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阵催花雨,数声惊蛰雷”。惊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公历的3月5日或6日交节。“蛰”,指“藏伏”,昆虫入冬藏伏土中;“惊”指“惊醒”,天上的春雷惊醒蛰虫。惊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代表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惊蛰这个名字蕴含着古人对于自然界变化的敏锐观察和深刻理解。惊蛰的到来意味着冬季的寒冷和沉寂逐渐被春天的温暖和生机所取代。</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北宋 燕肃《春雷起蛰图 》</i></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立春是预告,雨水是前奏,那么到了惊蛰,春天才是真真正正的亮相了。二十四节气的名字里,像立春,立秋,夏至都展现出了含蓄的意味,而唯有惊蛰以一个惊字惊破长空,与众不同。所以惊蛰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最有生命力的节气。惊蛰之后,不怎么红的花,鲜艳了,不怎么壮的树,葳蕤了,不怎么绿的草,蓬勃了。还有那些刚冒尖的竹笋,沉闷了许久的河鱼,山巅上残留的积雪,一个又一个都被惊醒,被惊动,被融化,惊艳了时光,也温柔了岁月,一切都在向上向美而行。</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明 仇英 《春龙起蛰图》 </i></p> <p class="ql-block">惊蛰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代农耕社会。在农耕文明中,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变化十分敏感,因为这与他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息息相关。在寒冷的冬季,大地被冰雪覆盖,万物凋零,人们无法通过耕种获取食物。然而随着惊蛰的到来,春天的气息开始弥漫,大地开始回暖,冰雪融化,万物开始复苏,人们可以开始耕种,期待丰收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明 尤求《风云起蛰图》 </i></p> <p class="ql-block">在古六历当中,“惊蛰”节气的名称皆为“启蛰”,西汉时期辑录的《大戴礼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之所以改名叫做“惊蛰”,是因为汉武帝的父亲名刘启,为了避开他父亲的名讳,就将二十四节气中的“启蛰”之“启”字改为了意思相近的“惊”字,从此“启蛰”就变成了“惊蛰”。进入唐代以后,“启”字的避讳已无必要,“启蛰”的名称又重新被使用,但是因为“惊蛰”的时间已经有好几百年,所以这个习惯已经改不过来了,大衍历再次使用了“惊蛰”一词,并沿用至今。在现今的汉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启蛰”这个名称。</p> <p class="ql-block">《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正月启蛰,言发蛰也。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意思是说:昆虫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因此在惊蛰时节,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故为惊蛰的到来意味着仲春时节即将开始。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gou)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清 袁江《春雷起蛰图》</i></p> <p class="ql-block">惊蛰,一年中最响亮的节气。一声春雷,似乎叫醒了春天的所有感觉。正如其他节气一样,惊蛰的三候也反映出这一节气的种种特征,古人云:惊蛰之三候为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清 杨柳谷《春雷起蛰图》</i></p> <p class="ql-block">一候桃始华。惊蛰之日,桃花是月始开,桃之夭天,灼灼其华,乃闹春之始,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流水桃花,便勾引出千媚百态。惊蛰时节,桃花渐渐被暖意烘开,春风拂过,缀满桃花的枝头微微抖动,或吹落两片芳菲,大地便有了春的颜色,“桃令以作,粲然而花华”</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清 余省《惊蛰一候桃花》</i></p> <p class="ql-block">二候仓庚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仓庚就是黄鹂,《章龟经》里曾解释道,“仓”有清净、干净的意思,“庚”则意为万物更新。所谓“仓庚鸣”,指的是惊蛰后五日,黄鹂最早感春阳之气,嘤其鸣,求其友。仓为青,青为清,庚为更新,“昔我云别,仓庚载鸣”,文人由此也称它“离黄”,“离黄穿树语断续”就成了悲声。</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清 马元驭《南溪春晓图》</i></p> <p class="ql-block">三候鹰化为鸠。鹰,鹫鸟也,鸠,即今之布谷,所谓“鹰化为鸠”,指《章龟经》曰:仲春之时,林木茂盛,口啄尚柔,不能捕鸟,瞪目忍饥如痴而化,故名曰鸣鸠。此言鹰化为鸠,春时也。以生育肃杀气盛,故蛰鸟感之而变耳。而到了秋天,鸠再化为鹰。《王制》曰鸠化为鹰,秋时也。暖春之下,苍鹰也懂得享受闲暇,暂时告别蓝天;布谷鸟如变戏法般接替了鹰的位置,催促着春耕的信号。古人看不到鹰却看到一群斑鸠在求偶,他们便认为斑鸠是由鹰变来的。</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清 华嵒《桃潭浴鸭图》</i></p> <p class="ql-block">对一个任何节日都能找到吃的国度来说,惊蛰这天没啥好吃的居然还有药可吃。老人说惊蛰吃牛黄丸可安宫,可用于节气养生,尤其是惊蛰、夏至、霜降、冬至这四个节气。惊蛰期间,冬春交替,昼夜温差大,气候多变。最易引起脑中风、心脏病等疾病发作,此时也是一年之中更适合搭配安宫牛黄丸的时节,也是更适合清热解毒、醒神开窍的节气。既往有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人群可在惊蛰期间服用安宫,可荡涤体内痰湿瘀血,重整人体阴阳纲领。安宫牛黄丸针对中风致病因子痰和火,具有强效清热、豁痰的作用,帮助预防中风,防患于未然。惊蛰前一天、当天、后一天,11:00-13:00之间服用安宫牛黄丸,可以缓解惊蛰引起的相关症状,如头痛、发热、失眠、口干、口臭等。一雷惊蛰始。蛰,蛰隐,是养生方式,此时阳气振奋化为雷声,万物随之振奋而出。牛黄丸开泄体内痰浊闭阴,势如惊雷有助于阳气振奋,维持天人相应。</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清 华岩《桃潭浴鸭图</i></p> <p class="ql-block">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许多人会感觉到背和四肢寒凉,容易出现目倦神疲、腰膝酸软、上火牙疼、皮肤嘴唇干裂等症状,其实这是人体跟不上春天阳气升发的结果。中医讲“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意思是说,在人体正气强盛的情况下,邪气不易侵入机体也就不会发生疾病。所以,这个时令,养生应该顺乎阳气的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才能生机勃勃。</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清 沈庆兰《农耕图》</i></p> <p class="ql-block">惊蛰时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容易发生肝火偏盛。惊蛰属于仲春,春天万物升发,主东方,属于肝木。肝属木,应春阳升发之气,春季与肝相应,春天最是调肝的最佳时机。因此,惊蛰养生当以护肝健脾为主。要重视情志养生,力戒焦躁、抑郁等有害情绪,学会通过发泄和转移的方法使怒气消除,切忌妄动肝火。</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宋 李安忠《晴春蝶戏图》</i></p> <p class="ql-block">春明万里,鸟语花香,桃红柳绿,一路芬芳。而惊蛰节气里也蕴藏着人生的大智慧,只有懂得蛰伏的人,才能够在关键时候抓住机遇,一跃而起,如果机会不够成熟,那就继续安心蛰伏,沉住气,砥砺前行。惊蛰节气,愿每一次蛰伏都是生命中最好的苏醒,愿世间所有的美好都与你缓缓相遇。</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清 杨沂孙《夏小正》</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