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张念理</p><p class="ql-block">安丘市西南山区的辉渠镇张家溜村,是一个十分隐蔽的小山庄,北倚在高高的北岭上,村南便是名扬天下的城顶山,城顶山东北麓有元末栽植的千年流苏园,流苏园和村庄之间是深沟,深沟里弯弯曲曲的小溪,唱着小曲,潺潺东流,紧靠小溪就是有80户人家的小山村,别小看这个小山村,抗战时期,著名的城顶山战役即发生在此地,国民党苏鲁战区政治部主任周复率众突围时,牺牲在张家溜村南的山坡。国民党苏鲁战区曾经在此村建立被服厂,解放军鲁中军区和安丘县委后来在此建立兵工厂,这个小山村在战争年代为中国革命立下了大功。</p><p class="ql-block">到张家溜村,就会看到,在村子的中央至今还留存着多处土坯垒砌的民房,村子中心道路旁,赫然立着安丘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家溜兵工厂的石碑,这些民房是抗战期间与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的被服厂和中共建立的安丘县委的兵工厂的所在地。</p><p class="ql-block">1942年8月唐王山战役结束之后,国民革命军第51军北上,113师进入安丘城顶山地带,以城顶山为中心构建了防区。战区总司令于学忠军事指挥部设在城顶山西北部的董家宅村,战区政治部主任周复率政治部、干训团等指挥设在马湾村北有子山上的有子祠内。</p><p class="ql-block">为解决部队需求,在城顶山驻扎期间,51军在附近的张家溜村设立了被服厂,征用民房,雇佣当地村民,生产军服、被褥、小件军需品等。据村里老人回忆,当时村民都是用手工缝制,为赶制军需品,晚上也不睡觉。舍不得点油灯,就点松明子,一个个脸都熏得灶王爷似的。有时候实在太困了,不知不觉就被针脚扎一下,一下子疼醒了,就继续干。小小的张家溜村兵工厂解决了中国军队的师服装问题,为抗战立了功。</p><p class="ql-block">1943年3月,著名的城顶山战役失利,51军将士血染城顶山,政治部主任周复、113师参谋长张植桴以身殉国,总司令于学忠负伤,苏鲁战区损失惨重,余部奉命向南转移,经莒县,再鲁西南,撤至安徽境内,被服厂也随即撤离。不过这些民房并没有荒废。1945年安丘西南山区解放后,11月,在鲁中军区的支持帮助下,安丘县委武委会在张家溜等地成立教导队(队长杨芝堂)、爆炸队(队长任环)、兵工厂(厂长刘炳臣),训练民兵,修制枪械,制造地雷、手榴弹等。</p><p class="ql-block">当时张家溜村百余户人家,腾出了80多间屋,给兵工厂使用。兵工厂分为若干小组,分别制造火药、引信、手雷、地雷、弹药,翻砂、木工、修理等。村里有300多名群众,除了上前线的,只要是留在村里,有的在兵工厂工作,有的为兵工厂人员做饭、站岗等后勤工作。</p><p class="ql-block">多方打听张家溜村的老人,他们说,当年村里的青壮年和妇女老人都是村子兵工厂的工友。小时候,他也经常听父辈讲述兵工厂的事情。至今村里留存的老房子中,哪是当年的“修械所”,哪是“翻砂组”,他都一一记得。那几盘碾制火药的石碾虽然已经不能使用,却依然存在。由于年代久远,现存的厂房大部分残破不堪,有的也已经倒塌,稍微好点的还有年龄的的村民住在里面。</p><p class="ql-block">当时兵工厂刚成立,技术不过关,兵工厂主要制造手榴弹和维修枪械,维修枪械由懂技术的人来做,手榴弹制造也简陋,开始制造的手榴弹爆炸后的只有两三瓣,最多只有十多瓣,威力很小,兵工厂多少懂技术的人员就想办法改进弹壳,最后使爆炸碎片增加到二十多片,提高了杀伤力。在研制火炸药的过程,兵工厂的工人和村民多次被炸伤,毫不畏惧,仍刻苦钻研炮弹制造技术,有一位兵工厂的在碾药时,爆炸了,双手被炸伤,衣服也被烧着了火,好多村民在研制火药的过程中,边学习,边琢磨,逐渐成为制造雷管、引信的技术专家。</p><p class="ql-block">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1948年春天,张家溜兵工厂搬迁至临朐九山一带。</p><p class="ql-block">尽管张家溜兵工厂只有短短的三年时间,却在极端艰苦的战争年代,在异常简陋的生产条件下,张家溜村的劳苦群众和兵工厂人员一道,历尽艰辛,抢修了无数的枪械,制造了大量的手榴弹,并源源不断的送往前线,极大的支援了战斗在前线的解放军,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尽了力,立了功,安丘人民永远不会忘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