏台构造精美,后台按照《扬州画舫录》所记载,恢复了昆曲古戏台后台的布置原貌。站在戏台前,我仿佛看到了当年昆曲艺人们在此演出的盛况,听到了那悠扬婉转的唱腔,感受到了那份属于昆曲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走出昆曲博物馆,眼前是一汪池水,九曲桥横卧水面,池边有亭名为“牡丹亭”。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了汤显祖的《牡丹亭》中的名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虽然眼前的牡丹亭并未盛开牡丹,但那份古典的韵味却让人沉醉其中。</p> <p class="ql-block">继续漫步于亭林园中,我不禁被这里的自然景色所吸引。园内古木参天,绿树成荫,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山水相映成趣。整个园林仿佛一幅精美的画卷,让人流连忘返。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玉峰山封山,我未能亲身体验攀爬的乐趣。但这份遗憾并未影响我对亭林园的喜爱。反而,这份遗憾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景色,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亭林园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亭林园的“公生明”碑石初立于元末明初,由昆山知州史文斌根据黄庭坚所书的《戒石铭》而立。后因风雨侵袭和朝代更迭,原碑失传。清代康熙十年(1671年),昆山县令董正位为了整肃官场风气,重刻了此碑,置于县衙前,以儆官员。而“廉生威”石碑,源自明代山东巡抚年富书写的《官箴》刻石,意为为官清廉才能在百姓中树立威信。</p><p class="ql-block">2000年7月,昆山市纪委在亭林园内刻建了“廉生威”碑,与“公生明”石碑并肩而立,成为园中的重要一景</p> <p class="ql-block">此次亭林园之行,不仅让我领略了古典园林的美景,更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昆曲艺术的魅力和顾炎武的精神。这些美好的记忆将永远镌刻在我的心中,成为我人生旅途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正如苏轼所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每一次的旅行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每一次的遇见都是一份珍贵的礼物。感谢亭林园给了我这次难忘的旅行体验,让我在未来的日子里,有了更多美好的回忆和期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