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边的阿狄丽娜

黑白间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水边的阿狄丽娜</b></p><p class="ql-block"> 阿狄丽娜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人物。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孤独的塞浦路斯国王,名叫皮格马利翁,他雕刻了一个美丽的少女,叫阿狄丽娜。国王每天对着“她”痴痴地看,最终竟爱上了这尊雕像。他向众神祈祷,期盼着爱情的奇迹。他的真诚和执着感动了爱神阿芙洛狄忒,便将生命赐给了雕塑。从此,这位幸运的国王就和美丽的少女生活在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后来,《水边的阿狄丽娜》成了法国作曲家保罗·塞内维尔的菜,他将文学变成了音乐。</p><p class="ql-block"> 后来,《水边的阿狄丽娜》成了理查德·克莱德曼的菜,他将音乐变成了钢琴曲,风靡了全世界。</p><p class="ql-block"> 再后来,《水边的阿狄丽娜》也成了我和学生戴纾辰的菜,我们师生共同爱好,共同理解,共同融入了这首曲子。</p><p class="ql-block"> 戴纾辰是2007年到我这儿来学琴的。她和我同姓,人家以为是我的亲戚,所以有点亲切感。她当时已经初中三年级了,在我的学生里是最大的。我们都知道,这初三是个什么阶段,这个时候还有心思学琴,那一定是对音乐特别喜欢的人。继而我又问她以前学没学过钢琴,她说学过,后来停了,现在又想学,这我更喜欢了,因为我认为这样的人往往以后不会中断,浪子回头金不换嘛。</p><p class="ql-block"> 果然她学得特别认真,布置的曲子完成得也很好,所以进度比一般的学生快。我十分好奇,初三是一个非常紧张的学习阶段,她是怎么处理学习和弹琴的关系的呢,便问她每天怎么抽时间练琴的。她说平时是没时间练琴的,只有星期天才弹琴,一天弹六个小时,我心里不禁一颤。</p><p class="ql-block"> 她跟我很投缘,我讲的东西她都能接受,而且好像她也是这样想的似的。例如,起初她触键的概念比较模糊,我用赵晓生《琴诀》里的话给她讲两种类型,“垂直崇刚,刚若鹰爪;水平尚柔,柔如柳丝”。她非常喜欢这两句话,提出也想看看《琴诀》;例如在弹《哈巴涅拉》一曲时,我叫她弹得夸张一点,进而用批量生产和量体裁衣比喻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区别,她听后若有所思;例如我用“山欲高,云霞锁其腰”来讲解对比的现象、作用和运用的手段时,她会微微颔首;例如在弹《梁祝》的时候,我讲到钢琴用厚来PK小提琴的长,再引用古诗“可怜繁音无断绝”概括钢琴时,她居然会轻轻叫出“对呀”的赞许。她的上课中的这些声音、表情和动作都能使我产生愉悦感。</p><p class="ql-block"> 以后在不断的学新过程中,我发现我们二人在对乐曲的理解和处理上竟高度一致,什么时候该强则强,什么时候该弱则弱,什么时候先弱后强,什么时候先强后弱,什么时候该顿则顿,什么时候该挫则挫,我们都十分默契,她都不用我提醒,弹时就做到了,甚至是对标注的表情符号有些异义我们也相同,这种感觉真是不要太好。</p><p class="ql-block"> 随着理查德·克莱德曼数次来宁波,宁波的钢琴学子也热弹起他的曲子来。戴纾辰向我提出要学一首他的曲子,我欣然同意。我问她喜欢哪一首,她说她最喜欢《水边的阿狄丽娜》。又一个相同!我也最喜欢这一首。</p><p class="ql-block"> 在这首曲子的教学过程中,我越发感觉到彼此的想法太相近相同——我们都认为弹此曲可以联想西双版纳的泼水节,我们都认为开篇的音响是表现渐渐散开的薄雾,我们都认为随后出现的是微微的水的涟漪,我们都认为阿狄丽娜在水上的形象应该是曹衣出水的那种,我们都认为阿狄丽娜的眼神应该是有点忧伤而更多的是对爱情的渴望,我们都认为阿狄丽娜应该有几个不同的出场点……</p><p class="ql-block"> 要是没人看见我们俩各自在弹这首曲子的话,一定会以为是同一个人在弹,戴纾辰是把我的音乐想法贯彻得最好的人。其实也不是贯彻,她内心就有。</p><p class="ql-block"> 不久,在我女儿结婚的日子里,我叫纾辰去弹了这首曲子。那天,金港大酒店喜气洋洋,人群簇拥。戴纾辰气闲若定,大度自信地出现在宾馆大厅里,那招牌式的六度音在她的手指下流淌出来,缠绕在酒店的每个角落,强弱交替,循环反复,变化多端,无论是应景应时,无论是表演煽情,她都是十分出色的。</p><p class="ql-block"> 戴纾辰后来考入了上海音乐学院声歌系,我以前居然不知道她唱歌也这么好。当她来我家报喜时,我是一惊一喜,同时也觉得她是有这个素质和能力的。</p><p class="ql-block"> 园丁育苗,大多只顾耕耘不问收获,但我相信,师生间的融洽度和学生的获知量是成正比的。若是十分的融洽,那便是十分的获得;若是五分的融洽,那只是五分的获得;倘若不融洽,那么师生就是绝缘的,老师只能是对牛弹琴了。</p><p class="ql-block"> 并非老师跟每个学生都是投缘的,因此师生投缘是教育上的幸事,这是可遇不可求的。</p><p class="ql-block"> 以后我再也没有碰到过戴纾辰那样的学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