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下沉式广场表演非遗文化:打铁花!

老山雅

<p class="ql-block">  打铁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和当时的冶炼工业同步兴起。它最初起源于民间金、银、铜、铁、锡五门工匠的祭祀活动,每年五门工匠开业之前会进行协商,在南搭一花棚,在北搭一神棚,选定吉日,先到本县老君庙、火神庙中献上祭祀物品,再由五门所有的工匠抬着本店供奉的老君神像,列队吹吹打打、鸣放鞭炮而行,沿途所有工匠店铺都要设香案供品迎送,直到队伍抵达神棚,把老君神像安放在神棚之内,便举行祭祀仪式,祈求老君爷、火神爷护佑。等到夜晚时工匠们要在神棚内跪拜、更衣,求神灵保佑安全,仪式完毕便开始打铁花。五门工匠祭祀活动得到道士的支持与参与,举行祭祀活动时道士们组织笙、箫、管、笛、丝竹、锣鼓等乐器,为工匠们助兴助威;打铁花时道士们为五门工匠提供活动场地、或出钱出物。而道教在有盛大庆典时,则邀请工匠们来举办“打铁花”;五门工匠们平时也会为道士们免费铸造钟、罄、云牌、香炉、火盆之类物品。</p><p class="ql-block"> 打铁花起源于北宋时期古代先民祭祀天地神灵、祖宗的仪式,以及北宋以来中原道教和民间五门工匠共同祭祀太上老君及火神的仪式,具有道教神秘色彩和五金工匠的行业特点;北宋以后随着人口迁移,打铁花逐渐在全国流传开来,并形成了不同的式样;明清时期由于官府和社会各界支持,打铁花达到鼎盛,并扩展到了还愿、升迁、嫁娶、高中、建宅、节日等一般性的喜庆活动,还融入了鞭炮、烟花、耍龙灯、打铜器、游社火等元素,形成了各具地域特色的民间铁花焰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