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河潮》第459期:方言趣谈,文/雷风云

原创哥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inherit;">语言,是传递信息、抒发情感、相互沟通的重要工具,无论是聪明的人类,还是智力平平的动物类,都是不可或缺的。当然,与通过声音、行为、气味等作为简单语言的动物相比,人类的语言则显得内涵丰富,变化莫测,表达明确,使用方便。目前,世界人口数量已达八十二亿之多,全球使用的语言种类约七千余种,常用语言也有五千六百余种,其中使用最多的语言是汉语,约有十五亿人在使用。</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毫无疑问,数千种不同的语言,你就算绞尽脑汁,也不可能全面掌握,熟练使用。于是,由主权国家组成的联合国,便确定了包括汉、英、法、俄、阿拉伯、西班牙这六种语言为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为国际间的交流与协作提供了较为便利的条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国,是一个多民族、有着十四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在你因身为国人而深感自豪的同时,是否会因全国语言种类多达八十余种而惊愕不已呢?回答是肯定的。全国除了使用汉语的多数人口外,还有蒙、藏、维、哈等语言在少数民族中使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笔者作为汉语言崇拜和使用者的普通一员,深知,世界之大,奥妙无穷,非一己之力可探知;国家之大,充满神奇,更非一人之能而阅尽。故以汉语方言为题,与读者侃说一二,尽可视为笑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使用汉语的国人中,以方言划分,分别有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等七大区域。单就北方方言来说,又可分为东北官话、北京官话、冀鲁官话、中原官话、江淮官话、兰银官话、西南官话等七种方言。方言的存在,给大众之间的交往、交流、联系、沟通,势必会带来不便,造成障碍,这是毫无疑问的。反之,方言所显现出的新奇与妙趣,也同时会成为人们探究和言谈的话题,甚至会给聊者带来些许乐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无论是山西省会太原,还是所辖的晋城市,乃至阳城县,自然应同属北方方言中的中原官话区。然而,笔者虽离开阳城旅居太原六年之久,在与当地居民交往时,却常常因语音的差异,出现许多误解,惹来许多笑话。为此,不得不将自己常用的方言隐去,用不算标准的普通话,与他们交谈,竟有效地避免了沟通过程中的许多麻烦。不过,确有少数不熟悉普通话者,坚持使用他那难懂的方言来交谈,笔者往往难解其义,只好以“嗯”“啊”“对”“是”简单附和,不懂装懂,糊弄过去。返家之后,有朋友问“长长六年,学了几句太原话?”汗颜之余答道:“苦于应对,不善模仿,只知其言时鼻音较重,仅此而已,惭愧惭愧!”此番回想起来,难免抿嘴笑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实,若侃起方言之妙趣,不需舍近求远,仅从小范围内,从身边亲力亲为、耳闻目染的真实范例,足可以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之效,何乐而不为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晋城市位于山西东南部,所辖五个县区,虽说是屈指可数,但五个方言区域所表现的语言特征,就足以让初访者倍感惊奇,陡增探索之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举个简单的例子,且以晋城与阳城两地,“这”和“那”两字的发音做个比较:晋城发音是“dia(去声)”、“nia(去声)”;阳城发音却是“zhuo(上声)”、“nuo(上声)”,若不译解,生疏者难懂其义。有趣的是,阳城又分为东西两个方言区,东部(俗称东乡),这两字的发音又变成“dei(去声)”、“nei(去声)”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以阳城东西乡作比较,如“闲(xian)(阳平)”:西乡“xei(阳平)”;东乡“hei(阳平)”.西乡人擅长发前鼻音,而东乡人则擅长于后鼻音,如“本(ben)(上声)”,西乡“ben(上声)”;东乡“bang(上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相比之下,东乡的方言,从大的方面看,很接近于普通话,但从部分字的发音来看,则可说是南辕北辙。如“咸盐(xian、yan)”,东乡人会念作“hei、ei(阳平)”;“眼(yan)”念作“ei(上声)”,“面(mian)”念作“mei(去声)”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即便是同为东乡,也有着语言上的明显差别,例如润城与北留两镇,可谓近邻,但同样存在方言之别。民间就有个顺口溜,是刻意区别两地方言的,原话是:黑不啷当红杠杠,不会担担会磊埌。润城念法除了把“黑”念作“ha”、“不”念作“be”、“磊”念作“lai”以外,基本与标准发音相同;北留的念法却是这样:“ha、be、lai、dai、hong、gai、gai,be、hui、dan、dan、hui、lai、lai”其中“啷、当、杠、埌”的音节中后鼻音韵母没有读出,这就与润城方言中较多使用后鼻音,形成明显区别。而润城方言在后鼻音使用上也存在许多误差,如“冷(leng上声)”,润城方言读“lang(上声)”;又如“门(men阳平)”,润城方言读“mang(阳平)”,凡此种种,不一而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更有甚者,在同一行政村里,不同自然庄之间,仅相距百步之遥,竟然也会出现截然不同的两种方言,倒是让人匪夷所思,如西冯街村,两个自然庄,方言各异:主村方言与芦河流域相近;副村黑龙池却与沁河流域的润城想通。至于农村大院里,居住不同方言的家户;家庭之中,生活着两种以上方言的人,倒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需要肯定的是,方言的存在,与自然、地域、人文、经济等密切相关,它可以不同形式表现在方方面面。村与村,户与户,人与人之间;相互的交流、迁徙、重组,都可能让那妙趣横生的方言,瞬间在你的耳旁回旋。虽然,难解会使你暂时迷茫,但读懂又即刻会让你心花灿烂,更何况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全民学习使用普通话已成为必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诚然,方言既具特殊性,也具趣味性,更因其内涵丰富而具有可研性。然而,篇幅的限制 ,让撰文者着实无力倾其所能,达到面面俱到之效果,搁笔之时需谦恭地表明:文中之言仅为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不具深意;文中音节如“be”、“xei”非标准音节,仅为表述方言而自创,还有个别运用不当,均请读者谅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8px;">作者简介:</b><b style="font-size:20px;">雷风云</b><span style="font-size:18px;">,曾就职于晋东南嘉丰电厂子弟校、阳城农机局、润城镇人民政府等单位,历任教师、校长、秘书、农机员、副镇长、主任科员等职,现退休在家。</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