渼陂春闹意正酣

吉州摄影刘春生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以影像之力助推吉安文旅发展</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摄影:刘春生、孟闲龙 文稿:刘春生</h5> 二月的赣江畔,春寒犹在青石板的裂纹里蛰伏,江西省吉安市渼陂古村的晨雾却已蒸腾成乳白的绸带。当晨曦为村头"进士及第"石坊鎏上金边,永慕堂的鸱吻正衔住新酿的晨光——这是乙巳年二月初一,渼陂"闹下元宵"的鼓点即将惊醒沉睡的族谱。 渼陂村头牌坊下的三牲供案氤氲着贡品的清香。三百斤的肥猪猪首带着红绸大花,脊背的油脂凝着细碎冰晶,仿若撒了把星子。它由四个大汉抬到祭祀现场。 身着畲族传统服装青年同时擂响了四面鼓,四头雄狮在青年的舞动下蓦然跃出晨雾。随着鼓点催急,两条红身金鳞长龙自牌坊两侧游出,龙的鳞片映着牌坊上"文献名宗"的题额,泛着富水河的波光。 牌坊下的供案中央陈设香炉、蜡烛,苹果、脐橙、状元红和供酒。供案两侧是身着青蓝色上装的青年男子和身穿凤凰纹绣裙、头戴银冠青年女子,现场庄严肃穆。 畲族祭司的身着红色上装,满脸虔诚,手捧高香向天地祖先祈福,祈祷国泰民安。每声祈福随着袅袅上升的青烟,映射红烛的光芒,穿越时空,荡起八百年的回响。 在永慕堂,惊天的铜锣声撞碎祠堂的晨寂,金银双龙破门而出的刹那,彩擎正从族谱里苏醒。扮作书生的孩童执卷而立,伴着巧妇模样孩童荷锄而归;最妙是那“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手中的金箍棒随着擎架起伏,将梁氏"昼耕夜读,农战相济"的古训舞成活剧。 灯笼队引着游龙穿街过巷,金鳞扫过"大夫第"的门楣,银甲映亮"敬德书院"的窗棂。行至月塘畔,双龙忽作八卦盘桓,龙首正对"诗书传家"的楹联,塘中倒影碎作万点金鳞——恍若当年南迁的画舫,载着典籍与稻种在赣江和鄱阳湖泛起的星光。倚在"翰林第"雕窗边的媳妇们忽然笑落绢花,原来是"河蚌戏渔翁"的丑角,正用渼陂土话逗得游客前仰后合。 与此同时,莲花舞台在月塘中央绽开。水袖翻飞的"莲花仙子"原是梁家新妇,她的绣鞋点过水面,惊起涟漪里的双龙倒影。 日上当头,巡游队伍绕回永慕堂。巡游队伍在门前石狮旁完成"双龙戏珠",而后双龙归堂。卸了龙首的汉子们蹲在富水河边牛饮,喉结滚动间,将八百年的迁徙史咽成一声满足的喟叹。<div><br></div> 八百年前,渼陂人从中原走来;新时代,他们又以新的姿态奔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