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的坚守

海文

<p class="ql-block">美篇号;13145579</p><p class="ql-block">昵 称;海 文</p><p class="ql-block"><br></p> 开篇语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有关袁崇焕的历史故事,听完以后感慨万千,也许我们能从这个故事字里行间体会到什么?请各位老师慢慢往下看。 </p><p class="ql-block"> 袁崇焕,明末抗清名将,崇祯帝深信谗言,以“谋叛欺君罪”将袁崇焕处以磔刑。 </p><p class="ql-block"> 凌迟之刑就是活生生将人身上的肉切下来,而行刑人将袁崇焕凌迟了3248刀,长达三天,才行刑罚完毕,京城的百姓们甚至还将他的肉拿来生吃了。</p><p class="ql-block"> 不明真想的老百姓对他憎恶不已,纷纷提出要花钱买他的肉,将其开膛破肚后,仍旧唾骂不止,直至他的肉都被切尽,只剩一副白骨。百姓还将骨头彻底砍碎,才罢休。</p><p class="ql-block"><br></p> 偷藏人头 <p class="ql-block">  袁被害后,无人敢葬。袁崇焕的贴身侍卫佘明德,冒死偷回高悬旗杆上的袁将军人头,埋在自家院中,从此隐姓埋名,守墓到老。佘义士临终前,嘱咐家人,待他死后,把他埋在袁将军身旁,并要求佘家子孙此后不许为官,世世代代由“长子”为袁将军守墓。</p><p class="ql-block"><br></p> 乾隆招见 <p class="ql-block">  佘家冒死守墓150年后,乾隆为袁崇焕平反,并经多方查寻,找到佘家后人,乾隆念佘家满门忠烈,欲封官加爵。佘家不为所动,谨遵先祖遗训,世代忠守袁将军的墓。</p><p class="ql-block"><br></p> 历史沧桑 <p class="ql-block">  道光年间,维修袁崇焕墓,南海吴荣光题写墓碑:有明袁大将军墓,民国初年,康有为出面,各界在墓旁建立袁崇焕祠。</p><p class="ql-block"> 原墓堂廊柱曾悬有康有为手书,“自坏长城慨今古,永留毅魄壮山河”对联。1950年代,北京城区改造过程中,决定将城内墓葬迁出,袁崇焕墓也在其中。</p><p class="ql-block"> 社会名士叶恭绰、李济深、章士钊、柳亚子等人联名呼吁保护。毛泽东于1952年5月25日批示予以保护。</p><p class="ql-block"> 1954年,墓葬得到维修并保存下来,文革期间又遭到破坏,居民入住。直到2002年才彻底迁出居民,成立纪念馆并向游人开放。2006年,袁崇焕墓和祠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佘明德遗嘱 <p class="ql-block">  舍明德在即将离开人世时,留下祖训,并让后代发毒誓:不回广东老家,世世代代不做官,只要佘家不绝,世代为袁崇焕将军守墓。</p><p class="ql-block"> 看到儿孙们答应自己的请求后终于含笑九泉。他不知道的是,自己的一个决定,永远的将后代的命运与袁崇焕绑定在一起,到现在已经到第十八代,三百九十三年。</p><p class="ql-block"><br></p> 第17代守墓人 <p class="ql-block">  袁崇焕的墓地,在北京市崇文区。这个墓园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恢弘,反倒是有些落魄:小院子里,水泥砌成的馒头坟,碑上刻着“有明袁大将军墓”。旁边有着一个小坟,里边埋葬着佘明德义士。</p><p class="ql-block"> 这个院子虽然很小,可是打扫的却很干净。佘家直到今天共出了十八代守墓人,其中令世人熟知的,是第十七代守墓人——佘幼芝。</p><p class="ql-block"><br></p> 佘幼芝简介 <p class="ql-block">  佘幼芝;明袁崇焕墓第十七代守墓人,(1939年-2020年8月12日),祖籍广东顺德马岗。其先祖于1630年将抗清大将袁崇焕的头颅秘密掩埋于自家后院,从此佘家后人历经明朝、清朝、中华民国共三百七十余年,日夜守护着袁大将军的坟墓。佘家第十七代传人,在佘幼芝的多方奔走之下,2002年年底,修葺一新的袁崇焕祠堂将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 2020年8月12日,袁崇焕墓第17代守墓人佘幼芝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p><p class="ql-block"><br></p> 将军墓的劫难 <p class="ql-block">  佘家守墓人前十六代都是男丁,为何到她这里变成了女丁?这要从将军墓的劫难开始说起。也不知道从哪里传出来的谣言。</p><p class="ql-block"> 说墓地里埋葬着金头。不明真相的群众,立刻涌入佘家。砸毁了墓碑,将墓穴掘地三尺。佘幼芝的堂哥深受其害,在巨大的舆论压力面前,只能带着一家老小离开。</p><p class="ql-block"><br></p> 生死都在墓地 <p class="ql-block">  临走前,堂哥含泪劝佘幼芝一起走,以免再受牵连。佘幼芝斩钉截铁的说:“生,跟随墓地生,死跟随墓地死。”</p><p class="ql-block"> 从此佘幼芝成为了第十七代守墓人,也是三百年来第一位女守墓人。延续三百多年的守墓责任,她扛了下来,不论风雨,不论苦难,她都咬牙坚持了下来。</p><p class="ql-block"><br></p> 修复袁崇焕墓地 <p class="ql-block">  1952年由于城市发展需要,北京需要将城内大量墓地牵出去。为了保住这个地方,佘幼芝四处奔走。当章士钊、柳亚子等人知道后大为震撼,立即联名上书毛主席。</p><p class="ql-block"> 当毛主席知道此事后对佘家人十分敬佩,便同意留下袁将军墓。</p><p class="ql-block"><br></p> 奔波求助 <p class="ql-block">  此后佘幼芝开始着手修复墓地,可是修复墓地需要很大的人力、物力。没办法她只能四处求助,开始了长达24年的奔波。</p><p class="ql-block"> 从七十年代末,她向全国的政协、文化部、文物局等等,去宣传袁崇焕的事迹,讲述恢复墓地的价值与意义。</p><p class="ql-block"><br></p> 心灵深处的语言 <p class="ql-block">  这样的行为被周围的人称之为“佘疯子”,单位的人更是不能理解她,并且调侃:“墓地修复了,是能给你发大彩电?还是能给你大冰箱?”面对这样的玩笑,佘幼芝只能一笑了之:“如果我不来做这件事,我怎么对得起祖先的在天之灵,怎么对得起被一刀一刀割杀的袁将军。”</p><p class="ql-block"><br></p> 皇天不负有心人 <p class="ql-block">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1991年,北京政府召开“尊重历史,照顾现实”的工作方针,议定恢复墓地。</p><p class="ql-block"> 接着,佘幼芝收到许多好心人的匿名捐款,墓地才得以重新恢复。他们一家人也受到了极大的尊重。</p><p class="ql-block"><br></p> 一场演出 <p class="ql-block">  此后香港上演话剧《袁崇焕之死》,根据袁崇焕与佘家后人守墓的故事写成,并邀请佘幼芝老两口赶赴香港,参加该剧演出。</p><p class="ql-block"> 对于佘幼芝来说,她不单单是守墓,而是守护着袁崇焕的“忠”与佘家的“义”。是中国人不可或缺的民族气节。</p><p class="ql-block"><br></p> 第十八代守墓人 <p class="ql-block">  2003年,佘幼芝28岁的儿子不幸车祸身亡。她为儿子的离去从而心碎,可是仍然要担任起守墓人的责任,堂哥那边已经靠不住,佘幼芝只能将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p><p class="ql-block"> 起初女儿焦颖是不愿意守墓的,后来她看到母亲一生都在为守墓操劳。于心不忍最终同意守墓,可是她并不准备改姓。</p><p class="ql-block"><br></p> 对母亲的感悟 <p class="ql-block">  2020年,袁崇焕墓第十七代守墓人,佘幼芝去世。焦颖说:“佘家几百年这种忠义忠孝,刚正不阿的精神,在我母亲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我作为她的女儿,做不到这么好,但是抽空到墓地去打扫打扫,剪剪草、浇浇花,我还是能做到的,我母亲这种精神我也会传承下去的。”</p><p class="ql-block"><br></p> 结束语 <p class="ql-block">  有人曾问过佘幼芝:“袁崇焕是为英杰,但是与你家非亲非故,你们真的心甘情愿为他守墓吗?</p><p class="ql-block"> 佘幼芝回答到:“我们守的不仅仅是墓,而是要把民族精神与忠义精神传给后人。”</p><p class="ql-block"> 到今天已经393年了,佘家人为袁将军守墓的义举从未间断,真真正正的诠释了什么是“一诺千金”与“忠孝仁义”。</p><p class="ql-block"><br></p> 小女孩的意见 <p class="ql-block">  自此,佘氏一族在祖先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落地生根,不再回到广东。袁崇焕墓一带原名“佘家馆”,就是由此而来。</p><p class="ql-block"> 东花市斜街52号原先是“佘家馆1号”,焦颖在这里出生,在这里结婚,女儿也是出生在这里的,一年冬天,文物工作队的一名工作人员来到家里了解情况,母亲讲起了许多关于袁崇焕墓的往事。</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焦颖在一旁为客人端茶倒水,并没往心里去。长大后,渐渐知道的多了一些。不过,她对这些陈年旧事不感兴趣。</p><p class="ql-block"><br></p> 妈妈的教育 <p class="ql-block">  由于家里经常周末来人,占据了她的私人空间,焦颖对此还颇有些不满。</p><p class="ql-block"> “在她眼里没有什么比守墓更重要!”焦颖说,在母亲眼里,袁崇焕墓的事永远是第一位。为了恢复袁祠,母亲四处奔走,甚至春节还要去别人家里商量事情。</p><p class="ql-block"> 时代变迁,佘家的果园成了学校,袁祠成了大杂院,袁墓也被破坏得面目全非。</p><p class="ql-block"><br></p> 磨难见真情 <p class="ql-block">  焦颖说,因为守墓的事情,父母之间也没少吵架,甚至闹得要分开过,原话是,你如果不愿意我来这里,咱们就离婚。可后来父亲了解到佘家祖先的故事后,他也参与进来,甚至比母亲还要积极。</p><p class="ql-block"> 焦颖的父亲焦立江是一名教师,后来成了母亲的“秘书”,恢复袁祠墓的许多材料都是他写的。</p><p class="ql-block"> </p> 剪掉辫子 <p class="ql-block">  翻开老照片,佘幼芝曾留着长长的辫子。焦颖介绍,母亲曾说,袁祠墓不恢复,就一天不剪辫。1992年,袁崇焕墓修复完成。2002年,北京市有关部门对袁崇焕祠墓进行大修,并将其改为纪念馆向社会开放。 </p><p class="ql-block"> 开放仪式后,佘幼芝剪掉了陪伴自己多年的辫子。袁崇焕祠墓成了纪念馆,佘幼芝一家也搬到了别处。可即便如此,佘幼芝心里依然放不下,一个礼拜常常要来两三趟。</p><p class="ql-block"><br></p> 日复一日 <p class="ql-block">  佘家代代传承着袁崇焕的守墓工作。这项工作并不简单,需要世代坚守,不断修缮墓碑墓地,并且每年都要为袁崇焕举行祭祀仪式。佘家从未间断这个工作,无论是战乱还是难民潮让他们落荒而逃,他们都坚守在袁崇焕的墓前。</p><p class="ql-block"><br></p> 顶住压力 <p class="ql-block">  佘明德的后人也曾受到各种压力和考验,但他们从未屈服。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袁崇焕的墓碑被毁,佘家族人甚至被迫烧掉一些家族文物和古书。但即便如此,他们仍然隐藏了一些袁崇焕的文物,等待时机恢复原状。</p><p class="ql-block"><br></p> 历史的见证 <p class="ql-block">  如今,佘家族的后代依然在守墓。他们把袁崇焕的墓地维护得非常好,每年都会为袁崇焕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佘家的守墓工作已经持续了393年,见证着袁崇焕的传奇和佘家族人的忠诚。</p><p class="ql-block"><br></p> 一段凄美的历史 <p class="ql-block">  袁崇焕和佘明德的故事是一段凄美的历史传奇。袁崇焕一生的战功和忠诚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尊重,被陷害并最终被处死。 </p><p class="ql-block"> 然而,他的尊严和清白被佘明德守护了下来,而佘家族人又将这份忠诚和守墓的责任代代相传。</p><p class="ql-block"><br></p> 感悟人生 <p class="ql-block">  他们的坚守和勇敢,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的尊严和勇气是如何在逆境中发光的。无论历史如何变迁,袁崇焕的故事和佘家族人的守墓工作将永远作为一段传奇存在。</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个承诺,一辈子的坚守,这样的无私奉献是难的可贵,值得尊敬和学习的。</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