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交融锦官城 前世今生展新颜(第一期)] 东城根街的见证

树影茶屋

<p class="ql-block"><b>美篇昵称:树影茶屋</b></p><p class="ql-block"><b>美篇号:4168784</b></p> <p class="ql-block"><b>东城根街,宛如成都这座城市的心脉,它位于成都市中心。似一条丝带,将天府广场蜀都大道与八宝街轻轻相连。它由东城根南街、上街、中街、下街和老东城根街、横东城根街这六条街组成,全长近2千米,是老成都500多条街道中最长的一条,历经千余年岁月的洗礼,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b></p> <p class="ql-block"><b>东城根这一名字的由来,可追溯到清朝满城(少城)时期。清朝初期,满蒙旗人入川,在老城西边建立起了“城中城”,将军府设立于此,对四川进行军政统治。东边城墙是在拆除明蜀王府西城墙地基上重建的,城墙外面按照北方口语称为“东城根”,那时这里还只是一条路,便以此得名。</b></p> <p class="ql-block"><b>民国时期,1924年,杨森担任四川总督时,对东城根街进行了改造,城墙被拆除,道路拓宽拉长,南至祠堂街,北至青龙街口,全长1.5公里,成为民国时期成都最长的一条街。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使道路更加笔直,对它进行了小小的改动。东城根下街直达八宝街,与万和路相通。东城根小学(巴金小学)与市政府之间的老街依然存在,并修建了一条横街与老街相连。从而形成了六条街道。</b></p> <p class="ql-block"><b>“东城根街”,这个名字自带贵胄之气。它曾是古蜀王宫的“西城根”,又是近代清朝的“东城根”,如今是现代省市的经济文化中心地带。省委、市府(已搬迁)曾坐落在街道两边,金融证券、医院学校、邮局政务等林立于此。在改革开放以前,在共和国优先建设过程中,它无疑是市区内一条繁华的街道。然而,随着开发新区拓展街道,它逐渐成为一条小街,宛如一位老者,在时代的浪潮中略显落寞。</b></p> <p class="ql-block"><b>上世纪末,省政府办公厅的黄同学赴美国考察学习归来,我问他对美国的印象如何。他说:“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确实先进很多,高楼大厦林立,道路都是六车道”。“六车道”这个词深深铭刻在我的记忆中,好生羡慕!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六车道的路很少,更不用说那些小街了。</b></p> <p class="ql-block"><b>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21世纪初,房地产开发、道路修建、老城区改造如火如荼地展开。东城根街迎来了第一次改造。一天傍晚,街道两头立起了拦路牌,禁止车辆行人进入。我住在附近,晚上听到轰轰的机械声,忍不住跑去看。只见挖掘机先挖松地面,整理后铺上炭渣沙石,碾压机操作后,再铺上一层搅拌好的混凝土,再碾压一次即可。一次修半边,不影响交通,连保养就三、四天时间,一条平坦的街道便改造好了。我惊讶地发现,中国的建设速度如此之快!</b></p> <p class="ql-block"><b>改造后的街道因受地势局限,与城市开发新区的街道无法相比。作为市中心的交通要道,它依然负重前行。几年后,东城根街迎来了第二次改造,在下街和上街及穿越天府广场修建了三条下穿隧道。又通过街道两边的艰难拓展,基本上形成了6车道的街面,交通得到了较大的缓解。2018年周游美国归来,欣慰地发现,东城根街可与美国纽约的华尔街媲美了。</b></p> <p class="ql-block"><b>如今,高架、地铁、绿道的增加,公园城市的逐渐建成,东城根街又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东城下街两边改建基本完成,成都市政府搬迁后,市三医院的大楼拔地而起,与对面的维也纳国际酒店遥相呼应。新老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特别是街道紧连明蜀王府西城根,现已重建摩珂池公园。平安街的教堂,八棵树古迹尽收眼底。</b></p> <p class="ql-block"><b>东城根街,不仅仅是一条街道,它承载着成都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见证了成都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每次走在这条街上,仿佛能感受到古老与现代的时空对话,它宛如一部史书,诉说着成都的前世今生。</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