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2月28日,我们从歹苏村出发,一路穿越大山,来到何应钦故居。何应钦出生在这个大山中,走出大山后成为国民党的将领,曾是国民党政府的高级要员,抗战胜利后他代表国民政府签署了日本的投降协议,后随蒋介石去了台湾,1987年在台湾去世,享年97岁。他在出生地长到十四岁才离开了家乡,晚年因为思念家乡,曾建造了与家乡一模一样的房子、院落,但依然抹不去他浓浓的乡愁,一想到家乡就老泪纵横,回不去的家乡是他一生的遗憾。</p> <p class="ql-block">他的家乡在贵州的大山深处,他家背靠大山,前面视野十分开阔,还是连绵起伏的群山,风景极佳。他的祖上是这一代的大户,大大的何家粮仓诉说着他祖上的荣耀,故居依山而建,是典型的四合院式二层木楼建筑,何应钦在十四岁之前从没有走出大山,童年及少年的时光就是在家中度过的。当他走出去一步步成为国民党的党政大员,与他童年及少年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很大的关系。以致在他晚年,回忆起家乡及家乡的一草一木忍不住老泪纵横,可见家乡是他一生的挚念,幸福的童年治愈了他的一生。而不幸的童年则需要一生去治愈。</p> <p class="ql-block">我们无法想象他童年的生活,但至少能知道它的大概。童年的无忧无虑,以及在大山深处接受自然的馈赠是他童年生活的最好营养。时隔多年,当王老师提出好好生活的理念,强调父母一定要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而不是成绩时,最好的生活就是让孩子回到大自然之中,回到天地之间,让孩子吸收天地之气,干活、锻炼,奠定他一生幸福、健康的基础,从这一点看何应钦的童年暗合妙道啊!</p> <p class="ql-block">同时,还有一点,老家、老屋对人心灵的治愈。即使何应钦在台湾建造了和老家一模一样的房屋,但还是无法解开他的心结。王老师曾在课程中讲过,人前半生养房子,后半生房子则养人。这句话有深刻的含义。人的前生盖房,一砖一瓦都是汗水的付出,美化院落,不管是种菜还是种花、种树,都是个人情操的体现,也慢慢成为自己身心休息的港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初的劳动则成了最温馨的画面,成为回忆的源泉,自己便在这生活与回忆中慢慢变老,到晚年成了滋润自己的良药。</p> <p class="ql-block">回不去的家乡,成了何应钦一生的痛,无论一生多么风光无限,都无法抹去家乡在他灵魂深处的记忆,无法抹去家乡在他骨髓中的点点滴滴。试想,他如果能回到家乡,能在老家中度过,甚至是很短暂的时光,幸福便会永远激荡在他心中,滋养他的生命,让他的生命灵光无限。当王老师知道他晚年的遗憾,就坐在他故居二楼上的椅子中,和他的灵魂对话,融入到他的生命中,弥补一下他的遗憾。也许是入局太深,也许是王老师用情至深,王老师竟不知不觉睡着了……</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老家的房子刚盖好的前二年,我有诸多的不适应,整个空气、墙壁所有的一切都不是熟悉的味道,特别是晚上睡觉的时候容易惊醒。三年之后,那种陌生感没有了,感觉非常舒服,无论到哪个房间都很舒服,这三年,我用自己的呼吸、气息、生活、一点一滴在温暖着新房子,至少用三年时间养着房子,三年之后才感觉到房子在慢慢养你,年龄越大,家就更养你。中国人普遍有恋家的情绪,大都源于此吧?中国的春节更是中国式的短暂民族大迁移,无论多远、无论自己的境况如意与否,都会回家,回家成了全民族的执念。其实,就是想见见家乡中的亲朋好友,吸收老屋的味道,滋润自己的身心,然后满心复活地再出发。</p> <p class="ql-block">三年来,我们不断在老家的院落中摆弄石头,种植花草树木,王东方老师我们两个开着三轮车到周围村子里拉人家不要的大石头,然后摆在院落中。从不会种花的我,也开始像模像样地种花,每天清晨,一起床就到院子中摆弄花草修修剪剪、浇水施肥,不亦乐乎,每天似乎都是在与它们对话,心止如水,这种感觉美妙极了,陶醉在这花香鸟语之中。王老师家的醒园更让人留恋忘返,近几年,王老师不断外出进课,也到过各地的名山大川,但如游子一样,对醒园魂牵梦绕,只有回到醒园,才能彻底让身心放松下来。</p> <p class="ql-block">苏东坡爱竹,曾说过“宁可食无不可食无竹。王老师强烈建议我们要在家中种上竹子,我们在院子的西墙边种上几棵竹,每到吃饭的时候,我再详细地端详起竹子来,那斑斑驳驳的叶子与竹影极富诗意,令人沉醉!同时竹的高风亮节也感染着我们的生命,让自己的心灵也慢慢升华……王老师说,不回到农村,想真正地活好根本不可能,很多人都理解不了。现在我工作也调回农村已有半年,几乎不想去县城,偶尔有事要去,是要下很大决心的,在县城呆的时间稍长一点,像生大病一样难受,办完事就赶紧逃离……</p> <p class="ql-block">对老人来说,老家、老房子更养他们。当他们坐在老房子,自己就能从一石一瓦中找到自己当年的影子,一生的酸甜苦辣、悲喜忧伤全融含这院落的空气中,这便是最好的良药,成了生命的根。如果让老人去城市的水泥房中,则把老人土生土长的根断掉了,加速了老人生命的萎缩……我们村上一位老人,工作后一直在县城住,到了晚年生了重病才回老家生活,结果活得越来越好!已经回来两年了,天天和老叔老婶们打纸牌娱乐,这就是老家的魅力:修复生命、治愈生命、绽放生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