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地坑院 看陕州文化

山里红

<p class="ql-block">2025-1-17日在河南看完巍峨在上的老君山,又来看隐藏于地下的古民居,它就是陕州地坑院。陕塬,现指河南省三门陕市陕州区境内,至今仍保有百余地下村落、近万座地坑院。</p><p class="ql-block">我们去的是地坑院景区,现在当地政府为保护这片独有居住形式的村落,里面原住民都已搬到新村,这个古民居村落已改造成4A景区。前面大门是土黄色民居样式,简洁古朴,广场上古灯装饰很古典。</p> <p class="ql-block"><b>陕州地坑院</b>,也称天井院,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乡北营村。作为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样式,地坑院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是全国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筑,被誉为“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是中国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进入大门后是黄色弧线形的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在这里有图片、影像、实物等介绍地坑院的历史起源,与演变过程等解说。</p> <p class="ql-block">说到“陕”,我一直认为是指“陕西”,没错,陕西简称“陕”。第一次知道“陕”单称,却在河南三门峡,自古被叫为“陕县,陕塬,陕州,也就是地坑院景区所在的张汴塬。这源于“周召分陕”的历史,现在的陕西省位于陕塬的西边,所以被称为陕西,并一直延续至今,但陕东现在的行政区划并没有特指一个地域。</p><p class="ql-block">景区地坑院全貌图</p> <p class="ql-block"><b>周召分陕</b>,西周时期(3100多年前),周武王姬发去世后,其子成王年幼,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和召公奭辅政。当时天下很不稳定,周、召二人决定分陕而治。周公治理陕之东,召公治理陕之西。周公和召公在各自的辖区内克己奉公、勤政爱民,为周王朝走向安定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周召分陕”大型浮雕</span></p> <p class="ql-block">这两张图是同伴航拍地坑院,如果事先不知是地坑院,肯定会猜这是什么地形?只见大地上一个个方形凹陷地坑,在高处看像一个个“口”字在排兵布阵,根本看不出是能住人的民居,很神奇,很吃惊,很期待揭开它神秘面纱。</p> <p class="ql-block">看完介绍走进第一个地坑院-杨家院,这里有个照壁,详细介绍了地坑院的前世今生。杨家院应是地坑院中最具代表性的,开挖时间1876年,有11孔窑洞,后经过两次翻修,此院居住过杨家6代人,人口最多时达25口。</p> <p class="ql-block">地坑院的建造过程可简单概括为“向下挖坑,四壁凿洞,穿靴戴帽,美化装饰”。在平坦的土地向下挖一个深6至9米,长宽12至15米的深坑,以坑为院,再向四壁挖洞,从而形成家庭居住的场所。这里的窑洞冬暖夏凉,居住环境非常舒适。</p> <p class="ql-block">外墙上挂着长方形挂件,这是盖窑洞托砖坯的砖模子,挂在墙上还起到装饰作用。还有窑洞中挂了一墙的工具,我看像木工用的刨子,回忆感满满。</p> <p class="ql-block">大家肯定会跟我有一样的疑问,这么低的地势,怎么防涝?原来挖窑之初就已考虑到这个问题,在地坑中间有个四方向下约20多公分的凹槽,在凹槽中再挖一口土井,深约5-6米,也叫“渗坑”。</p><p class="ql-block">每当暴雨来临时,雨水先汇集于凹槽,再被引入这口土井中,从而有效地排除了地坑院地面的积水,这种排水系统无疑显得相当神奇。</p> <p class="ql-block">地坑院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温馨舒适的生活场所,与地上的热闹喧嚣相比,则显得十分静谧。仰望窑上串串红灯笼像天幕般映衬在蓝天下,让地坑院布局有种天然框景之美,神秘来自创造,美观源于生活。</p> <p class="ql-block">有一孔窑洞内有一条斜坡通道通向地面,是住户们进出的门洞。走进地坑院,仿佛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小世界。一所院落多有10至14个窑洞,里面布局就跟地面建筑一样,正窑是长辈居住,按辈分配,除住人外,也有工具房、厨房、厕所、鸡舍、畜圈等。</p> <p class="ql-block">正窑客厅</p> <p class="ql-block">工具窑</p> <p class="ql-block"><b>陕州剪纸</b>,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夏、周朝,剪纸作品取材广泛、造型生动、乡土气息浓郁,其中的黑色剪纸风格独特,自成一派,独具魅力。陕州剪纸被誉为“民俗奇葩,中原一绝”,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b>锤草印花</b>,把家纺的白棉布平铺在石板上,将一种叫太阳花的野草花叶摆放在布上,组合成想要的花型图案,然后用布遮盖起来,用木棒槌细细捶打出草的汁液,渗在白布上,呈花状。已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b>穿山灶</b>,是地坑院特有炉灶,多个灶呈斜坡状依次向上,灶心相通,根据热气往上走的原理,九个灶孔同时放置九口锅,第一个火最旺,适合蒸、煮,往上炉温逐减,依次为炸、炖、闷、保温等功能。</p><p class="ql-block">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特殊的人间烟火,一桌热气腾腾菜肴同时端上来,不知承载了多少温情和回忆。</p> <p class="ql-block"><b>十碗席</b>,就是由当地“穿山灶”烹饪而成,包含扣碗肉、小酥肉、辣豆腐、炖土鸡、杂烩菜、黄花菜、海带丝、小豆芽、拌芹菜、拌粉条,<span style="font-size:18px;">七热三凉,刚好七个灶都使用到,然后烹饪的间隙,再配上三道凉菜,十道佳肴几乎同一时间出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可谓有肉有菜,有热有凉,有汤有水,堪称一景。我们在当地吃了餐“十碗席”,就是百姓家常口味,但体现出大家庭的其乐融融。</p> <p class="ql-block">刚出锅的花馍也很诱人</p> <p class="ql-block">村内几十个地坑院由这些地下通道相连,初来乍到在里面转悠,就像走进八卦阵,很容易迷路的。现在景区把这些地坑院设计成一个个有主题的院落,如剪纸院、婚嫁院、曲艺院、知青院……。</p> <p class="ql-block">剪纸院</p> <p class="ql-block">只见树木不见村落,进村后又找不到房屋,入户更是看不到门,只能听见人声,却难觅人影,这就是地坑院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曲艺院</p> <p class="ql-block">婚嫁院</p> <p class="ql-block">知青院</p> <p class="ql-block">地坑院与地面的四周砌有一圈高30~50厘米的青砖青瓦檐,称为拦马墙,起到安全、美观以及防止雨水渗入的作用。而这些斜坡通道和青砖青瓦檐的设计,更是体现了先人智慧的结晶。</p> <p class="ql-block">看完经过装饰地坑院,觉得有些热闹,原味少些,又在不起眼处看了下没装饰过的院落,这些原汁原味的地坑院,已没人居住打理,显得是有些凌乱,却十分真实。<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窑洞不显眼通道进入地下院内,你便走入了这方</span>隐秘的世外桃源,安安静静的景象,像在默默与你诉说曾经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站在院中,抬头仰看,一方天地,日走云迁,岁月匆匆,唯此地不变。</p> <p class="ql-block">地坑院不仅是当地先人因地制宜的开发创造中的智慧,也是河南陕州的一处独特景观,更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如果你有机会来到三门峡,不要错过这片黄土下的奇妙世界,五谷丰登的幸福指数在这片祥和寂静的土地上攀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