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波“姓氏与谱牒”主题分享会 ___鹤庆博文读书沙龙第54次交流活动 .梁波主讲.

风生水起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2025年3月1日19:00。鹤庆博文读书沙龙第54次交流活动在博文书店举办;内容:梁波“姓氏与谱牒”分享;主持人:李镜泷。书店内座无虚席,有近40位读书爱好者参与分享,并交流各自的感想、体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姓氏里寻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谱碟中念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当下即明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一,家支、族谱记录的种类、形式以及研究的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提倡忠孝仁义,忠义的广义含有保国安邦的概念,孝敬父母是维糸家庭作为社会和谐的基础条件,传承文化、传承家风、弘扬家学,薪火以继是家庭中长辈对儿孙的期望,也是人立身天地之间的根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文天祥句),黄帝时划三十六方(部落),周封百国。太史公创《本纪》,刘劭编《人物》,许敬宗定《氏族志》,钱塘老儒作《百家姓》。从古到今,家谱和姓氏成为我国重要的文化符号。上古不可追,难以稽考或厘清,且众说纷纭,在此谨就笔者长期从事研究云南地方史、民族史所接触的谱牒、文献为依据,以鹤庆、以大理、以滇西北的地域文化作视角展开介绍,并略作考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梁波说:“‘我是谁?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成为现代人类学研究的首要内容。木本水源,祖祖辈辈总会有根,总归有源,开枝散叶,枝分派长。枝再繁,叶再茂,扎向大地的根,只有一处。我们常说: 父母在,家在, 人生尚有聚处; 父母去,兄弟飘零,人生只剩归途。生者寻根,逝者归宗。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传承中华血脉,以中华赤子而自豪。崇尚五德,忠于国家,追念祖先,传承优良家风,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也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灵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梁波介绍:我看过的上百种谱牒资料,无论写在纸上的木块上的,有许多短而不详的,是不宜写文章介绍的,这不止家谱简介类的文章不易发表,而是这些家谱记载的信息过于单一、简单,历史价值不大。我主要选这几方面撰稿,1有源流(祖籍)、2代数多、3有名人、4有事迹、5有疑案、6有少数民族姓氏文化符号(如父子朕名制、母女联名制、图腾姓氏、民族语言、冠姓三字名、佛号名、道号名、四字名、复姓、首尾姓字同、首次获姓及缘由等)进行研究,我在这方面获得的成就如《 梁氏宗谱简》。</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 富源小寨子白族简介》,发表在《白族学研究》2015年年刊上,稿费,又如《 毛泽东祖先与云南新考证》是我在94年把把小稿登在云南交通报上,95年1月首登在云南日报上,以后补述、补考的文章先后登在两千年1月1日省政协报上,还有丽江日报,获大理州第三届优秀社科论文三等奖,其它学界很多有名的老师,如丽江简良开、木祥、陈德祥等,大理吴棠、张旭二位学界都是在我之后,才来进行或略或详的考释的。另一篇登在云南政协报的谱牒研究文献( 高隆与高赐》蝉联大理州第四届优秀社科论文三等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二,部分谱牒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大理、鹤庆两地在历史上长期是滇西北重要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重镇,处在茶马古道上作为彝藏走廊、南方丝路要冲上。鹤庆自唐代南诏始称谋统郡(白语俄坤),五代及宋代的大理国时期为八逻四卫(镇)中的谋统逻(蒙统逻),元置军民路总管府,明至清代中期为军民府,明代在鹤庆置分守金沧道,清代),滇西北军分区鹤丽总镇一直设在鹤庆城,衙署在今文化馆。根据元代的人口分析,我就发现鹤庆一直到现在都处于人口外溢的状态,可能当时有名的内迁爨焚军(寸白军)很大一部分就是鹤庆彝族白族人。人口的外溢,以至现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姓氏追踪:(一)梁,平定(二)高,渤海(三)张玉,汉族镇江丹徒。白,八子蒙直颂\白崖(四)彭,合肥(五)奚,天京津>卫(六)鲍,南京宁阳竹园村( 七)孙,齐贤,余姚(八)舒,应时,山西平阳,堂号京兆九)赵,赵祥随堂兄赵夺瑞<帅>,由南京应天到喜洲(十)俞,机,宜兴湖父镇金山乡、( 十一)杨,镇江、平越、南京( 十二)李,陇西,土著李俊、(十三)向,前圣,裔枝簿20余代,未署祖籍、(十四)和,白沙铜匠村>、(十五)董,土著,董伽罗尤生芝草中(十六)阿姓,傣,刀哀<威远,今景谷>子阿这弟世英,羊塘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在保山、腾冲、施甸(叙及姚关)、永平杉阳、德钦升平、维西保和、攀天阁、丽江金山、金江、古城、巨甸、石头、白汉场、香格里拉中心镇小街子、从古龙、乌竹村,剑川沙溪董姓、金华镇彭、周、唐姓等,以及下关、昆明、宜宾、巴塘、拉萨等许多地方,都有很多人自称是鹤庆人的后裔,我曾经接待过来访的丽江金山寻亲的团队和中旬、维西等地零星到鹤庆寻根的人。值得一提的是,曾为拉萨城次旺诺布老人颇费周章地寻找到了他在鹤庆的亲人(周、孙、致礼、回访等略及)。以下分别介绍鹤庆为主的部分姓氏来由及谱牒释读情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其它宣姓有镇江余姓(九子十进士传说等)。述及关联词略及有冒籍江南(<简述至以兰坪、永胜枚例><南京应天府,商丘一江宁的寻根>)、军屯民屯与充军之说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洪武壬戌二月平镇。丙寅春,马皇后出巡京都,走马过街,后行武,民妇笑后好大一双足。后觉,震怒,令探实奏洪武。高帝臼:"脚大走天下,脚小难远行,宜贬滇屯田。"二十万众按电分配为囚籍,隶属干户长、百户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三,部分姓氏源流考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流》(发表在《白族学研究》上)等详见文稿。述及(唐有为《丽江姓氏考》\拙论《姓氏源研究谱牒文化,欢迎在座的各位嘉宾及社会人士提供资料线索。以上为我的分享内容,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我将继续惭愧了,讲得不好,谢谢大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2025年3月1日赵米创作于鹤庆</span></p>