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苏博]在几何光影间,邂逅江南千年诗韵

飒爽

<p class="ql-block">  苏州博物馆成立于1960年,原址是太平天国忠王府遗址,本身就带着浓厚的历史底蕴,是收藏、展示、研究、传播苏州历史、文化、艺术的地方性综合性博物馆、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苏州博物馆”本馆,是“现代建筑最后的大师”贝聿铭先生在中国大陆的三件建筑作品之一,2006年完工, 一亮相就惊艳众人,被称为苏博的最大展品!</p> <p class="ql-block">  这座独特的建筑瑰宝——苏州博物馆,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不仅是苏州园林的精彩缩影,更是建筑大师贝聿铭献给家乡的深情厚礼。 贝聿铭先生,这位享誉世界的建筑巨匠,在其职业生涯的暮年,将毕生的智慧与情感倾注于苏州博物馆。这座建筑,是他的收山之作,也是他对故乡深深眷恋的结晶。</p> <p class="ql-block">  走进苏州博物馆,仿佛踏入了一个时光交错的奇妙空间。它融合了苏州园林的建筑元素与现代美学,传统与现代在此完美交融。</p> <p class="ql-block">  当现代建筑的棱角遇见水墨江南的温婉,贝聿铭以「中而新,苏而新」的笔触,将苏州园林的飞檐、回廊、花窗化作凝固的诗行。</p> <p class="ql-block">  白墙映碧水,片石成山峦。片石假山以拙政园的一墙为背景,以小借大,水归水,石归石,各有位置,共享天地。</p> <p class="ql-block">  以墙为纸, 以石为绘,以水为墨,就像一幅立体的山水画卷缓缓展开。</p> <p class="ql-block">  苏博之美,美在建筑。贝聿铭大师的几何魔法在此绽放——白墙黑瓦, 几何线条干净利落,将传统江南元素与现代设计完美融合!</p> <p class="ql-block">  整体色彩以黑白灰为主色调, 再搭配自然的绿色,真的清新淡雅到极致啦! 这种配色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仿佛能让人的心瞬间沉静下来</p> <p class="ql-block">  素淡无华的配色,干净利落的“中国黑”花岗岩线条在一众江南古建中不守规矩、活泼轻盈。</p> <p class="ql-block">  多边形几何艺术与抽象的非功能性现代主义,让苏博美得毫不费力又浑然天成。</p> <p class="ql-block">  沿着回廊漫步,一侧是波光粼粼的池塘,锦鲤嬉戏; 一侧是形态各异的假山,仿佛一幅立体的山水画卷。行走其间,一步一景,步移景异,处处皆可入画。</p> <p class="ql-block">  苏博的建筑,不仅是对传统园林美学的致敬,更是现代设计理念的巧妙融入,是现代与古典完美融合的典范!一踏入这片区域,你就被它那份独特的韵味深深吸引!</p> <p class="ql-block">  光与影是贝大师的妙笔, 阳光透过屋顶的几何造型玻璃, 洒落在室内, 明暗交错,展品和空间瞬间有了独特的层次感,就像被赋予了生命,每一处光影都是艺术的表达。</p> <p class="ql-block">  不同于大多数博物馆的庄严肃穆,苏博的内部是洒满温暖的,空间的设计让漫反射更加柔和,太阳的变化则为馆内带来不断流转的生命力。光透过规律线条映在墙上,落在身上,流动在心里。</p> <p class="ql-block">  在馆中随处都能感受到设计师走出国门又回到东方古典的自信与松弛。各式的窗与各式借景, 让人有种近景摸不到,远景在画中的疏离意境。</p> <p class="ql-block">  早春干枯的石榴留存着夏日气息,因此再多的人流也不会打破那一颗石榴树的宁静。</p> <p class="ql-block">  六角形窗透出四时之景,大师巧妙地借助周边景色, 把自然风光引入馆内,在室内透过窗户就能看到外面的绿树、 湖水,感觉人与自然就这么和谐地相融在一起啦, 身心都变得超级放松。</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的布局合理,各个展厅之间既有明确的分隔,又通过巧妙的走廊和过渡空间相互连接,让人在参观过程中既不会感到拥挤,又能充分领略到每一件展品的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 书画、玉石每个场馆都有属于自己的名字,每一件展品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仿佛在诉说着他们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北宋年间秘色瓷莲花碗.五代越窑青瓷.镇馆之宝之一。秘色瓷工艺已经失传,这件瓷器如今已经成为五代、北宋年间秘色瓷的标准器。秘色瓷因其质地上乘,存世数量极少,每一件都堪称国宝。 “秘色”一词最早见于唐代诗人陆龟蒙的诗《秘色越器》,诗中描绘了秘色瓷的青莹之美,却并未解释到底什么是秘色瓷。 有人说,之所以叫“秘色”,是因为这个颜色太难形容了,说黄不黄,说绿不绿,说灰不灰,说蓝也不蓝,所以干脆叫“秘色”。其实,“秘”有神秘、机密之意,“色”除了有配方之意。五代时期,吴越国君钱锣规定越窑专烧贡瓷,庶民不得使用,秘色瓷的烧造工艺、釉药配方也都由宫廷控制,秘不外传,因此,普通人难得一见秘色瓷真容。从宋代之后,秘色瓷就消失了,秘在颜色、秘在配方的秘色瓷给后人留下无尽的想象!</p> <p class="ql-block">  青花矾红海水龙纹折沿盘.清</p> <p class="ql-block">  [粉彩百鹿尊.清.光绪],圆口,溜肩,腹部饱满浑圆,圈足。肩部饰对称鹿头耳。外壁粉彩满绘山水百鹿,构图紧密,绘画细腻, 梅花鹿群姿态各异,形象生动。此种器形因似倒置的鹿头,而称为“鹿头尊”,又因常以百鹿图为装饰,又名“百鹿尊”。</p> <p class="ql-block">  无论是精美的陶瓷、巧夺天工的苏绣……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苏州乃至中国悠久的历史与文化。</p> <p class="ql-block">  [白玉渔家乐船形摆件.清.乾隆],渔船系整块和田玉雕成,玉色乳白,有黄色沁斑。运用阴刻、阳雕、透雕、圆雕等多种技法刻划了一组渔家乐的生活场面,人物形象生动、个性鲜明,透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代表了清代中期高超的琢玉工艺水平。</p> <p class="ql-block">  玛瑙透雕饰件,明.王锡爵墓出土,此饰件为不规则形,质地为玛瑙,采用镂雕、高浮雕、钻洞等技法,两面镂雕,刻画松下老者与鹿的生动形象。因材施艺、 设计巧妙、形象生动、刻画周详, 与玛瑙肌理浑然天成,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  玉钺.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昆山市少卿山遗址出土昆山市文物管理所藏,半透明,茶绿色,琢磨精致,通体抛光。扁薄长方形,上部中间有一对钻小圆孔,弧刃未开刃。正背面可见弧线切割痕。钺是古代兵器,常用于仪仗,有时也被当作王权的标识物。良渚文化的钺有石钺和玉钺两种, 玉钺更为稀少珍贵。</p> <p class="ql-block">  女金冠,元.曹氏墓出土,此冠用极其纤细的竹丝编结成网格状冠壳,用藤或竹条作为内外边圈,以丝线扎固,再在冠壳表面蒙麻及黄薄绢。冠上缀贴孔雀羽毛,出土时色彩尚鲜艳, 现已残存较少。</p> <p class="ql-block">  极致的北宋审美——真珠舍利宝幢苏州瑞光塔真珠舍利宝幢,是北宋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制作的一件珍贵的佛教艺术品。木雕真珠舍利宝幢北宋(复制品)!中国九大镇国之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  彩绘四大天王像内木函(复制品) .北宋.高123厘米宽42.5厘米,银杏木制成,五节正方形套叠式。内壁书有“大中祥符六年四月十八日记”字样,外壁画有彩绘四天王像。天王面部表情生动,形象逼真,气势雄壮,笔墨浑厚雄健,用柳叶描法,使线条生动流畅,富于变化,处处可见唐代画圣吴道子遗风。四天王原是印度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后来成为佛教中的护法天神。内木函虽历经千年,但依然五彩斑斓,气势不凡。为我国古代绘画宝库增添了一件不可多得的杰出作品,是一件极为珍贵的艺术瑰宝。</p> <p class="ql-block">  “粉墙为纸,石竹为绘,光影为景” 贝聿铭先生设计下的苏州博物馆将现代几何与江南建筑融合,建筑和光线的巧妙结合,光线透过竹林映照出斑驳的树影展现出充满诗意的光影之美。</p> <p class="ql-block">  在苏州博物馆本馆你会看到许多竹景,竹子在阳光的照射下,与地面、墙壁形成独特的光影效果,光影交织,虚实相生,与博物馆的白墙灰瓦、亭台楼阁相得益彰,营造出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氛围。</p> <p class="ql-block">  透过六角花窗,外面飘摇的竹影被框在花窗内,仿佛一幅清雅的水墨画。</p> <p class="ql-block">  秘色瓷莲花碗展厅里的玻璃窗,窗外是贝老从浙江遴选的翠竹,疏密有间,青翠盎然。</p> <p class="ql-block">  苏州博物馆,不仅仅是一座收藏文物的殿堂,更是一件融合了建筑美学、历史文化与江南风情的艺术品。在这里,无论是静静伫立欣赏,还是细细研读介绍,都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先人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  苏博之美,不仅在于其珍藏的瑰宝,更在于其本身便是一件艺术品!离开苏博时,回首凝望,苏州博物馆恰似一扇窗,透射出苏州城的前世今生。它承载历史、拥抱当下、启迪未来,邀你我共赴一场永不落幕的江南文化之约,沉醉不知归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