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b71l25v" target="_blank">匠心独具——国宝级文物(下)</a></p> <p class="ql-block"> 作为一个曾经的历史小白,以前对文物的了解基本停留在司母戊大方鼎、金缕玉衣、编钟等几个知名文物上,随着旅游机会的增多,解锁了山西、陕西、湖南、西藏、吉林等地的博物馆,看到了很多精美绝伦、美轮美奂的国宝文物,老祖宗的审美十分在线,也知道了簋、鬲、觚、觥、卣等器具的用途和读音,目前去国内旅游,以参观当地博物馆作为开头和收尾已成为一种习惯。</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作为城市的会客厅和文化名片,不仅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吸引游客、促进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许多博物馆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VR、AR等,让文物焕发新生,文创产品的开发使得博物馆能够以更加有趣和创意的方式展示文化元素,吸引了大量年轻一代的粉丝。</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山西博物院鸮卣文创雪糕</span></p> <p class="ql-block">国宝级文物</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些文物,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文明传承的见证。其中一些文物因其独特的价值、动人的故事或深厚的历史背景,被尊为国宝。</span></p><p class="ql-block"> 中国文物藏品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贵文物分为一、二、三级,具有特别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代表性文物为一级文物,而一级文物又分为甲、乙两个等次,而只有一级甲等文物,才可以称为“国宝”。</p><p class="ql-block"> 中国国家文物局曾发布三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目录,规定各类文物共195件禁止出国展览,这些文物得到了最严格的保护和管理,我们只能在国内的博物馆里欣赏它们的美丽。其中数量排在前六的博物馆包括故宫博物院藏有39件,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23件,湖南省博物馆藏有11件,陕西历史博物馆藏有10件,湖北省博物馆藏有9件,这里面也包含了很多国宝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p> <p class="ql-block">四羊方尊</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四羊青铜方尊是商代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span>抗战期间,该国宝在内迁中被日军飞机炸成了20多块,解放后被修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件表现羊的青铜器,既保留了原始的图腾崇拜,也寓意着吉祥、和谐、尊贵、富强 ,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span></p> <p class="ql-block">司母戊大方鼎(商)</p><p class="ql-block"> 后母戊鼎,又称司母戊大方鼎,因其腹内壁铸有“后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代后期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目前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后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832.84千克,在商后期铸造重达832.84公斤的司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这足以反映商朝中期青铜铸造业的宏大规模,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不愧为“青铜之王”、“镇国之宝”!</span></p> <p class="ql-block">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span style="font-size:18px;">新石器时代)</span></p><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时代前期的葬具,为红陶砂质,器腹外壁的一侧就是著名的鹳鱼石斧图,画面真实生动、色彩和谐、古朴优美,极富意境,是迄今中国发现最早、面积最大的一幅陶画,200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64件不可出国展出的珍贵文物之首。</p> <p class="ql-block">人面鱼纹彩陶盆</p><p class="ql-block"> 为新石器时代前期仰韶文化陶器中的珍贵文物,中国原始彩陶工艺的典范,当时,多作为儿童瓮棺的棺盖来使用,是一种特制的葬具。</p> <p class="ql-block">九龙九凤冠</p><p class="ql-block"> 出土于定陵,是万历皇帝孝靖王皇后的凤冠,上面有九条金龙,九只金凤,华丽贵重之极,<span style="font-size:18px;">重达2320克的皇后凤冠,通高48.5厘米,镶嵌着115块天然红宝石和4414颗珍珠。</span></p> <p class="ql-block">利簋</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唯一记载“武王伐纣”的文物,利簋器内底铸4行33字铭文,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牧野大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因此,也有人称其为“武王征商簋”。</span></p><p class="ql-block"> 其作器者名“利”,曾随武王四处征战,取胜后受赏铸造此件铜器,以记功并用以祭祀祖先,利簋是迄今发现有确切年代记载的最早一件珍贵文物,它不仅见证了武王伐纣的重大历史事件,还为中国夏商周年代的准确断定提供了重要实物见证,不愧为国之重宝。</p> <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玉龙</p><p class="ql-block"> 红山文化玉龙是新石器时代的玉器(也是祭器、礼器),该玉龙由墨绿色的岫岩玉雕琢而成,高26厘米,周身光洁,体卷曲若钩,全身呈“C”字形;整体看上去造型生动、栩栩如生、雕琢精美、打磨精细,被誉为“中华第一龙”,是红山文化代表性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秦阳陵虎符</p><p class="ql-block"> 秦代青铜器,是秦始皇颁发给阳陵守将使用的兵符,呈卧虎状,可中分为二,虎的左、右颈背各有相同的错金篆书铭文12字:“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由于年代久远,对合处已经锈死,不能分开。</p> <p class="ql-block">嵌珍珠宝石金项链</p><p class="ql-block"> 被誉为“中国考古史上的最美项链”!项链的主人是隋朝最受宠的小女孩——卒年9岁的皇族少女李静训,华贵、奢华无比。</p> <p class="ql-block">鹰形陶鼎</p><p class="ql-block"> 鹰形陶鼎为新石器时代后期仰韶文化陶器,鹰形陶鼎造型精美、形态逼真,不仅是远古时期制陶工艺的杰出之作,还是国内不可多得的雕塑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青釉仰覆莲花尊</p><p class="ql-block"> 北朝的青釉仰覆莲花尊的颈部设计独特,外沿饰有一对桥形耳,颈肩部有六个双系环耳,颈部装饰分三层:上层贴一对飞天,中层刻三圈弦纹,下层贴饰对称的忍冬,莲花纹。腹部和足部装饰有仰覆莲瓣,上腹还有贴花菩提叶装饰。器身通体施青釉,釉色青绿温润,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和宁静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故宫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清明上河图》</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是北宋宫廷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这幅国宝级作品,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难以逾越的,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span>作品生动记录了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各阶层的生活状况,<span style="font-size:18px;">全图展现了当时的市井百态、社会生活和民风民俗。</span></p><p class="ql-block"> 这幅画完成后,张择端将其献给了宋徽宗。宋徽宗用“瘦金体”书法亲笔在图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并盖上了双龙小印,在以后的900多年里,《清明上河图》成为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几经辗转飘零,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节选</span></p> <p class="ql-block">乾隆款金瓯永固杯</p><p class="ql-block"> 金瓯永固杯,是清代皇帝每年在故宫养心殿举行开笔仪式时用的一种特制酒杯。“金瓯”象征国家政权,“永固”寓意政权稳固。</p><p class="ql-block"> 清代自雍正皇帝开始,每年新旧年之交的元旦子时,都要在养心殿举行“明窗开笔”典礼。皇帝将亲手点燃烛台上的蜡烛,向事先摆在桌上的金瓯永固杯中注入屠苏酒,然后手握“万年青”管的毛笔,大书“福”字等吉语,祈求皇家吉祥,国泰民安。</p><p class="ql-block"> 酒杯通体满錾宝相花,花蕊以珍珠及红、蓝宝石为主。据统计,金瓯永固杯共耗费黄金二十两,镶嵌珍珠十一颗,红、蓝宝石二十一块,粉色碧玺四颗,极为华丽、精美。</p> <p class="ql-block">《千里江山图》</p><p class="ql-block"> 18岁的北宋传奇天才少年王希孟创作,它是宋代青绿山水中的代表作,以长卷的形式,将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山水图。</p><p class="ql-block"> 王希孟最初把这幅画进献给宋徽宗,宋徽宗将其赐给了宠臣蔡京宰相,清末又被末代皇帝溥仪带出皇宫。</p> <p class="ql-block">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p><p class="ql-block"> 诞生于元末明初,整体造型圆润,鼓腹饱满,如古人所述的“玉壶春”,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韵律美,炉的两侧,独特的象首卷鼻耳设计,不仅增添了其古朴典雅的气质,更寓意着吉祥与力量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兰亭集序》</p><p class="ql-block"> 现存的均为摹本或拓本,其中较为著名的摹本之一,即神龙本《兰亭序》,此摹本因卷首有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小印而得名,被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之一。</p> <p class="ql-block">青玉云龙纹炉</p><p class="ql-block"> 宋代玉器,炉高7.9cm,口径12.8cm,炉底有乾隆的题诗,乾隆最喜欢的一件玉器,中国玉器的巅峰之作,是故宫玉器的代表作品。</p> <p class="ql-block">唐青釉凤首龙柄壶</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为唐代青瓷中的典型器物</span>,纹饰新颖,盘口形、细颈,斜溜肩,腹部自上而下逐渐圆鼓,下腹缓收,圈足呈喇叭形。腹部塑贴主体纹饰两层,上为6个联珠纹圆形开光,内有手舞足蹈的力士;下为宝相花6朵。</p> <p class="ql-block">《步辇图》</p><p class="ql-block"> 作者为唐代阎立本,描绘的是唐贞观十五年(641 年),唐太宗李世民接见迎文成公主入藏的吐蕃使者禄东赞的情景,是最早记录藏族与中原地区友好往来的历史画卷。</p> <p class="ql-block">陈仓石鼓</p><p class="ql-block"> 它是七大国宝之中,唯一一组在古代就已经被列为国宝的文物。因出土地在陈仓山,所以得名“陈仓石鼓”。首次发现在唐朝李世民登基的那一年,曾经被康有为赞为“中华第一国宝”。</p> <p class="ql-block">《五牛图》</p><p class="ql-block"> 是由唐朝画家韩滉创作,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纸本中国画,被誉为“镇国之宝”,整幅图为手卷式组画,用笔厚拙粗辣,充分利用透视关系,立体感强,神气生动、形神兼备。</p><p class="ql-block"> 2015年《五牛图》在北京故宫武英殿举办的“石渠宝笈特展”中首次亮相,观众人数空前爆棚,最长排队超过6小时。</p> <p class="ql-block">大禹治水”大玉山</p><p class="ql-block"> 玉山是仿照宋朝的《大禹治水图》雕刻成的,重达5350多公斤,玉石来自新疆和田。如此重的一块石雕,要运往京城,确实是一件艰苦的工程。据历史记载,玉石从新疆和田运到北京,然后由北京运往扬州雕刻,雕刻完毕后再运回北京,整个运输过程,逢山凿山,遇水架桥,前后一共用了13年的时间。</p><p class="ql-block"> 是中国玉器宝库中,用料最宏、运路最长、花时最久、费用最昂贵、雕琢最精美、器形最巨、气魄最大的玉雕工艺品,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之一。</p> <p class="ql-block">《韩熙载夜宴图》</p><p class="ql-block"> 作者为五代顾闳中,现存为宋摹本,描绘了官员韩熙载家设夜宴载歌行乐的场面,包括琵琶演奏、观舞、宴间休息、清吹、欢送宾客五段场景,生动地再现了当时贵族的生活情景,是今存五代时期人物画中最杰出的代表作,也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画的最高峰,中国画发展的一个分水岭。</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瓷母)</p><p class="ql-block"> 在故宫武英殿陶瓷馆的各种展品中,有一件珍品最值得优先鉴赏,那便是代表景德镇御窑厂制瓷工艺顶峰的国宝重器、素有“瓷母”之美称的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p><p class="ql-block"> 之所以被称为“瓷母”,是因为它集名种高温釉、低温釉、彩于一身,据说光釉彩就使用了从宋到清的17种。其中,“釉上彩”有金彩、粉彩、洋彩、琅彩;“釉下彩”有青花、斗彩;釉有仿哥釉、仿钧釉、仿汝釉、仿官釉、松石绿釉、粉青釉、弄蓝釉、酱色釉等。</p><p class="ql-block"> 这件体量硕大的“瓷母”瓶子,自上而下一共分为15个装饰层,采用当时各种最先进的技艺和装饰手法,整件瓷器呈现了登峰造极的艺术成就,不愧为康乾盛世的“绝世佳作”,清代瓷器的“巅峰盛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陕西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镶金兽首玛瑙杯</p><p class="ql-block"> 此杯琢工精细,晶莹瑰丽,制作非常精美,1970年出土,高6.5cm,长15.6cm,是我国唯一一件唐朝时期的俏色玉雕。</p> <p class="ql-block">鸳鸯莲瓣纹金碗</p><p class="ql-block"> 1970年出土何家村窖藏,共两件。两碗器壁捶作出上下两层向外凸鼓的莲花瓣纹,每层十片,上下轮廓相合,每一个莲瓣单元里都錾刻有装饰图案,上层主题是动物纹,下层是单一的忍冬花装饰图案。两碗内壁分别墨书“九两半”“九两三”。其可能是皇室用酒器,是已出土的唐代金碗中最富丽堂皇的。</p> <p class="ql-block">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p><p class="ql-block"> 高壶身前后有2匹舞马,后腿弯曲跪地,口衔酒杯,再现了给唐玄宗祝寿的舞马情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唐三彩骆驼载乐俑”</span></p><p class="ql-block"> 唐三彩的主体是一匹英俊的骆驼,骆驼上面竟然有8个人,这些人围坐在驼背上的垫子上面载歌载舞,正在举办一场驼背上的“演唱会”,专家将这件唐三彩用命名为“唐三彩骆驼载乐俑”。</p><p class="ql-block"> 迄今为止,我国仅有两件同类型的唐三彩,一件被收藏于国家博物馆,另一件被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它们是货真价实的“国宝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国博的“唐三彩骆驼载乐俑”</p> <p class="ql-block">耀州窑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p><p class="ql-block"> 五代时期珍品,这把被称为“奇壶”的倒流壶,壶盖与壶身紧密相连,似乎无法打开。然而,它不仅能正常装茶倒水,还有一个让人惊叹的设计:在壶底有一个梅花状的孔洞。将水从孔洞注入,再正放壶身,水却不会泄漏。倾斜壶身,水便顺畅地从壶嘴流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构思上与众不同,极富创造性。其造型、结构新颖奇特,集实用性和艺术性为一体,可谓巧夺天工。</span></p> <p class="ql-block">唐葡萄花鸟纹银香囊</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燃放固体香料之用,</span>呈圆球形,整体镂空,以中部水平线为界平均分割形成两个半球形,上下球体之间,一侧以钩链相勾合侧以活轴相套合,下部球体内又设两层银制的双轴相连的同心圆机环,唐葡萄花鸟纹银香囊香囊具有华丽精美的时代审美特点,体现了开放的唐代社会的精神面貌和思想观念。</p> <p class="ql-block">西汉皇后之玺</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国目前已知的唯一一枚皇后所使用的玉玺,玺面阴刻篆书“皇后之玺”4字,字体结构严谨大方,笔画粗细均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河南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贾湖骨笛</p><p class="ql-block"> 出土于中国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贾湖遗址,距今7800~9000年,用鹤类尺骨制成,是中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乐器。 </p><p class="ql-block"> 贾湖骨笛的发现也将中国音乐文明起源的时间,从距今5000年左右传说中的黄帝时期提前到距今8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p> <p class="ql-block">杜岭方鼎</p><p class="ql-block"> 商朝青铜器,是目前出土年代最早、体量最大、铸造最为完美、保存最为完整的青铜重器。</p> <p class="ql-block">妇好鸮尊</p><p class="ql-block"> 是商代晚期鸮形酒器礼器,为商王武丁王后妇好的陪葬物,于,器身口内壁铸铭文“妇好”字样。<span style="font-size:18px;">该铜尊造型生动、构思奇巧、花纹复多、装饰华丽,可谓中国古代青铜文化中的精品。</span></p><p class="ql-block"> 妇好,是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被誉为“中华第一女将”,不仅多次受命统帅军队征战沙场,还经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等各类祭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莲鹤方壶</p><p class="ql-block"> 春秋器物,盛酒或盛水器,莲鹤方壶的制作技艺非常高超,采用了分铸法、圆雕、浅浮雕、细刻、焊接等复杂的技法,工艺精湛,很多技法已经失传,用现代最先进的科技也无法复制和模仿。</p> <p class="ql-block">云纹铜禁</p><p class="ql-block"> 春秋中期青铜器,禁为承置酒器的案,其器身以粗细不同的铜梗支撑多层镂空云纹,十二只龙形异兽攀缘于禁的四周,另十二只蹲于禁下为足。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用失蜡法铸造的时代最早的铜器,其工艺精湛复杂,令人叹为观止。此禁的出土,将这一高超技艺的起始时间提前到春秋时代。</p> <p class="ql-block">唐武则天除罪金简</p><p class="ql-block"> 因为武则天陵墓至今未发掘,这件金简也是存世的唯一一件属于武则天的文物。金简呈长方形,长36.2cm、宽8cm、厚0.1cm、重223.5g,上刻有铭文:“大周国主武曌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它不仅是研究女皇武则天崇仙仰道思想的直接物证,也是研究武周时期社会意识形态的宝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南京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金蝉玉叶</p><p class="ql-block"> 明金蝉玉叶由金蝉和玉叶两部分组成,金蝉的含金量高达95%,蝉翼的厚度仅为0.2毫米,相当于银行卡厚度的四分之一,真可谓是“薄如蝉翼”。玉叶则是由新疆和田羊脂白玉制成,同样具有极高的工艺价值。整件作品工艺精湛,寓意深远,被估价高达9个亿。</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金蝉玉叶为贵族女子的发簪,</span>出土于明进士张安晚家族墓地,<span style="font-size:18px;">考古人员在张安晚其中一名妾室的棺材里发现了这件金蝉玉叶。</span></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蓝釉描金粉彩开光转心瓶</p><p class="ql-block"> 乾隆官窑创制的特有瓶式,镂空的瓶内套装一个可以转动的内瓶,工艺极为复杂。</p> <p class="ql-block">金兽</p><p class="ql-block"> 是迄今我国出土文物中最大最重的金器,重9100克,含金量达99%。其外形像一只豹子,头大尾长,眼睛炯炯有神,颈部戴三轮项圈,头顶还有一环纽,全身遍布不规则圆形斑纹。它将古代金属铸造工艺和金器锤击工艺两种技法完美结合,实属罕见,被誉为“国之瑰宝”。</p> <p class="ql-block">西晋青釉神兽尊</p><p class="ql-block"> 为浙江越窑的产品,西晋青釉神兽体量大,神兽的神态惊人,全身刻满纹饰,造型独特而又具有西晋瓷器的典型特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p><p class="ql-block"> 上海博物馆虽然珍藏了大量文物,但其中大部分并没有明确的出处,也就是说,它们并非出土于上海地区。例如,德鼎、冒鼎、绞龙纹鼎等都没有注明出处,只是标注了属于战国时期。虎簋等珍贵文物也是从其他地区出土后被珍藏在上海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上海博物馆(东馆)</p> <p class="ql-block">大克鼎</p><p class="ql-block"> 大克鼎是西周时期的重要青铜器,以其铭文内容著称,铭文记载了周厉王对克的封赏和对国家事务的处理,是清末发现的青铜器“海内三宝”之一,上博人民广场馆的造型就源自大克鼎,现在东馆一楼大厅的雕塑,位居C位的也是大克鼎。</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大克鼎造型庄严,体积庞大,器壁厚实,重达201.5千克。内壁铸有铭文290字,铭文行间皆有线相隔,笔势圆润,是中晚期青铜器金文的典范。铭文内容则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和官制的重要资料,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战国商鞅方升</p><p class="ql-block"> 如果你没有提前做功课,第一次看到商鞅方升,你可能会忽略它。这个巴掌大的小方盒在一众大型青铜器中显得很不起眼,但它的意义却非凡,1981年8月18日,上海博物馆从龚旭仁手中收购了这件方升。</p><p class="ql-block"> 这是战国时期秦国在商鞅变法后铸造的标准量器,文字巨多,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交代的清清楚楚,成为了当时一段战国历史铁的佐证,是研究秦国度量衡制度的重要物证。商鞅方升外壁刻有铭文75字,记载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大良造鞅颁布标准计量器,以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为一升,大良造鞅就是商鞅,这件器物因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晋侯苏钟</p><p class="ql-block"> 晋侯稣钟全套共16枚,大小有序,共分两类器形,每类8枚。现有2枚藏于山西博物院,其余14枚被盗墓贼贩卖给香港的文物贩子,后被国家追回并收藏于上海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编钟巧妙地分为两组,每组包含8件,大小依次排列,形成和谐的音阶与音律,钟上共刻铭文355字,详细记载了晋侯苏随周厉王亲征东夷部落的时间和功绩,是对西周史料的重要补充。</p> <p class="ql-block"> 上海不会频繁出土青铜器,博物馆有如此多珍贵的青铜器文物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官方追缴,上海在解放前是全中国最大的通商口岸,大量文物从上海出发被卖往世界各地,古董不少被上海市政府查扣收缴。二是私人捐赠,如大克鼎便是潘氏家族捐赠。三是冶废抢救,上博的老专家们凭着专业的眼光,从废品回收站、钢铁冶炼厂等处拣选抢救回来的。四是重金收购,最有名的,就是晋侯稣钟,1992年,马馆长从香港古玩市场斥资一千多万买回。这套编钟不全,后来在曲沃西周晋侯墓地又出土了剩下的2件,经过比对造型、花纹、铭文均可相合,这才确定了这套编钟的出处。</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b71l25v" target="_blank">匠心独具——国宝级文物(下)</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