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站在东直门的街头,眼前是车水马龙的街道和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以及川流不息的人群。这里是北京的交通枢纽,也是繁华的商业中心之一。地铁、公交、通往机场的高速,在这里交汇,无数的商业活动在这里展开,展现出一种充满活力的现代都市景象。</p><p class="ql-block"> 然而,当我们闭上眼睛,穿越时空的长河,仿佛能看到元大都时,光熙门、崇仁门(今东直门一带)的另一番繁华——那是南粮北运的漕运盛景,是无数劳动者辛勤劳作的生动画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东直门东北角二环路立</span>交桥与桥下水闸</p> <p class="ql-block">元大都</p> <p class="ql-block"> 元大都东边城墙处有光熙门、崇仁门(今东直门一带),城门外是郊野荒滩,沟壑水系发达,这样的地理环境催生了郭守敬开凿坝河,用于南粮北运海上运输的最后一站。今天北二环外的东北角处,仍有坝河水渠,坝河通过七个坝闸将漕运南粮运进皇家仓库。 </p><p class="ql-block"> 元大都的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江山,<span style="font-size:18px;">急于得到南粮,</span>补济大都和北方用粮,决定采用海上运输方式至直沽(今天津大沽),再经河道运达大都城,海运与河运相接进行南粮北运。有人会问,为什么不用京杭大运河呢?因为黄河,淮河经常泛滥,圩泥堵塞河道,重修费用不足,来得最快的办法就是选择海路,运输量大,又省时间。</p><p class="ql-block"> 1282年漕运南粮船队由江苏杨州刘家港出发,经崇明、海门、盐城、海宁、密州、胶州、青岛灵山湾、威海成山头至天津海河口(见海上航线图)。</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那么坝河是怎样与海上运输连接的呢?开凿的坝河(元称阜通河)起点在大都城光熙门附近,从山泉和温榆河取水,修建坝河,坝河位于大都城东侧,东西走向,筑拦河坝7座,坝河在金盏乡与温榆河相汇,合入温榆河与通州北关闸处的北运河相汇,北运河下游流经天津与海河相汇,海河入海口在大沽。南粮北运是这样返向走来的。(见坝河走向图)</p><p class="ql-block"> 坝河建成于1279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当年运粮数量四万余石。次年增至五十余万石,元代1329年最高运粮量达三百五十余万石。</span>元十六年,始置开设运粮坝河隶户部,并设坝夫户8377户,车户5070户,船户950户,车户出车390辆,船户出船190艘。(通惠河修复于1293年加入海运进京)坝河废止于元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东直门东北角水闸处的坝河界碑</p> <p class="ql-block"> 可以想像当年的情景,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坝河河面上,波光粼粼。远处一艘艘漕船缓缓驶来,船上满载着从江南运来的粮食。这些船只沿着坝河,一路北上,最终抵达大都。坝河上设有七座闸坝,用于调节水位,船只需要通过闸坝时,船工们会齐心协力,拉动绞盘,将船只从一个水位提升到另一个水位。漕运的劳作极其艰辛,船工们要与海浪博斗,到津后还要应对复杂的河道和装卸工作。每当漕船抵达东直门附近的码头,码头上早已聚集了众多的搬运工人。他们手持扁担和麻袋,准备将粮食从船上卸下,运往附近的粮仓。装卸粮食是一项体力活,船上、码头上,号子声此起彼伏,人们一边喊着号子,一边有节奏地搬运粮食。他们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湿透。</p> <p class="ql-block">元大都城与明北京城</p> <p class="ql-block">坝河走向图</p> <p class="ql-block"> 海上运输的成功,使元大都政权得到巩固,带动光熙门、崇仁门(东直门一带)经济繁荣,富甲一方,已不单纯是运粮,运粮船装载北方的木材、药材、农副特产运往南方,南方的布匹丝绸、茶叶、金银珍宝手饰等也随运北方。运输队伍庞大,随之住店、饭馆、各类所需服务行业兴起。</p> <p class="ql-block">今日坝河</p> <p class="ql-block"> 回故元代光熙门、崇仁门(东直门一带)的漕运史,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它不仅解决了大都的粮食供应问题,还带动了周边经济的繁荣。当我们回望那段历史,如今的东直门一带,虽然已经没有了漕船的影子,但那种繁华背后的付出和精神,依然在这片土地上延续。</p> <p class="ql-block">海运航线图</p> <p class="ql-block">备注:</p><p class="ql-block">①元大都图,元大都城与明北京城图来自侯仁之主编《北京历史地图集》</p><p class="ql-block">②照片自己实地拍照</p><p class="ql-block">③坝河走向图、海运航线图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