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那一年的早春,56岁的韩愈“老夫聊发少年狂”,邀请同在京城为官的张籍一起出游,不想张籍却以“官忙身老”为由婉拒了韩愈。韩愈非但没有不高兴,而是挥毫写就了一首赏春的诗送给了张籍,于是便成就了昌黎先生看似信手拈来的千古绝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淅淅沥沥的小雨下个不停,小草在雨水的滋润下拱出了嫩芽儿,远远望去,朦朦胧胧的,仿佛是一片青葱墨绿的样子;走近来看,又只见草儿稀疏的冒着尖儿,看不出是什么颜色了。在韩愈的眼里,细雨中,“草色遥看近却无”,才是春天里最沁人心脾的绝美风景,那是胜过杨柳堆烟式的仪态万方的。</p> <p class="ql-block">立春后继之雨水,“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这是元人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的解释,是符合节候变化的规律的。在古人看来,大概在斗指壬的时候,东风解冻,冰雪皆散,化而为雨,雨水就这么款款而来了。朱自清在《春》里说,“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写的就是雨水节气里司空见惯的场景。雨水来了,草木萌发,万物复苏,这是为什么人们都喜欢雨水的原因。唐人韦庄是这么吟唱的:“春雨足,染就一溪新绿。”宋人邵雍也有过如下描述:“春雨细如丝,如丝霡霂时。如何一霶霈,万物尽熙熙。”穿起蓑衣,戴上斗笠,扛起锄头,农人们走在细如丝的春雨中,就要开始在田间地头忙活起来了。唐人张志和在《渔歌子》里的那句白描,我是无法忘怀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而朱自清笔下的一蓑烟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不止是农人们,怕是谁都要翘首以盼的。</p> <p class="ql-block">按古人的说法,雨水有三候。一候獭祭鱼。说的是雨水来时,水獭开始捕鱼了。水獭喜欢把捉到的鱼排在岸边,似祭祀一般,所以有“獭祭鱼”之说。此候里,油菜花开,遍地金黄。在清人王文治的眼里,雨中的菜花闹起春来,也是不遑多让的:“夜来春雨润垂杨,春水新生不满塘。日暮平原风过处,菜花香杂豆花香。”二候鸿雁来。雨水时节,即便有万水千山的重重阻隔,南雁也要北归。此候里,杏花盛开,占尽春色,它让春雨也变得娇艳欲滴起来,就在宋人志南和尚的笔端汩汩地流淌着:“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三候草木萌动。在雨水的滋润下,草木在沉睡中醒过来,天地间开始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此候里,李花绽放,千枝抱雪。宋人杨万里顾不得烟雨蒙蒙,也要一亲它的芳泽:“山庄又报李花秾,火急来看细雨中。除却断肠千树雪,别无春恨诉东风。”</p> <p class="ql-block">浣花溪畔的春雨,终是惹人垂爱的,它在无声中滋长着万物,也涵养了众生。那个时候,少陵野老就住在成都的草堂里,他与蜀地的农人们已然打成了一片。在《春夜喜雨》中,杜甫把雨水的“好”写成了千年绝唱:“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场山雨过后,天气就变得愈发暖和起来,每当看到“蔬畦麦垅最先青”的时候,我就会想起老人们常念叨的那句话:春雨贵如油。是的,当我还是一个小屁孩的时候,也像父亲一样穿过蓑、戴过笠,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斜风细雨中。哪怕一路上泥泞不堪,让脚步变得沉重起来,但想到雨露滋润禾苗壮,心里却是暖洋洋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