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 秋季 晚年

秋叶飘零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图源网络</i></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几天捣鼓平板上的一个软件,儿子发来个链接,大致说两句,就乘今冬最后一场大雪,带俩孩子赶紧跑去滑雪,走了一周。</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撂下老母亲瞎琢磨,每天早晚,捧着手机和平板,左试右试,咋也不行,沮丧、无奈、挫败乃至绝望,从怀疑自我到怀疑人生。老朽了,跟不上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丁点儿小事就策手无册、捉襟见肘、举步维艰,还活个什么劲? 与时代格格不入的落伍、游离、局外感,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不是头一回了。前些年还没退休,工作就离不开电脑,一出问题难以为继,无法提交电子文件。好似一个分分钟闹罢工的无赖,动 辄躺平不干,成心刁难软弱无能的主子。哪象从前,自己动手提笔就是了,谁也不靠,啥也不仗。 </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会儿有求必应的儿子远离,有次竟想遥控修理,不成。好在亲家母比较内行,多次前来救急。她说这很简单,你就是不想学而已,一学就会。</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说实话,我对机械电器之类向来没兴趣,它又不是天天出问题,每次故障不一,不能一劳永逸。学了不用,过两天就忘,用纸笔记下备忘,没准儿连备忘录都找不着了。</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可能是潜意识中不肯认输吧,那几天忽然冒出一个念头: 一方面是迭代更新飞速变化的新鲜事物,一方面则是保护文化遗产的再三 强调和人为努力,二者不违和吗? 再说,哪些东西需要保护下来, 因人、因地、因时、因事,各各不同。 </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我们把女人裹足扬弃了,有些民族或文化一直奉行女人裹头遮面,几千年的传统,《旧约》里写着(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均源自犹太教); 再如我的前半生,社会上把古代文化列为封资修,大批特批孔子,现在呢?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越活越觉得太阳底下无新事。</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梁思成夫妇曾竭力保护北京古城,未果。在京的老同学小华夫妇到了西安,望墙兴叹: 当初留下来,收票参观,古董成了景观,多好! 诸如此类,简直不要太多。</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也就是说,过往的东西,有形或无形(非物质文化),有特定的历史价值。再现代,也不能一味败家,把老祖先的智慧结晶全都扔了。留下来,是一种纪念、一脉传承、一个参照、一份感怀......</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是有记忆的生物,不断向前的路上,也在不断回望,知道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才更明了。人不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上不着天下不挨地,现代社会有着明晰的发展路径,从古到今,从旧到新。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每代人的活法和经历,都有特定存在意义。 老了,跟不上趟了,并不等于陈腐守旧顽固反动,用比较中性的词儿:只是“过时”。时髦的未必都是好的。</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多元化社会,允许人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离这儿不远的宾州阿米什人,一直保持三四百年前荷兰移民的样式,从服饰装束,到拒绝电、自来水、汽车,活像伦勃朗画里走出的人物。 </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都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我是个特例。一天之中,我最喜黄昏。坐在餐桌旁,眺望窗外,落日余晖、晚霞夕照,壮观之余,有一种淡淡的伤感。绚丽之后夜幕降临,明朝太阳照样升起。</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多年来,晨起,就意味着紧张忙碌。生活工作、吃饭穿衣、 床上地下、门里门外,陀螺一样停不下来。停了,指定出事,不是生理就是心理。忙起来、转起来,才是生活常态。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傍晚,吃了简素的晚餐,看看电视,洗洗上床,翻翻闲书,心情和肌肉都放松下来,一天的忙累愁烦,总算扛过去了。日子一久,黄昏时分的松驰和解脱感,成了习惯反应。经历类似的过来人,都差不多吧?</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年之中,我偏爱秋季。一方面,岭南只有深秋才干燥清爽,有点儿像北方。炎夏死热、寒冬潮冷, “春水天”烦人,地板湿漉漉的。再者,渴望成熟,家庭、单位和社会,矛盾重重叠叠,关系磕磕碰碰,一不留神就栽。</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作为学生和教师,加上进修访学,在校时间三十年。九月一日开学,新学年、新起点、新气象,天高气爽心旷神怡。七七级入校是反常的春季,恢复高考的佳音传来,却是1977年的深秋。</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一生收获过庄稼、知识、爱情(虽然曲终人散)、友谊等等,儿子也生在秋末。 而春季的某月某日,总是牵扯出一些不堪或不快记忆,点点滴滴都扎心。</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生之中,我满意晚年。回忆往事‍,时常叹惜,能倒着活就好了,不会浪费那么多时间精力,在无厘头的事上。转念,没有风风雨雨、坎坷周折、逆境厄运,能有今天这份通透舒展? 一路顺风顺水,可以断言,绝无今日之我,八成还云里雾里迷糊着。</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早年沉浸在个人想象天地中,看世界一水儿的玫瑰色,一如快乐王子哈姆雷特。人到中年,各种危机爆发,压力山大,看人间全是铅灰色雾霾,陷入“自我中心性的即刻固化”—消极或积极事件发生时,“一种无限的悲观主义或盲目的乐观主义弥漫在思维中”。(《思辨与立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P340) 不是顾影自怜,就是踌躇满志。</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跌跌撞撞趟过来了,雾散云开,乾坤朗朗,旁观者清。当时惘然的苦恼烦扰,哪些是外部环境因素导致,哪些是认知与现实脱节,一目了然。误判人事,错对纷扰,一团乱麻,难以直面。</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2014.海南琼海</i></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在雾中前行。回首往事,雾已不再,起伏跌宕一路艰辛,真伪良莠一目了然。一切都逝去了,无可挽回,只能叹惋。凡事亲历,摔几个跟头,流几回眼泪,切身感受胜过前人提醒旁人劝诫。</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看透真相,此乃人生必经之途,人人如此,个个这般,叹惋也不必了。风清云淡,过好余生,兴之所至,努力尝试。有所触动,往事偶尔浮现,品咂人生百味,放下就是了。</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时光不可倒流,人生没有后悔药,只要活出一份清醒自知,将错就错、得过且过,尽量洒脱开朗,也是阅历。不然还能怎样?人生如书,慢慢读吧。</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