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中学时曾经读过韩愈的《师说》,知道韩愈是唐朝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文章写得好。他的“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直到今天仍被人们所推崇。我到广州工作后,听潮州籍的同事说,韩愈曾被贬到广东潮州做过官,为纪念韩愈,潮州建了韩文公祠,潮州的韩山、韩江皆因韩愈而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韩愈这样的大政治家、思想家为什么被贬到潮州这个偏僻的地方?他这样一介书生为什么能在这天涯海角享千秋之礼?带着这些疑问,我于今年二月特意去潮州,游览了韩文公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踏入这片充满历史韵味的土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石碑,上面镌刻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韩文公祠”。这简单的几个字,却仿佛带着千年的厚重,让我瞬间对即将游览的地方充满了敬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韩文公祠建于宋代,位于潮州城东笔架山麓,构造古雅,肃穆端庄。祠宇系双层建筑,下层为展厅,上层为韩文公纪念馆。阁前石砌平台正中有一尊两米高的韩愈半身石像,祠内供韩愈塑像,有历代名人评价韩愈的书法碑刻。祠内梁柱还分悬着今人为重修韩文公祠所题扁额。我遍读祠内凭吊之作,心存的几个问题豁然而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韩愈遭贬是因他反佛所至。唐代宪宗皇帝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导下,国内佛事大盛,每年要花大量资金建造佛寺。佛教的过度盛行,不仅消耗了大量财力,而且有相当多的人口不事生产而为僧,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宪宗皇帝为求长生,于公元819年还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将长安附近的凤翔法门寺护国真身塔内藏着的一块据说是佛祖的指骨迎到长安供奉,上演了一场劳民伤财的闹剧。身为刑部侍郎的韩愈对这种行为很有看法,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引笔疾书,写了著名的《谏佛骨表》,进行了勇敢的一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韩愈是个文学家,写奏折也很讲究,文字铿锵有力,于理于情都特别动人。他说,尧、舜、禹时代无人信佛,皇帝皆长寿。佛事传入中国,皇帝反而命短,不命短也被人所杀。那佛骨不过是一块脏兮兮的枯骨,皇帝你“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言其失,臣实耻之”,要求将那枯骨“付之有司,投渚水火,永绝根本”,“岂不盛哉,岂不快哉”。并说,这佛如果真的有灵,有什么祸殃,就让它来找我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奏折写得畅快淋漓,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大气和献身精神。献宗听罢,龙颜大怒,觉得韩愈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即刻要将其斩首。后经大臣们力谏,韩愈才免于一死,被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潮州当剌史。他被押送出京不久,家眷也被赶出长安,年仅12岁的小女也惨死在驿道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国古代有一句为政格言:“文死谏,武死战。”韩愈的不幸遭遇让我明白,“文死谏”远比“武死战”难。武死,死于战场,死于敌人,敢将热血洒疆场,搏得烈士美名扬,举国同悼,受人尊敬。文死,死于不同意见,死于自己人,黑白不清,要忍受长期的屈辱、折磨,身后还要落一个冤名。因此,韩愈在前往潮州的路上,心烦意乱,愁肠百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韩愈当时是五十多岁的人,已经进入衰朽之年,余生无多,料想此去蛮夷南荒,生还难望,以后能否回京,实难预料。在雪厚路滑的蓝关,对赶来送他的侄孙韩湘吟出一首哀怨痛楚的诗篇:“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将吾骨瘴江边。”这首千古名篇,读了令人感到凄切、同情,从中也能看出他当时的心情之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韩愈到了潮州以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想象的要糟糕得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弊政陋习很多。北方早已告别了奴隶制,这里却还在买卖人口,有钱人养奴成风。习俗又多崇鬼神,有病不求医药,而去杀鸡杀狗,求神显灵,人们在浑浑噩噩中生活。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同在一片蓝天下,人人都该享有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按照当时的潜规则,贬臣如罪人服刑,老老实实磨时间等待机会便是,决不会主动参政。但韩愈还是忍不住,他觉得比起百姓之苦,自己这点怨、这点苦算不了什么,凭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还能为百姓做点事。于是,他到任后,如新官上任一般,连续干了四件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是兴修水利,推广先进耕作技术。二是赎放奴婢,下令奴婢可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以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三是驱除鳄鱼。当时鳄鱼为害甚烈,当地人又迷信,只知投以牲畜以祭。韩愈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大除其害。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还“以正音为潮人诲”,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推广普通话。有资料显示,韩愈之前,潮州只有进士3名,韩之后,到南宋时,登第进士就有172名。这是他大开教育之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韩愈从贬至潮州到离开潮州再贬至袁州,仅八个月就干了这四件实事,他那片诚心实在令人感动。潮州人为了纪念他,将潮州最重要的河流“鳄溪”更名为“韩江”,将城东的“笔架山”更名为“韩山”,并建“韩文公祠”千年相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在祠内仔细观看题刻碑文和有关资料,觉得韩愈不愧是一个文学家,干什么都用文章来表现。除鳄之前,他写了一篇《祭鳄鱼文》,这简直就是就是一篇讨鳄檄文。潮州阴雨不开,他连写祭文,祭于湖,祭于城隍,祭于石,请求天晴,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的一片拳拳之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游览韩文公祠,让我仿佛经历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之旅,每一处景致,每一个角落,都让我对韩愈这位先贤有了更深的了解。韩愈在其获罪海隅、家破人亡之时,尚能心系百姓,不说假话,不说空话,脚踏实地,尽力为百姓兴利除害,这在封建社会,实在难能可贵。这宏伟的“韩文公祠”,还有这”韩山”、“韩水”,不是纪念韩愈的冤枉,而是纪念他的功绩。我由此感悟到,一个人不管有多大的委屈,历史绝不会陪你哭泣,而只认你的贡献。韩愈在潮州视政8个月,这里就山河易姓了,这是人民对做了好事的人的永久纪念。一个人虽然是微不足道的,但当他与百姓的利益和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会被社会所承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在祠内转了大半天,临别时不由得又走到韩愈塑像前,仿佛看到他当年的气度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风采,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敬佩。我不由吟出了以下四句:“为抑佛事进忠言,贬至海边做小官,八个月内兴四利,潮州山水喜姓韩。”</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5 年 3 月3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