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接上集《从香火旺盛的五爷庙,说说佛教圣地五台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台山既有青庙(汉族僧人所住)也有黄庙(蒙藏喇嘛所住),是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并重的佛教道场。青庙和黄庙相互比邻,共同发展,这在四大佛教名山中是独有的现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面介绍几座有名的寺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显通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台山佛寺之始,以大孚灵鹫寺(今显通寺)为最早,初建于公元68年(东汉永平11年),为汉明帝刘庄邀请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东来传法时诏令兴建。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改名为大显通寺,成为“释源宗祖”之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显通寺著名的铜殿铸于明万历38年(公元1610年),由万历皇帝母亲李太后之师妙峰和尚,集全国13省市布施,先后铸成三座铜殿,一置峨眉山,一置南京宝华山,一置五台山。三个铜殿均在湖北省荆州浇铸,运至现场组装,如今仅存五台山这一座了。铜殿共用铜10万斤,是中国国内保存最好的铜殿之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殿前原有同期铸造的铜塔五座(僧人胜洪铸造),按东西南北中方位布置,象征五座台顶,可惜在日本侵华期间,被日本侵略者盗走了三座,仅东西两座原塔尚存。现在看到的中间三座是1993年复原的新铜塔。</p> <p class="ql-block">铜殿。重檐歇山顶,外看两层实则一室。殿中间供奉狮子文殊铜像。日军占领五台时,用刺刀刮取殿顶的金箔,如今其划痕还清晰可见。</p> 铜殿内外雕镂精美 清凉妙高台 铜殿和五座铜塔 五座铜塔造型各异 铜塔雕刻精美,雕文超凡脱俗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无梁殿,整座大殿没用一根梁柱,全部为砖石穹庐顶结构。始建于明万历34(1606)年,崇祯9年(1636年)重建,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翻修。外观为砖石仿木重檐歇山顶楼式建筑,内实3间穹庐顶砖窑型制,四壁全用青砖砌就,层层上收,内雕斗拱,藻井悬空,形似花盖宝顶,3个连续拱并列,左右山墙成为拱脚,各间之间依靠开拱门联系,型制奇特。外檐砖刻斗拱花卉,雕刻精湛,宏伟壮观,为我国无梁殿砖雕之杰作。</p> 无梁殿切面图 <p class="ql-block">清代时的无梁殿。该殿为唐代清凉国师撰述《华严经疏》的制疏道场,“大名”叫无量殿,取“佛法无量”之意。</p> 现在的无梁殿。据说释迦牟尼曾在7处地方共讲经9次,该殿的门楣上方嵌有7块砖磨匾额,依次为“发菩提场”、“普光明殿”、“仞地天宫”、“夜魔天宫”、“兜率天宫”、“他化天宫”、“逝多园林”,这7块匾额就代表了释迦摩尼讲过法的7处道场,暗含了“七处九会”的意思,所以此殿又名“七处九会殿”。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显通寺钟楼有五台山最大铜钟,明朝铸造,重达万斤,钟表刻有一部万字有余的佛经。</p> 显通寺牌坊。后面是钟楼 钟楼 钟楼内的铜钟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菩萨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菩萨顶,五台山规模最大的黄教寺院。位于显通寺北侧灵鹫峰上,据传说因为是文殊居住之处,故又名真容院、大文殊寺,为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此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471—499),历代曾多次重修。明永乐年后,蒙藏传佛教信徒进驻五台山,遂成为五台山黄庙之首。清康熙、乾隆皇帝曾数次朝拜五台山,住宿于菩萨顶,赐菩萨顶大喇嘛提督印。菩萨顶山门前有一条著名的108级石台阶,它代表着解脱烦恼的108个法门。</p> 菩萨顶 牌坊 大文殊殿。这里也是《水浒传》中鲁智深大闹文殊院的地方 <p class="ql-block">108级台阶。从峰下仰望,菩萨顶前一百零八级陡峭的石阶,如悬挂在空中的天梯,上面是梵宫佛国,琼楼玉宇。</p> <p class="ql-block">菩萨顶视频。殿宇外面看似皇宫,内部却有浓烈的喇嘛教韵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黛螺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黛(大)螺顶,初名佛顶庵。黛螺顶的历史从唐代就开始了,唐比丘(受过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法念在青峰顶建庵,大松树下修禅悟道。是五台山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别具一格的一座古刹。清朝的皇帝大多崇佛,多次朝拜五台山。黛螺顶有各个台顶文殊菩萨的五种法像,来到这里也就等于上了五座台项,一次就能朝拜五尊文殊菩萨。后人把登黛螺顶朝拜文殊菩萨称为“小朝台”,素有“不登黛螺顶,不算台山客”之说。“大朝台”是除了朝拜台怀镇的各处寺庙外,还要转遍五座台项朝拜五尊文殊菩萨,全程近百公里。最虔诚的佛教徒通常是徒步甚至一步一叩地完成朝台之路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1年,台湾开证法师捐资50万元,在善财洞背后开辟了一条通往黛螺顶的石路,共计1080级台阶。1995年,五台山索道公司修建了一条长668米的空中索道,游客仅需十几分钟即可往返于黛螺顶与山脚之间。</p> 牌坊和山门 古牌坊一角 黛螺顶位于半山腰 黛螺顶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章中部分照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请看下集:五台山的寺庙群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