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重生的萨拉热窝

乱世佳人

<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波黑首都,一座建于1263年的古城。她坐落在波黑群山之中,风景秀丽,历史悠久,是欧洲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巴尔干中心。</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独特秀丽的山城,米利亚兹卡河穿城而过, 清真寺的尖顶主导着老城区的天际,天主教和东正教堂的十字架点缀着新城区的蓝天…</p> <p class="ql-block">罗伯特·唐尼亚撰写了一本书《萨拉热窝传Sarajevo: A Biography》,介绍了这座城市6个世纪的跌宕起伏…</p><p class="ql-block">这座城市交叠的印记太多,像斑驳的古化石层,令人目眩神迷;</p><p class="ql-block">‍是什么样的精神支撑着,才能够让她在连绵不断战火里,饱受蹂躏,却能凤凰涅槃,欲火重生,朝鲜彰显着万种风情…</p> <p class="ql-block">漫步萨拉热窝,仿佛走进了一座露天历史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她被称为“欧洲耶路撒冷”,伊斯兰教、东正教、犹太教、天主教在这里共存了几个世纪… ,波斯尼亚,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多种民族这这里比邻而居…</p><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见证了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南斯拉夫的辉煌与坍塌,也饱受战火的蹂躏…</p> 废墟—逝去的繁华 <p class="ql-block">灯红酒绿的市中心,隐藏着一座沉睡的遗迹,那是古老奥斯曼商队旅馆的废墟,建于16世纪,被大火毁于19世纪,遗址上架空铺了玻璃。</p> <p class="ql-block">曾经,这里是城里最奢华的客栈,接待大型的商旅,驮着丝绸与香料的商队在此落脚,熙熙攘攘的市场里,语言交错,金币叮当。</p><p class="ql-block">如今,斑驳的墙壁和坍塌的拱门静静矗立,风吹过时,仿佛还能听见昔日商人的笑语与驼铃声,令人不知今夕何夕…</p> 东正教的殿堂 <p class="ql-block">圣母诞生大教堂,建造于1863 年至 1868 年的教堂,采用拜占庭风格,融合了东正教传统的圆顶设计,红黄色相间的砖墙,宏伟而庄重。</p> <p class="ql-block">五个圆顶所最为醒目,中间的大圆顶象征基督,四周的四个小圆顶象征四位福音作者。钟声悠远,拱窗宽大,古老的信仰与金色的穹顶,在阳光下微微闪光,映照着曾经的朝圣者,也映照着如今驻足凝望的游客… </p><p class="ql-block">走进教堂,壁画上的圣徒静静凝视,燃烧的蜡烛轻轻跳跃,虔诚弥漫在空气里…</p> 天主教的殿堂 <p class="ql-block">圣心大教堂 这是萨拉热窝最大的天主教教堂,正式名称是“耶稣圣心座堂”,是为纪念耶稣基督的圣心于1884年至1889年期间建造的。</p> <p class="ql-block">它是奥匈帝国的产物,采用新哥特式建筑风格,尖顶、飞檐和精美的窗户展现出哥特式建筑的典型特征。墨绿色的塔尖与屋顶,配以浅灰色墙面,庄严肃穆又不失洁雅。</p> 伊斯兰教的殿堂 <p class="ql-block">加齐·哈斯维贝清真寺,由奥斯曼帝国总督于1530年建造,这是巴尔干半岛最大、最古老的清真寺,奥斯曼帝国时期的辉煌建筑艺术一览无一。</p> <p class="ql-block">优雅宏伟的主体建筑,彩瓷和马赛克衬托着伊斯兰艺术风格的钟乳石画案,高耸入云的宣礼塔,白色的墙壁,绿色的穹顶,精美的阿拉伯书法,宽阔静谧的庭院,整座清真寺肃穆而庄严…</p> <p class="ql-block">宣礼塔高45米,无论在市区的哪一个角落,抬头望去,蓝天白云下高耸入云的宣礼塔,都是一处赏心悦目的风景…</p> 炮火锻造的玫瑰 <p class="ql-block">上个世纪90年代的波黑内战,对萨拉热窝进行了近四年的围城,创造了近代史上最长的纪录,造成近35万人的伤亡,八成的基础设施和一半以上的住房摧毁…</p> <p class="ql-block">30年过去了,如今的城市步入正轨,而战争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遗痕,墓碑林立的墓地、弹痕累累的楼房,处处可见的“萨拉热窝血玫瑰”</p> <p class="ql-block">炮弹在萨拉热窝的大街小巷中留下无数弹痕,战后,萨拉热窝人民在弹坑中灌入鲜红色的树脂,她像是四溅的血迹,又像是绽放的玫瑰,用最鲜艳的颜色最直观的印记,铭刻战争的记忆…</p> 希望隧道—围城生命线 <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被围困的四年里,军民们在昼夜不停的轰炸下,克服重重困难,花六个多月时间,挖出了一条长约800米,宽约1米,高约1.5米的隧道—希望隧道(Tunnel of hope)。</p> <p class="ql-block">这是萨拉热窝的生命线,被围困居民50万人,仅靠国际救援维持生存,这条隧道便是萨拉热窝唯一与外界联络的途径,也是食品、军用物资,和人道主义援助进入萨拉热窝的唯一通道。</p> <p class="ql-block">隧道最高处仅有1.5米,需要弓腰前行,木板上安装了轨道,可以推车,运送伤员物资。</p><p class="ql-block">木桩支撑墙上随时都在淌水,冬天的时候阴冷无比,齐膝深的泥水中还混着伤员的血液。</p> <p class="ql-block">就是这样一条极为简陋的隧道,却支撑起了萨拉热窝人民近四年的围城生涯,平均每天有4000人次通过隧道,20吨物资运输进城,许多人通过隧道逃离了炼狱般的战场,更多的人通过隧道生存下来。</p><p class="ql-block">‍顽强的生命力,从这里源源不断输送进被战火围困的萨拉热窝…</p> <p class="ql-block">希望隧道坐落在一处不起眼的民宅地下,入口就隐藏在在民宅边的堆放杂物的车库里,楼房的墙上弹痕累累,并地面也开满了“血玫瑰”,</p> <p class="ql-block">这家房东Kolar 奶奶,一直住在房里,掩护进进出出的军人们,如今已经是94岁的高龄,和儿子孙子一起把这里办成了博物馆,保留了25米的隧道,由孙子担任馆长,用模型照片实物,让子孙万代记住战争的残酷,记住萨拉热窝人民的智慧和勇气。</p> 东西分界线 <p class="ql-block">费尔哈迪亚街,是萨拉热窝最著名的步行街,这里的地上有一条老城和新城的分界线,“东方”是奥斯曼帝国建的老城,“西方”是奥匈帝国从19世纪末开始建的新城。</p><p class="ql-block">这里,东方与西方不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p> <p class="ql-block">“东方“—-奥斯曼帝国的遗韵犹存,尖塔高耸,街巷幽深,传统手工艺店铺里,铜匠们敲打金属的声音与波斯尼亚咖啡的香气交织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西方”— -奥匈帝国的优雅在阳光下沉静,巴洛克式的欧式建筑傲然挺立,咖啡馆和精品店鳞次栉比,宽敞的街道上回荡着马车曾经的叮铃铃…</p> <p class="ql-block">这块“萨拉热窝文化交汇处”的标记,仿佛有历史在耳边低语——这里,曾经是丝绸之路的驿站,是帝国更迭的见证,是文化交融的心脏…</p> 奥斯曼商队旅馆 <p class="ql-block">莫里卡汉,这座16世纪的奥斯曼商队旅馆,如今依然被完整的保存,庭院幽深,时光缱绻,木梁上雕刻着流逝的岁月…,只是已被改造成咖啡馆和书店。</p> <p class="ql-block">如今,这里不再迎来送往满载宝物的骆驼队,而是聚集着热爱旧时光的人们。</p><p class="ql-block">他们在院中坐下,端起一杯浓郁的土耳其咖啡,让苦涩的味道在唇齿间化开,回忆着那些遥远的旅途。</p> “鸽子广场”上的明珠 <p class="ql-block">瑟比利喷泉,始建于500多年前的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的一座木制喷泉,周围聚集着一群群鸽子,它们时而在广场上踱步,时而在空中盘旋,为广场增添了生机与活力,故而, 喷泉也被称为“鸽子广场”上的明珠。</p><p class="ql-block">据说在这里喝一口泉水,便会再度回到萨拉热窝。</p> 最美的公立大学 <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美术学院,矗立在米尔扎·德利巴西奇桥边,是城市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曾是一座新哥特式的福音教堂,如今成为年轻艺术家的摇篮。</p><p class="ql-block">夜幕降临,橙黄色的灯光透过彩色玻璃窗洒落一地,仿佛连空气中都流淌着艺术的诗意。</p> ……… <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这座隐匿在巴尔干群山间的城市,宛如一颗镶嵌在文明交汇处的明珠,静静诉说着六个世纪的辉煌与风霜…</p> <p class="ql-block">秀美的风光里,有中世纪遗留的古典文化气息,西方的思想东方的灵魂相融交织,清真寺教堂与犹太会堂比邻而立,绚烂的历史和饱经的沧桑交融成一曲悠远的诗章…</p> <p class="ql-block">一场又一场的战争,一次接一次的重建,萨拉热窝依旧矗立,古老又年轻,伤痕累累却又生机勃勃,见证着时间的流转,也守护着自己的灵魂,散发出迥异而又独特的魅力,这个优雅而又悲壮的国度是如此令人动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