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字:山水</p><p class="ql-block">图片:山水/网络(致谢)</p> <p class="ql-block">人生漫漫,体检报告就像咱们身体的专属“健康日记”,默默记录着身体的点点滴滴,写满了岁月和健康的故事。大家是不是都有同感:年轻的时候,最怕看到成绩单;上了年纪,最担心的就是体检单。</p><p class="ql-block">不知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瞬间:当指尖轻触体检报告,目光游走于那密密麻麻的数据丛林,刹那间,紧张与好奇如潮水般涌上心头。这份体检报告,恰似一封自身体深处悄然寄来的“神秘信函”,字里行间都像是暗藏玄机的密码,隐匿着无数关乎健康的幽微奥秘。这信函之中,究竟传递着身体奏响的安康华章,还是在悄无声息地拉响潜在健康危机的警报?</p><p class="ql-block">此刻,就让我们一同缓缓开启这封“神秘信函”,深度解码体检报告里的关键指标,抽丝剥茧般探寻健康的真谛,精心雕琢守护健康的坚实盾牌,为我们的生命之舟在茫茫岁月中平稳远航,保驾护航。</p> <p class="ql-block"><b>血、尿常规:身体的“健康侦察兵”</b></p> <p class="ql-block"><b>血常规</b></p><p class="ql-block"><b>1、血常规正常值</b></p><p class="ql-block">白细胞计数(WBC):成人(4.0~10.0)×10⁹/L 。白细胞是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卫士”,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在免疫反应中各司其职。</p><p class="ql-block">红细胞计数(RBC):男性(4.0~5.5)×10¹²/L ,女性(3.5~5.0)×10¹²/L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代谢。</p><p class="ql-block">血红蛋白(Hb):男性 120~160g/L ,女性 110~150g/L 。它是红细胞内携带氧气的关键物质,其含量直接反映了人体的携氧能力。</p><p class="ql-block">血小板计数(PLT):(100~300)×10⁹/L 。血小板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b> 2、异常的意义</b></p><p class="ql-block">白细胞增多,常见于细菌感染、炎症、白血病等;而白细胞减少,则可能提示机体免疫力下降,或是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等。</p><p class="ql-block">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多意味着贫血。红细胞增多,可能与慢性心肺疾病、高原生活等因素有关。</p><p class="ql-block">血小板增多,可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血小板减少则容易导致出血倾向,如皮肤瘀斑、牙龈出血等。</p><p class="ql-block"><b>3、应对新观点</b></p><p class="ql-block">近年来,对于血常规的研究不断深入,一些新观点逐渐受到关注。例如,除了传统关注的白细胞总数变化,更应重视白细胞分类的比例。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除了常见的过敏反应外,还可能与寄生虫感染有关。另外,对于贫血的诊断,不仅要关注血红蛋白水平,还应结合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等指标,以更准确地判断贫血的类型和原因,从而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p> <p class="ql-block"><b>尿常规</b></p><p class="ql-block"><b>1、尿常规正常值</b></p><p class="ql-block">外观:清晰透明,颜色呈淡黄色至深黄色。</p><p class="ql-block">酸碱度(pH):4.5~8.0 ,一般晨尿偏酸性,随机尿 pH 在 6.0 左右。</p><p class="ql-block">尿比重:1.015~1.025 。</p><p class="ql-block">尿蛋白:定性试验阴性,定量试验<0.15g/24h 。</p><p class="ql-block">尿糖:定性阴性,定量<2.8mmol/24h </p><p class="ql-block">尿红细胞:玻片法平均 0~3 个/HP ,定量检查 0~5 个/μl 。</p><p class="ql-block">尿白细胞:玻片法平均 0~5 个/HP ,定量检查 0~10 个/μl 。</p><p class="ql-block"><b> 2、异常的意义</b></p><p class="ql-block">外观异常:尿液颜色深黄且浑浊,可能提示饮水过少、胆红素升高;而血尿(尿液中出现红细胞)则可能是泌尿系统结石、感染、肿瘤等疾病的信号。</p><p class="ql-block">酸碱度异常:酸性尿常见于酸中毒、痛风等;碱性尿则可能与碱中毒、泌尿系统感染等有关。</p><p class="ql-block">尿蛋白阳性:生理性蛋白尿可见于剧烈运动、发热等情况,但持续性蛋白尿往往提示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p><p class="ql-block">尿糖阳性:除了糖尿病外,还可能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肢端肥大症等内分泌疾病,以及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等。</p><p class="ql-block"><b>3、应对新观点</b></p><p class="ql-block">随着检验技术的进步,对尿常规的解读也有了新的视角。例如,微量白蛋白尿的检测越来越受到重视,它是早期发现肾脏损伤的敏感指标,即使尿常规中蛋白定性为阴性,微量白蛋白尿的出现也可能提示肾脏微血管病变,特别是对于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定期检测微量白蛋白尿有助于早期发现并干预肾脏并发症。此外,尿液中某些特定代谢产物的检测,如肾损伤分子 -1(KIM -1)等,有望成为更精准诊断肾脏疾病的新型标志物,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力的依据。</p> <p class="ql-block"><b>生化指标:身体代谢的“晴雨表”</b></p> <p class="ql-block"><b>血脂</b></p><p class="ql-block"><b>1、正常值</b></p><p class="ql-block">总胆固醇(TC):<5.2mmol/L 。</p><p class="ql-block">甘油三酯(TG):<1.7mmol/L 。</p><p class="ql-block">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 C):男性≥1.0mmol/L ,女性≥1.3mmol/L 。</p><p class="ql-block">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 C):<3.4mmol/L (高危人群<2.6mmol/L ,极高危人群<1.8mmol/L )。</p><p class="ql-block">载脂蛋白 A(ApoA):男性 1.0~1.6g/L ,女性 1.1~1.7g/L 。</p><p class="ql-block">载脂蛋白 B(ApoB):0.6~1.1g/L </p><p class="ql-block"> <b>2、异常的意义</b></p><p class="ql-block">高胆固醇血症:TC 升高,特别是 LDL - C 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会增加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p><p class="ql-block">高甘油三酯血症:TG 升高,除了与饮食(如长期高糖、高脂肪饮食)有关外,还可能与代谢综合征、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相关,同样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p><p class="ql-block">HDL - C 降低:HDL - C 被称为“好胆固醇”,其水平降低不利于胆固醇的逆向转运,使胆固醇容易在血管壁沉积,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风险。</p><p class="ql-block">载脂蛋白异常:ApoA 与 HDL - C 具有相似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ApoA 降低、ApoB 升高,提示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p><p class="ql-block"> <b>3、应对新观点</b></p><p class="ql-block">近年来,对血脂的研究不断深入,除了关注传统的血脂指标,载脂蛋白 A 和载脂蛋白 B 的比值(ApoA/ApoB)逐渐受到重视。研究表明,ApoA/ApoB 比值越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越高,其预测价值可能优于单独的载脂蛋白指标。此外,新型降脂药物如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 9(PCSK9)抑制剂的出现,为血脂异常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能更有效地降低 LDL - C 水平,进一步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p> <p class="ql-block"><b>血糖</b></p><p class="ql-block"><b>1、正常值</b></p><p class="ql-block">空腹血糖(FPG):3.9~6.1mmol/L 。</p><p class="ql-block">餐后 2 小时血糖(2hPG):<7.8mmol/L 。</p><p class="ql-block">糖化血红蛋白(HbA1c):4%~6% </p><p class="ql-block"><b>2、异常的意义</b></p><p class="ql-block">高血糖:空腹血糖≥7.0mmol/L 或餐后 2 小时血糖≥11.1mmol/L ,结合临床症状,可诊断为糖尿病。长期高血糖会对全身血管、神经等造成损害,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严重并发症。</p><p class="ql-block">低血糖:空腹血糖<2.8mmol/L ,同时伴有心慌、手抖、出汗、饥饿感等低血糖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昏迷。常见于糖尿病患者使用降糖药物过量、未按时进食等情况,也可能是一些内分泌疾病如胰岛素瘤等引起。</p><p class="ql-block"><b>3、应对新观点</b></p><p class="ql-block">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反映过去 2~3 个月平均血糖水平的重要指标,与传统的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相比,HbA1c 不受短期饮食、运动等因素影响,能更稳定、准确地反映血糖的长期控制情况。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已将 HbA1c 纳入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之一。此外,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的应用,能够连续、动态地监测血糖变化,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血糖信息,有助于制定更个性化的血糖管理方案。</p><p class="ql-block">对于糖尿病患者,除了控制血糖数值,还要重视糖化血红蛋白的达标,将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维持在理想范围,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风险。</p> <p class="ql-block"><b>肝功能</b></p><p class="ql-block"><b>1、正常值</b></p><p class="ql-block">谷丙转氨酶(ALT):0~40U/L </p><p class="ql-block">谷草转氨酶(AST):0~40U/L 。</p><p class="ql-block">总胆红素(TBIL):3.4~17.1μmol/L ,其中直接胆红素(DBIL)0~6.8μmol/L ,间接胆红素(IBIL)1.7~10.2μmol/L </p><p class="ql-block">白蛋白(ALB):35~55g/L 。</p><p class="ql-block"><b>2、异常的意义</b></p><p class="ql-block">转氨酶升高:表示肝细胞受损,常见于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酒精性肝病等。</p><p class="ql-block">胆红素异常:总胆红素升高,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提示可能存在肝内外胆管梗阻,如胆结石、胆管癌等;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常见于溶血性疾病;而两者均升高,则可能是肝细胞性黄疸,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p><p class="ql-block">白蛋白降低:可能与肝脏合成功能下降(如肝硬化)、营养不良、慢性消耗性疾病等有关。</p><p class="ql-block"><b>3、应对新观点</b></p><p class="ql-block">如今,除了传统的肝功能指标,一些新型的肝纤维化指标逐渐进入临床视野。例如,血清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Ⅳ型胶原(C - Ⅳ)等,它们对于早期发现肝纤维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动态监测这些指标,可以更准确地评估肝脏疾病的进展,为及时采取抗纤维化治疗提供依据,延缓肝硬化的发生发展。</p> <p class="ql-block"><b>肾功能</b></p><p class="ql-block"><b>1、正常值</b></p><p class="ql-block">肌酐(Cr):男性 53~106μmol/L ,女性 44~97μmol/L 。</p><p class="ql-block">尿素氮(BUN):2.9~7.2mmol/L </p><p class="ql-block">尿酸(UA):男性 150~416μmol/L ,女性 89~357μmol/L 。</p><p class="ql-block"> 胱抑素 C(Cys C)的正常范围为 0.59~1.03mg/L 。</p><p class="ql-block"><b>2、异常的意义</b></p><p class="ql-block">肌酐升高:通常提示肾功能受损,可能是急性或慢性肾衰竭的表现。但剧烈运动、高蛋白饮食等也可能导致血肌酐一过性升高。</p><p class="ql-block">尿素氮升高:除了肾脏疾病外,还可能与脱水、消化道出血、高蛋白饮食等因素有关;而尿素氮降低则可能见于营养不良、严重肝病等。</p><p class="ql-block">尿酸升高:尿酸升高常见于痛风,此外,某些肾脏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也可能伴有尿酸代谢紊乱。长期高尿酸血症可导致尿酸盐结晶在关节、肾脏等部位沉积,引发痛风性关节炎、尿酸性肾病等。</p><p class="ql-block"> <b>3、应对新观点</b></p><p class="ql-block">近年来,胱抑素 C(Cys C)作为评估肾功能的新指标备受关注。它是一种低分子量蛋白质,其血中浓度不受性别、年龄、肌肉量等因素影响,比肌酐更能早期、敏感地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变化。对于老年人、儿童以及肌肉量异常的人群,检测胱抑素 C 对于准确评估肾功能具有重要价值。</p> <p class="ql-block"><b>同型半胱氨酸(Hcy)</b></p><p class="ql-block"><b>1、正常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Hcy:</b>5 - 15μmol/L 。</p><p class="ql-block"><b>2、异常的意义</b></p><p class="ql-block"><b></b>同型半胱氨酸升高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水平升高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栓形成,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与冠心病、脑卒中等疾病密切相关。此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还可能与<span style="font-size:18px;">阿尔茨海默病</span>、糖尿病并发症等有关。</p><p class="ql-block"><b>3、应对新观点</b></p><p class="ql-block">补充叶酸、维生素 B6 和维生素 B12 是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重要措施。研究发现,对于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高血压患者(称H 型高血压),在降压治疗的同时补充叶酸,不仅能有效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还能显著降低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因此,对于体检发现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的人群,应及时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并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补充相关维生素,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p> <p class="ql-block"><b>特殊指标:不容忽视的“潜在危机”</b></p> <p class="ql-block"><b>颈动脉斑块:血管里的“捣蛋鬼”</b></p><p class="ql-block">颈动脉如同给大脑供血的“高速公路”,而斑块就像路上突然出现的“大石头”。不稳定斑块危害更大,这类斑块的纤维帽薄,内部脂质核心大,像没有坚固外壳包裹的危险品,极易破裂。一旦破裂,血小板等就会聚集形成血栓,顺着血流冲向大脑,引发脑梗,就像高速上的“石头”被冲进城市主干道,交通瞬间瘫痪。一般来说,斑块使颈动脉狭窄超过 70% 时,发生脑梗死的风险显著增加。</p><p class="ql-block"><b>1、风险评估</b></p><p class="ql-block">年龄大、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抽烟喝酒的人,更容易遇到这个“捣蛋鬼”。低回声斑块相对不稳定;等回声斑块稳定性中等;高回声斑块相对稳定。</p><p class="ql-block"><b>2、应对新观点</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传统认为颈动脉斑块一旦形成难以逆转,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通过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和合理的药物治疗,部分软斑块有可能缩小甚至消失。例如,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不仅能降低血脂,还具有稳定斑块、抗炎等多效性作用,长期应用可能使斑块体积减小。</p> <p class="ql-block"><b>甲状腺结节:脖子里的“小疙瘩”</b></p><p class="ql-block"> 甲状腺位于脖子前方,结节就是里面长出的“小疙瘩”。一般来说,实性结节,特别是伴有钙化、边界不清、纵横比大于 1 的结节,恶性可能性相对较高。直径大于 1 厘米且有上述不良特征的结节,危害更大,像个不安分的“小恶魔”,可能侵犯周围组织,影响甲状腺功能。</p><p class="ql-block"><b>1、风险评估</b></p><p class="ql-block">女性、有家族甲状腺疾病史的人要多留意。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TI - RADS)分类有助于评估结节恶性风险,就像是给结节的“危险程度”打分。一般 TI - RADS 3 类及以下多为良性结节,这类结节往往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回声均匀且无钙化或仅有粗大钙化,通常每半年到一年复查一次即可。而 4 类及以上则有较高恶性可能,其中 4 类又可细分为 4A、4B 和 4C 三个亚型,恶性风险逐渐升高。对于 4 类及以上的结节,需进一步穿刺活检明确诊断。</p><p class="ql-block"><b>2、应对新观点</b></p><p class="ql-block"><b></b>过去认为大多数甲状腺结节无需特殊处理,但现在越来越强调对结节进行精准评估。通过超声引导下的细针穿刺活检(FNA),可以获取结节细胞进行病理检查,更准确地判断结节的良恶性,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此外,一些研究发现,部分良性甲状腺结节与自身免疫因素有关,调节免疫可能有助于控制结节的生长。</p><p class="ql-block">良性结节定期复查,观察它有没有“长大学坏”;此外,对于甲状腺结节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劳累和摄入过多的碘,有助于结节的稳定和恢复。 恶性结节得赶紧手术切除,再配合后续治疗。</p> <p class="ql-block"><b>肺结节:肺里的“神秘阴影”</b></p><p class="ql-block">肺结节是肺上发现的小阴影,直径小于 5mm 的多为良性,称为微小结节。直径在 5 - 10mm 之间的小结节需密切随访,一般每 3 - 6 个月复查一次,观察结节是否有增大、形态是否改变等。</p><p class="ql-block"><b>1、风险评估</b></p><p class="ql-block">长期抽烟、接触粉尘等致癌物、有肺癌家族史的人风险高。<span style="font-size:18px;">磨玻璃结节若持续存在且实性成分增多,或直径大于 10mm、边缘不规则、有毛刺或分叶、密度不均匀等特征的肺结节恶性可能性较大,这些像“隐藏的雷”,有可能是早期肺癌的信号。</span></p><p class="ql-block"><b>2、应对新观点</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以往对于肺结节多采取较为保守的观察策略,现在则更注重多学科协作(MDT)模式进行精准诊断和治疗。通过影像科、呼吸内科、胸外科、肿瘤科等多学科专家共同会诊,综合考虑结节的大小、形态、密度、生长速度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此外,人工智能(AI)技术在肺结节的诊断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有恶变倾向的,要及时手术摘除“排雷”。</p> <p class="ql-block"><b>肿瘤标志物五项:健康的“预警灯”</b></p><p class="ql-block">肿瘤标志物五项一般指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 125(CA125)、糖类抗原 153(CA153)、糖类抗原 199(CA199)。</p><p class="ql-block">癌胚抗原升高,可能和胃肠道肿瘤、肺癌等有关;甲胎蛋白主要与肝癌相关;糖类抗原 125 升高常见于卵巢癌,但也可能在其他妇科疾病或一些非妇科疾病中出现;糖类抗原 153 对乳腺癌的诊断和病情监测有重要意义;糖类抗原 199 与胰腺癌、胆囊癌等消化系统肿瘤关系密切。</p><p class="ql-block">但肿瘤标志物五项不是绝对准确的“预警灯”,指标升高不一定就是癌症,可能只是身体有点小状况;指标正常也不能完全排除肿瘤。</p><p class="ql-block"><b>1、风险评估</b></p><p class="ql-block">动态复查指标持续升高,每次检查都比之前高,应高度警惕相关肿瘤风险。</p><p class="ql-block"><b>2、应对新观点</b></p><p class="ql-block"><b></b>过去肿瘤标志物常被孤立用于肿瘤筛查,但如今更强调联合检测及动态监测。多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减少漏诊与误诊。例如,在肝癌诊断中,甲胎蛋白(AFP)联合异常凝血酶原(PIVKA - II),能更准确判断病情。动态监测肿瘤标志物变化,可及时发现肿瘤复发、转移及评估治疗效果,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p> <p class="ql-block"><b>胃肠息肉:不容忽视的健康隐患</b></p><p class="ql-block">胃肠息肉是胃肠黏膜表面向腔内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在胃肠道中较为常见。它可以生长在胃、小肠或大肠的任何部位,大小、形态各异。</p><p class="ql-block"><b>1、风险评估</b></p><p class="ql-block">一般来说,息肉越大,癌变的可能性越高;腺瘤性息肉相较于炎性息肉,恶变风险更高。此外,年龄增长、家族遗传、长期不良饮食习惯(如高脂、低纤维饮食)等因素,也会增加胃肠息肉发生和癌变的风险。</p><p class="ql-block"><b>2、应对新观点</b></p><p class="ql-block">肠道息肉,就好比是一个社会群体,这里面绝大多数息肉,都属于“安分守己”的类型。</p><p class="ql-block">比如说炎性息肉,它是因为肠道有炎症刺激才产生的,就像是个“临时工”。这种息肉比较特殊,有时候自己就慢慢消失了。</p><p class="ql-block">还有增生性息肉,在40岁以上的人群里比较常见。它发生癌变的几率很低,低于0.5% ,相对来说不用过于担心。</p><p class="ql-block">不过,腺瘤性息肉可就得特别警惕啦,它就像是群体里“潜在的罪犯”。大约有5% 的腺瘤性息肉,有可能会慢慢发展成肠癌。</p><p class="ql-block">这里有个关键数据要知道:从腺瘤性息肉发展成癌症,平均需要7 - 15年的时间。这段时间就给我们提供了足够的干预窗口期,只要我们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就能采取措施阻止它发展成癌症。</p><p class="ql-block"><b></b>炎症性息肉可依医嘱用药。如幽门螺杆菌感染致胃部息肉,根除病菌或使息肉缩小。调节肠道菌群与抗炎药物,也有助于预防复发。</p><p class="ql-block">救命公式:45岁必做第一次肠镜+高危人群提前筛查+发现息肉规范处理=把肠癌扼杀在摇篮里。</p> <p class="ql-block"><b>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体检注意事项</b></p><p class="ql-block"><b>1、青年(19 - 39岁)</b></p><p class="ql-block">基础项目:包括体格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心电图、腹部超声等,可基本了解身体的健康状态。</p><p class="ql-block">增加项目:长时间伏案工作的人群可加做颈椎检查;经常熬夜、压力大的人群可考虑检查甲状腺功能。</p><p class="ql-block"><b>2、中年(40 - 59岁)</b></p><p class="ql-block">重点检查:除基础项目外,要重视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筛查。心血管方面可增加颈动脉超声、心脏彩超检查;癌症筛查方面,男性可查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筛查前列腺癌,女性应进行乳腺超声、钼靶检查及妇科检查筛查乳腺癌和宫颈癌等。</p><p class="ql-block"> 其他检查:增加骨密度检查,预防骨质疏松;胃肠镜检查可发现胃肠道早期病变。</p><p class="ql-block"><b>3、老年(60岁及以上)</b></p><p class="ql-block">全面检查:包括基础项目和针对老年人常见疾病的检查。如认知功能检查,筛查老年痴呆;增加心血管造影检查,更准确了解心血管状况;肿瘤标志物检查有助于癌症的早期发现;还应定期检查眼底,预防眼部疾病。</p> <p class="ql-block">体检报告中的每一项指标都像是身体发出的信号,读懂这些信号,我们就能更好地把握健康的主动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体检,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让我们以积极的态度关注健康,用科学的方法守护健康,为美好的生活筑牢坚实的健康基石。相信通过对体检报告的深度解码,我们都能在健康之路上稳步前行,铸就坚固的健康守护之盾。</p><p class="ql-block">守护健康,从读懂体检报告开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