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王盛烈(1923-2003),当代现实主义中国画大师,“关东画派”的创始人。1949年进入东北鲁迅文艺学院美术部任讲师。1958年创建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曾任鲁迅美术学院副院长,辽宁中国画研究会会长。1998年获“鲁迅美术学院荣誉终身教授”称号。</p><p class="ql-block">一九五七年,王盛烈创作出名画《八女投江》。之后,他又相继创作了《海风》《家乡的孩子》《耕者》等经典作品,夯实了他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2019年,鲁艺院长李象群为鲁艺老院长王盛烈造像。适度闭合的嘴带动下颌轻微向上,微蹙的双眉带动着额头纹的伸展变化,尤其是眼部省略式处理方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2020年5月30日在英国伦敦举办的第56届英国肖像雕塑协会年度展上,雕塑作品《王盛烈肖像》荣获“希瑟利美术学院奖 ”,李象群先生也成为该奖项设立以来亚洲首位获此殊荣的艺术家。</p><p class="ql-block">🔻李象群创作的《王盛烈肖像》雕塑(泥稿)</p> <p class="ql-block">🔻赵华胜画的王盛烈肖像《笑看人生》</p> <p class="ql-block">王盛烈先生在创作(90年代)</p> <p class="ql-block">王盛烈先生在安徽黟县写生(1989年9月)</p> <p class="ql-block">王盛烈先生在辽宁本溪写生(90年代初)</p> <p class="ql-block">1938年10月,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林口县乌斯浑河,以冷云为首的8名东北抗日联军女战士,与日伪军展开激战。她们主动吸引日伪军火力,使部队主力迅速摆脱敌人的攻击,但却被敌军围困河边。在背水战至弹尽的情况下,集体沉江,壮烈殉国。她们中年龄最大的冷云23岁,最小的王惠民才13岁。</p><p class="ql-block">1949年初,东北抗联将军冯仲云来到东北鲁艺,在报告中讲述了“八女投江”的故事,王盛烈听后深受感动,想用画笔把这个故事表现出来。经过长达八年的构思,终在于1957年创作出名画《八女投江》。画面描绘了抗日联军妇女团战士冷云、胡桂芝、杨贵珍、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安盛福在与日伪军遭遇时,掩护部队突围战斗中宁死不屈、壮烈牺牲的场景。王盛烈画的《八女投江》国画作品共有三幅。分别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和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除了王盛烈创作的《八女投江》,解放后八女投江的故事以各种文艺形式展现。</p><p class="ql-block">——1949年,由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凌子风、翟强执导的《中华女儿》,是最早反映东北抗联女战士“八女投江”事迹的影片,并获得第5届卡罗维发利国际影展自由斗争奖。</p><p class="ql-block">——2003年全山石创作了《八女投江》油画(200×300cm) </p><p class="ql-block">——2016年辽宁芭蕾舞团创作的《八女投江》芭蕾舞剧,获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奖”。</p><p class="ql-block">——2021年曾成钢、赵峰创作的《八女投江》(雕塑) 200cm×500cm×175cm,入选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文联主办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p><p class="ql-block">——2024年胡宝鑫创作了《乌斯浑河岸》水彩画,作品获第四届“中国美术奖”金奖。</p><p class="ql-block">🔻王盛烈1957年创作的中国画《八女投江》(154×392cm),这幅作品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在《八女投江》作品中,对于“水”的表现借鉴了南宋画家马远《十二水图》中的“层波叠浪”,体现了传统中国画的笔墨技巧。</p> <p class="ql-block">王盛烈深受徐悲鸿、蒋兆和等大师影响,以素描为基础,创新发展中国画。1957年在《八女投江》创作时,将中国画的流畅线条与西方素描结构完美结合。画作人物造型扎实,线条厚重有力。画面中波涛汹涌的江水、浓云密布的天空渲染了整个画面悲壮的气氛。左边江中的人物与右边山石上的人物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结构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构图</span>。在画面右侧冷云等五位女战士,一边镇定地用枪射击日军,同时掩护战友们后撤的情景,具有强烈的雕塑感。<span style="font-size:18px;">高耸的山</span>石采用中国画皴法,与主体人物用明暗素描手法塑造形成鲜明的对照,这种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方式,为中国画的发展开辟了新径,影响了无数后来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八女投江》(中国画) 154×392cm 1990年,收藏于中国美术馆。</span></p> <p class="ql-block">🔻1999年,“九一八”历史博物新馆落成,王盛烈受邀为新馆重新创作了一件丈六巨幅《八女投江》。</p><p class="ql-block">(请横向观看)</p> <p class="ql-block">🔻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殷双喜介绍王盛烈<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国画</span>《八女投江》的视频</p> <p class="ql-block">🔻王盛烈《八女投江人物习作》(1957年)中国美术馆藏</p> <p class="ql-block">🔻王盛烈《风景速写》(32×46cm)1943年</p> <p class="ql-block">🔻《阅读》(油画)134×102cm 1954年 中国美术馆藏</p> <p class="ql-block">🔻王盛烈《写意山水》(中国画)1955年</p> <p class="ql-block">🔻王盛烈《友谊》(水彩) 1956年</p> <p class="ql-block">🔻王盛烈的《修船厂》(水彩) 20×34cm 1957年 </p> <p class="ql-block">🔻王盛烈《秋天的小溪》(中国画) 1957年</p> <p class="ql-block">🔻王盛烈《父亲像》(中国画) 1958年</p> <p class="ql-block">🔻1959年的王盛烈的《军民修水库》,更将我们带回了那激情满怀的生产建设岁月。</p><p class="ql-block">(请横向观看)</p> <p class="ql-block">🔻王盛烈《军民修水库图》(局部)</p> <p class="ql-block">🔻王盛烈《扶杖老人》(中国画) 49×44cm 1961年 中国美术馆藏</p> <p class="ql-block">🔻王盛烈《醴陵磁工》(中国画) 1961年</p> <p class="ql-block">🔻王盛烈《海风》(中国画) 109×316cm 1962年 中国美术馆藏</p> <p class="ql-block">🔻王盛烈《海风》(素描稿) </p> <p class="ql-block">🔻王盛烈《人物素描》1963年</p> <p class="ql-block">🔻王盛烈《人物素描》1965年</p> <p class="ql-block">🔻王盛烈《走合作道路,奔社会主义!》(宣传画)1954年</p> <p class="ql-block">王盛烈《把生产经验教给实习生》(宣传画) 53.5X38cm 1954年</p> <p class="ql-block">王盛烈<span style="font-size:18px;">《不爱红装爱武装》</span>(中国画)280×170cm 1964年 中国美术馆藏</p> <p class="ql-block">王盛烈《荷花》(中国画)1978年</p> <p class="ql-block">王盛烈《清莲》(中国画)1980年</p> <p class="ql-block">王盛烈《炉前工》(水墨画) 1980年</p> <p class="ql-block">王盛烈《九十老翁孟大爷》(中国画)</p> <p class="ql-block">王盛烈1984年创作的《耕者》(123×196cm)。画面中一眼望不到头耕地,满头银发的老农低着头牵着马,努力耕作在自己的土地。<span style="font-size:18px;">“耕者”也是画家王盛烈一生的写照。他</span>默默耕耘于艺术的大地上,奋力向前。</p><p class="ql-block">🔻王盛烈《耕者》(中国画) 中国美术馆藏</p> <p class="ql-block">1984年,王盛烈画了《家乡的孩子》,描绘了农村孩童的天真与欢乐,七个小孩中间的那个女孩手里紧紧抓住自己的书包,旁边背书包的女孩则有些羞怯,手搭在她身上,躲在两个女孩后面的那个男孩,一定十分顽皮,眯起的双眼发出机灵的光。而站在最前面、个头最小的这个男孩伴着<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只小狗</span>。画家用生动的画笔描绘了这些孩子的天真、稚气、憨厚、友好,使观众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自己的童年,从而引发对家乡的眷恋、热爱和思念。这幅《家乡的孩子》,1984年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p><p class="ql-block">🔻《家乡的孩子》(中国画) 166×185cm 中国美术馆藏。</p> <p class="ql-block">🔻《家乡的孩子》(素描稿)</p> <p class="ql-block">王盛烈《老支书》(中国画) 121×283cm 1985年</p> <p class="ql-block">王盛烈《春山雨过》(中国画) 1988年</p> <p class="ql-block">王盛烈《海浜的荒芜小路》(中国画)1988年</p> <p class="ql-block">王盛烈《画取长江好风日》(中国画) 120×1000cm 1989年</p> <p class="ql-block">王盛烈《翠谷烟云》(中国画) 1989年</p> <p class="ql-block">王盛烈《海滨姊妹》<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国画)</span> 121×283cm 1990年 </p> <p class="ql-block">王盛烈《放学路上》(国画)1990年</p> <p class="ql-block">王盛烈《九寨瀑声》(中国画) 1990年</p> <p class="ql-block">王盛烈《黄山多奇峰》(中国画) 1991年</p> <p class="ql-block">王盛烈《听得池荷几番声》(中国画)121×484cm 1992年 </p> <p class="ql-block">王盛烈《长白松影》(中国画)121×484cm 1993年</p> <p class="ql-block">王盛烈《维族人物》(中国画)1993年</p> <p class="ql-block">《青年架工》49×49cm 作于1993年,王盛烈善于捕捉生活瞬间,画风清新朴实,充满生活气息。他在中国画的基础上借鉴西洋绘画的方法,画人物形象时融合进结构和光影,既保留了西画的元素,使人物呈现油画般的体积感,依旧保留了中国画流畅的笔墨趣味。</p><p class="ql-block">🔻王盛烈《青年架工》(中国画)</p> <p class="ql-block">王盛烈《缥缈迷离》(中国画)1997年</p> <p class="ql-block">王盛烈的《天之涯》(<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国画)</span>123×490cm 1998年</p> <p class="ql-block">王盛烈《云山缥缈中》(中国画) 1998年</p> <p class="ql-block">王盛烈《张家界印象》(中国画)2000年</p> <p class="ql-block">王盛烈《机车车辆厂车间一角》炭笔速写</p> <p class="ql-block">王盛烈的部分速写作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