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初捧起颜歌的《平乐县志》,心中便涌起一股别样的亲切,只因这平乐镇的原型,竟是我所熟知的郫县。而作者颜歌,更是因其父亲与我亦师亦友,她家曾与我是同一单元楼上楼下的邻居而特别亲热。带着这份独特的情感羁绊,我踏入了颜歌这部以故乡郫县为蓝本构筑的文学世界,收获了一场难以忘怀的阅读体验。</p> <p class="ql-block"> 这本以郫筒镇为原型创作的小说,以独特的叙事结构展开,颜歌巧妙地将故事拆分成不同篇章,仿若县志中的各个类目,从人物到风俗,从街巷到传说,逐一铺陈。字里行间满是故乡的影子,每一处熟悉的地名、每一句亲切的方言,都似一条无形的线,牵引着我在文字间穿梭,探寻那于书页深处的家乡记忆。这种结构看似松散,实则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如同一张细密的网,将平乐镇的全貌徐徐呈现在读者眼前。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手持一本真正的县志,穿梭于平乐镇的历史与现实之间,感受着它的脉搏与呼吸。</p> <p class="ql-block"> 《平乐县志》不仅仅是一部以家乡为原型的小说,更是对故乡文化的一次深情回望与挖掘。作者通过对家乡地理风貌、方言民俗等元素的精心描绘,构建了一个充满地域特色的文学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看到了郫县的历史变迁、人文底蕴,也看到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坚韧与乐观。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家乡,意识到那些曾经习以为常的事物,其实蕴含着无尽的魅力与价值。</p> <p class="ql-block"> 书中的人物塑造堪称一绝。那些生活在平乐镇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被颜歌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无论是内敛深沉的傅祺红,还是泼辣直爽的叶小萱,他们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跃然纸上。因为熟悉郫县这片土地,我更能深切体会到这些人物身上所承载的地域文化特质。他们的性格、价值观,无一不是在郫县独特的风土人情中孕育而生。看着这些人物在故事里经历着喜怒哀乐,就如同看到了身边邻里的生活缩影,让我倍感熟悉与温暖。</p><p class="ql-block"> 让我读后大呼过瘾的一个原因是,《平乐县志》的文字风格极具川西地方特色,细腻且灵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川西方言的运用更是为小说增添了浓郁的家乡风味。书中人物的对话,那带着郫县口音的四川方言,读来让人忍俊不禁,倍感亲切。一句简单的问候、一次日常的交流,都因为方言的点缀而变得鲜活真实。方言是故乡文化的独特标识,它承载着一代又一代郫县人的情感与记忆。在小说里,方言的巧妙融入不仅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还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家乡语言文化的珍视与传承。在刚刚读了没几页,我便抛弃了读书时惯常用的普通话,转而用郫县话来读。通过这些方言,我仿佛与书中的人物站在了同一片土地上,共同经历着生活的喜怒哀乐,这种家乡情感上的共鸣是其它小说无法给予的。</p> <p class="ql-block"> 这部小说不仅是对故乡的生动描绘,更是对故乡文化的深入挖掘与传承。通过故事,颜歌将郫县的民俗风情、传统技艺、民间传说等元素融入其中,让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也能了解到郫筒这座小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许多像郫县这样的小城正面临着传统文化消逝的危机。而《平乐县志》的出现,就像一场及时雨,让那些渐渐被遗忘的文化记忆重新焕发生机。它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故乡的根与魂都不应被丢弃。</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个郫县土著,阅读《平乐县志》是一次充满惊喜与感动的旅程。它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发现了那些隐藏在日常琐碎中的美好与诗意。颜歌以她独特的文学视角和深厚的文字功底,为其故乡郫县书写了一部别样的“县志”,让这座小城在文学的世界里绽放出独特的光彩。我相信,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只要翻开这本书,那熟悉的家乡味道就会扑面而来,温暖着我的心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平乐县志》,不仅是郫都骄傲颜歌献给故乡的赞歌,也是她留给每一个热爱故乡、热爱文学之人的珍贵礼物,值得反复品味与珍藏,因此也非常值得推荐给大家阅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蓝冬季</p><p class="ql-block"> 2025.2.28于鹃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