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清凉山

蓝狐

周五(2025年2月28日)天气晴好,看天气预报,最高温度可达18度。闲来无事,很想出去转转。昨晚看冰山写的美篇,她们单车骑行河顺镇、磊口镇,一百多公里,很是不错,今天就来个说走就走的骑行。 在地图上简单做些攻略,上午9点从家里出发,9:35出市区。规划骑行线路为:市区—河顺镇—上庄(崇善寺)—杨家寨—西傍佐南村—清凉山—南磊口—安河村—管家庄—北台村—白壁—留马—市区。因是单人独骑,设计路程就是一百公里,这样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游玩。 河顺村原名魏家河,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魏氏家谱记载,魏氏6户于明洪武二年(1369)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立村,因村周围有两条小河,故取名“魏家河”村,又名“河顺”。1946年,林县第九区人民政府驻,村名正式改称“河顺”,沿用至今。因是镇政府所在地,河顺镇因此而名。 上坡是河顺镇的一个行政村,位于河顺镇东北一公里处,因村庄坐落在山脚下,往北走全是上坡路,故称“上坡村”,沿用至今。 上坡村村南有个天公庙,从大路上看,首先看到个姜太公钓鱼塑像,原以为是太公庙,进去参观,才知道是天公庙,供奉神明诸多。 林州崇善寺位于林州市河顺镇北一里处的上庄村,唐永昌(689年)年间建,经宋、元、明、清历代多次重修。原建筑规模宏伟,现遗喇嘛教式石塔一座,建于明朝成化年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善寺塔建于明成化年间。为覆钵喇嘛石塔,高16.8米。下为石砌双层束腰须弥座,雕仰覆莲、卷草花卉、托塔力士等图案。塔身南面壁门,内有塔心室,室内须弥座雕刻三世佛。室内东壁侧立有清顺治六年(1649年)《重修浮图石佛碑记》载“崇善寺古刹也,殿左浮图七级,创自大明成化间,中间有石佛三尊,年代久远”。塔身之上为两层须弥座,再上为十三天,塔顶宝瓶不存。 崇善寺可认为是三重院落。最前面是天王殿,天王殿内正面为弥勒佛,背面是护佛苇驮,两侧为四大天王。中间为大祭台,台中塑巨大观士音站像。最后一重为大雄宝殿,供奉三圣佛。两侧偏殿六间,除供奉四大菩萨(观音、文殊、普贤、地藏王)还有五王殿、伽蓝殿。里面所有神像皆为铜铸,很是豪华气派。 天王殿的苇驮菩萨。韦陀菩萨是佛祖的护法神,也是佛法的护法神。在中国寺院,韦驮菩萨造型主要有三种,也分别代表三种含义。第一种,如果韦驮扛杵在肩上,这表示此寺院为十方丛林,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僧人免费吃住3-7天。第二种,韦驮双手合十金刚杵横在胸前,这表示欢迎外来的僧人在此寺院可挂单短住1-3天。第三种,如果韦驮手中的金刚杵触地而立,则表示此寺为子孙庙,不欢迎外来的僧人在此寺院挂单。崇善寺天王殿的苇驮,双手合十金刚杵横在胸前,说明崇善寺规模大,可以为外来僧人提供食宿。 崇善寺,天王殿为单檐歇山顶、大雄宝殿为重檐歇山顶,配殿为硬山顶。皆雕梁画栋,斗供飞檐,很是气派,檐下用铁丝网密封,以防麻雀飞入。我来时,十几个居士与出家人正在大雄宝殿念佛、礼忏、诵经。一身披袈裟和尚站门口,阻止其他闲杂人员进入。 离开崇善寺继续骑行,看路边一指示牌,上写“天下第一洞——朝阳洞”,很是好奇,遂依指示骑摩托上来。 在一处庙宇之后,有一天然洞穴,洞口似被人阔凿过,里面空间很大,总有十几间房间大小,里面依方位区域,雕凿供奉各路神仙。从朝阳洞参观出来后,遇一在此看管之人,也不知是何职务身份,对我很是冷漠,一脸嫌隙,似乎嫌我带豆丁上来。唉,按说众生平等,行善之人更懂。何以恶颜相向? 井上村位于河顺镇北部,离镇5公里,是河顺镇的一个行政村,属深山区,交通不便,至今未通公交车。据《河顺镇志》记载,明正统年间(1436),一秦氏人家迁此定居,将一活水井整修垒砌改为吃水井,因村庄在水井上方。又据公元1913年村碑记载,原名“西马鞍”,因当地村北有一形似马鞍的马鞍山,因此村在西。故名。1938年抗日民主政府在此设区政府,改称“井上村”,沿用至今。 黄家坡村位于林州市河顺镇东北,距离河顺镇10公里,是河顺镇的最北的一个行政村。北邻东岗杨家寨,东邻安阳县,南至河顺付家沟,村周围全是山,因全村都姓黄,村子建在山坡上,所以叫黄家坡,沿用至今。 杨家寨是东岗镇的一个行政村,位于东岗镇东南侧,距离镇政府8公里。共一个自然村,分布较散、远。感觉杨家寨村子很大,骑摩托转了好久,才走出村子。 过杨家寨村时,看一大门上悬挂有“河南省劳动模范杨啟祥纪念馆”的牌匾,进去一探究竟。原来这是曾经的石板岩供销社职工、省劳模杨啟祥的老家。这位老人就是杨啟祥的儿子,他向我展示了省里奖给杨啟祥的一根扁担,并给我讲他父亲当年为了保障石板岩乡的物资供应,挑货翻山的工作经历。在太行隧洞开通之前,石板岩乡的物资供应主要还是依靠肩挑手扛翻过鲁班豁徒步运送,在石板岩乡还有扁担精神纪念馆。 杨家寨村是东岗镇最东边的一个行政村,再向东没多远就是安阳市殷都区铜冶镇的傍佐村。骑行到西傍佐村,停车至道旁的小超市,问去清凉山如何走,老板很是热情。告诉我,如果去清凉山村,顺路向前不远可到,如果是上清凉山寺,可返回从北苇底骑行上去,直达清凉山顶。 清凉山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约35公里的磊口乡,地处安阳县与林州市交界处,海拔695米‌。山顶分水岭为两地分界,东属安阳,西属林州‌。山体巍峨,九岭九沟环绕,气候湿润凉爽,故得名“清凉”‌。登顶可俯瞰安阳全景,是附近方圆几十公里的最高峰。 山顶有一大平台,建有清凉寺,有灵官庙、山门、九仙庙、老君庙、关帝庙、碧霞宫、佛殿等,曲径回旋,依山而建,以琉璃瓦盖顶。在最高处建“如来佛宝塔”一座。院内碑刻丛立,始创年代无考。据碑揭考证,为明代重修,今毁坏严重。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站在清凉山顶,一览众山小。刚骑行过的黄家坡、杨家寨、西傍佐、北苇底等村,一目了然。原先以为苇底村、黄家坡是两个深山中的小村庄,现在再看,却原来是位于远离乡镇中心的小平原上。 清凉山西边的林州市河顺镇南苇底村。 清凉山东边的殷都区磊口镇的清凉山村。河顺镇南苇底村与磊口乡的清凉山村相距很近,只隔一道山。通往清凉山的大道只有从北苇底上来的水泥路,要按计划骑行清凉山村,还得返回北苇底村,经铜冶镇的西傍佐向南顺公路骑行。 清凉山村是殷都区磊口乡的一个行政村,位于清凉山东南麓,村以山名,故称清凉山村。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安阳县志》载有清凉山。大名鼎鼎的修定寺唐塔就在该村村西。 修定寺塔。在清凉山的山脚下有一件价值连城的国宝,那就是修定寺塔。修定寺塔初建于南北朝时期的北齐,重修于唐朝中晚期,是第二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定寺塔以精美的砖雕闻名,来旅游的人对此赞不绝口。 该塔通高近20米,由塔基、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塔身四壁高9.3米,宽8.3米,构图为幔帐雕饰,是一座单层砖砌外壁镶嵌浮雕砖的舍利塔。修定寺塔修建于民族大融合时期,带有鲜明的少数民族文化特征。修定寺塔造型就来自于粟特族建筑。修定寺塔上有多组砖描绘了胡人跳舞的场景。 砖雕上的美女,从造型看,带有明显的盛唐时期,以丰满、圆润、健康的身体为美的标志。 修定寺塔非常有名,偶遇几个旅游专业的学员,正在老师的指导下,背诵修定寺塔的导游词。 修定寺塔对面南山上,有观音堂一处,可骑摩托直达其上。院内翠竹很美,印象深刻。 清凉山村东有一很不起眼的三教堂一座。进去参观,里面建筑很有年头。看碑,字迹清楚,为大清宣统二年(1910年)重修碑记。依碑所记,三教堂于道光年间重修过一次,宣统二年又重修,现留建筑已有百年历史。 目明村是磊口乡的一个行政村,传清乾隆年此村名南清凉山,因位于清凉山之南而得名。又,村南有一黑龙庙,庙前有一块大古石,石中间有左右对称的两个坑,像人的眼睛一样。后来一教书先生借此将村名改为目明。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目明。 过清池后,沿水王线骑行过磊口乡政府,因摩托车速快,一把油门,骑行至林州市河顺镇的东里村,在东里村路边休息一会儿,返回磊口乡,向南磊口方向骑行。 管家庄是殷都区许家沟乡的一个行政村,原称南下庄,为下庄村一部分,后管姓人迁居于此,叫管家庄。管家庄是许家沟乡最西边的一个村,与林州市横水乡的北台村相邻。 北台村位于林州市横水镇东北方向13公里处,是横水镇最东边的一个行政村。据老人说,明洪武年间(1368),从山西洪洞搬迁至此居住,原在河顺镇西里村,后又搬迁至此。原名“下台”,东邻殷都区许家沟乡,北邻殷都区磊口乡,南邻龙安区马家乡,素有“四乡围一村,一脚踏两县“之称。 西沟村位于林州市横水镇东北方向10公里处,是横水镇的一个行政村,全村地处山区。从管家庄到北台村,一路都很平,没有跨县的感觉。但从北台再向西北至西沟,却要在山里骑行。 后白壁是横水镇的一个行政村。据碑文记载,此村原名“郭家庄”,明三年(1370),刘思敬于山西壶关县哭头村迁此建村,因村东坡上有白色玉石,犹如墙壁,故将“郭家庄”改为“白壁村”。后因村庄逐渐扩大,按地理方位分成“前白壁、后白壁”,此村居后,故名“后白壁”,简称“后白”,沿用至今。过白壁村后,走太平庄、长春大道于下午17:30返回。全天骑行8.5个小时,行程10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