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这里是<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上海城市历史发展陈列馆</b>,位于东方明珠塔的底层,由上海历史博物馆和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合作建造,于2001年5月12日正式向游客开放。</p> <p class="ql-block">整个展馆面积达1万平方米,形象逼真地反映了上海开埠以来城市发展的变迁。馆内集中展示馆藏文物近千件及真人蜡像近百件,通过运用多媒体展示手段和精湛的建筑仿制艺术,再现了昔日的上海。</p> <p class="ql-block">来领略东方明珠上俯瞰上海城市的同时,一定要预留出时间参观一下这座陈列馆,它见证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如果想看得仔细点,最起码要两个多小时,里面也会有些小型的“表演”,有木偶人、真人弹唱,以及影音。</p> <p class="ql-block">需要参观时留意,有时候还会遇到真人模仿蜡像,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很是逼真,让你觉得像真人,可是在凝视她的眼睛时,她却能做到不眨眼,真是厉害,不过也会被好奇的孩子逗得互动一下,才让人发觉并不是蜡像!</p> <p class="ql-block">整个展厅分序馆“车马春秋”、第一馆“城厢风貌”、第二馆“开埠掠影”、第三馆“十里洋场”、第四馆“海上踪迹”、第五馆“建筑博览”。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地打造了一个“老上海”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有了路,有了交通工具,就有了人类的发展,从马车、轿子、黄包车,逐渐发展到公共交通工具,比如无轨电车、有轨电车,还有私家交通工具,最早的车头挺长的老爷车,逐渐地向小轿车发展。城市的发展史就这样拉开了序幕!</p> <p class="ql-block">看完这楼层各个时代的轿车,我们顺着台阶来到楼上,才发现上海这座城市也不是一开始就如此繁华的,它也经历过时代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在6000年前也曾是一片原始村落,古代的先民就生息、劳动、繁衍在这块富饶的滨海土地上。</p> <p class="ql-block">751年(唐天宝十年),上海西部置华亭县;1291年(元至元二十八年)上海县建立,县治在黄浦江畔。先民们春耕秋获,取衣食之资,泛舟江海,拓农商之利。清康熙以来,“海禁”渐开,上海逐渐发展为有“东南都会”之称的繁荣城镇。</p> <p class="ql-block">近代以后,列强的势力接踵而来,上海被迫对外开放,城市的发展深深的打上了半殖民地的烙印。上海人忍辱负重,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推动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市政建设的拓展和近代文明的输入,使上海一跃而成近代中国的经历、金融和文化中心,一个著名国际都会。</p> <p class="ql-block">此展馆试图以建筑形态和场景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上海城市历史的发展,让我们从全角度了解它的昨天,感受它的今天,从而更加豪迈地走向明天!</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早期有轨电车</b>: 1908年3月5日,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正式开通。华商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于1913年8月11日通车营业。</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无轨电车</b>:1914年11月15日,上海第一条无轨电车线路正式通车。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电车已经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城厢风貌</b>: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上海正式设县,明代上海始建城墙。清康熙中期以后,“海禁”逐渐松弛,上海扼江控海的地理优势得以发挥,手工棉纺织和沿海沙船运输业为上海的主要产业。“一城烟火半江南”,上海老城厢商业繁华、文化发展一时号称“小苏州”和“江南名邑”。</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开埠掠影</b>: 1842年外国列强以武力打开进入中国的大门;1845年,列强在沪设置租界,逐步推进西方的市政设施和管理模式,租界成为列强建立在中国土地上的“国中之国”,上海也由此走上半殖民地化的道路。华洋共居,五方杂处,上海成为中国最大的移民城市,中西兼容、亦新亦旧的市民习俗逐渐形成。</p> <p class="ql-block">1893年英美租界界碑</p> <p class="ql-block">1914年法租界界碑</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十里洋场</b>: 欧风美学,西学东渐,近代上海成为西方近代文化、教育传入中国的窗口。中外货物的集散和市民消费的增长,使上海的商业贸易迅速发展,金融业也随之兴旺。20世纪20、30年代,上海已成为近代中国最大的商业、金融和文化中心,远东重要的都市。上海租界里的建筑及生活方式带有某些欧美西方国家的特征,也显露出城市畸形繁荣的一面。</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望平街</b>: 清末创刊的《申报》《新闻报》《时报》和民初创刊的《时事新报》《民国时报》等十余家著名报馆都设在这里,俗称<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报馆街</span>(现在的<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山东中路</span>)。20世纪20年代以后,上海已经成为全国的报刊信息中心。</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四马路</b>: 19世纪后期,这里的文化产业和商业已经相当发展。20世纪30年代,这里既有众多的书局和文化用品商店,也有洋广杂货店、茶楼、中西菜馆等商店。是目前的<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福州路</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丹凤楼</b>: 建筑在上海城墙原万军台上,东临浦江。每年端午,黄浦江上大赛龙舟,丹凤楼是最佳的观赏处。</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江海北关</b>: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在原江海关以北设立新关,称江海北关,专办外国商船进口征税事宜。江海北关为旧官衙式建筑,19世纪末被拆除重建。</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大华饭店大堂</b>: 1922年英国商人建造了大华饭店。饭店底层为宽广的宴会厅,中间为舞池,四周用古典爱奥尼亚柱式作装饰,曾是上海拥有大块草坪和花园的豪华饭店。</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德国总会</b>: 上海德侨社团兴建的活动会所,1907年落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它一度成为中国银行的营业所。1936年,德国总会被拆除建成现在的中国银行大楼。</p> <p class="ql-block">感觉每次参观到了最后,时间总是不够用,那些建筑模型都来不及细看,也来不及拍照,总是意犹未尽!</p> <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 2025年1月31日</p><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 上海东方明珠内上海城市历史发展陈列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